02.28 “新冠”疫情之下逆境突围何以稳操胜券?

中宏网北京2月27日电 庚子年伊始,一场疫情使中国被迫按下暂停键。当人们从喜庆的春节氛围中惊醒时,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不速之客,已顺着铁路、航空等交通经脉,涌向了这片大地的每个角落。2020年1月29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30日(日内瓦当地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月28日,正月初四。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停工停产、航班取消、入境限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形势严峻,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被掀翻,迅速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冲击波。

  疫情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2月以来,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使多地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多日连降。

  鉴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创,安全复工提上日程。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亟待唤醒的生产供应链

  自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充斥在各大网购平台的关键词是“医用口罩”、“消毒液”、“防护服”,连防护能力较差的棉纱口罩也一度脱销。随着确诊病例数的激增,被哄抢的物资从医疗用品蔓延到粮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物价也随之水涨船高,2020年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八年来最高值。

  而群体性焦虑心理折射出的,是一条亟待唤醒的生产供应链。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正月十五(2.8),全国人员返岗率仅15.80%。延期开工使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对企业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与澎湃研究所的《企业开工力调查报告》数据,近七成(67.7%)企业难以承受两周延期开工,能够承受1个月以上延期开工的企业仅为7.1%。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推测,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2亿多农民工延迟返岗,将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用工荒”难题;另一方面,零售行业突遭寒流,库存消化延后,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收入与现金流中断,抗风险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疫情“黑天鹅”扇动翅膀,使多家企业在骇浪中濒临崩溃。2月初,线上教育机构兄弟连公开承认倒闭,北京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著名餐饮企业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称企业现金流无法撑过三个月。

  与2003年非典相比,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不能低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十七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依存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全面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愈合恢复能力趋弱。

  渣打银行近日发布报告,因疫情影响将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由6.1%降至5.8%。并指出受惠于各地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预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持续时间将较短。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尽快修复疫情带来的经济创伤,持续推动改善民生,释放更多发展红利,满足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推动一系列涉及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必要之策。

  骤然失序的经济全球化

  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Economics)预测,若疫情持续蔓延并成为全球性流行病,今年全球GDP将减少1.3%,约1.1万亿美元,而年增长率将跌至2.3%,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新低。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的“蝴蝶效应”,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有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贸易舞台中央,成为全球生产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各国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费市场。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19.8%,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8年,我国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高达4.623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达11.75%,保持了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国的地位。

  疫情发生后,多国基于消极预期筑起流通壁垒,关闭边境、限制入境、取消航班等措施,重创运输业和旅游业,部分在产业链上依赖进口设备和配件的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初步估算,目前约有70家航空公司取消所有往返中国大陆的国际航班,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客运航空运力整体减少了39-41%。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则称,目前疫情可能造成的行业损失近300亿美元。

  而我国采取的延期复工措施,使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吃紧,诸多国际企业受波及。2月17日,美国苹果公司因为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行而下调当季的营收指引,其设立在中国的14家组装工厂受疫情影响复工难。全球商业数据分析公司邓白氏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影响全球超500万家企业。

  疫情重灾区湖北是我国汽车大省,2019年汽车生产量占全国8.8%,全球汽车产业链也因此遭到疫情震荡。2月初,现代、起亚、日产汽车等车企因中国零部件断供宣布本国工厂停产,捷豹路虎也发布零部件库存预警。

  2月13日,国际能源总署(IEA)预估本季全球原油需求将每日减少43.5万桶,并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下调至每日82.5万桶,为2011年来最低值。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估计,肺炎疫情削弱中国燃料消费量,可能造成新一轮供应过剩。

  基于对全球供应链严峻形势的研判,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在疫情阻击战的第一阶段,中国由于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受到国际普遍赞誉。当战场转移到经济领域,中国将在安全复工方面继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全力保障全球生产供应链正常运转,避免更深层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全球经济重新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

  “疫考”中的社会治理能力转型

  既要安全,又要复工,必须在疫情防控不松懈与着手复苏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也成为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一次大考与契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1月28日,累计确诊数已超非典。

  大敌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组建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联防联控机制,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汲取经验,暂时切断离开武汉通道,十余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及多座方舱医院,建立“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机制......无一不体现出国家应急反应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疫情蔓延势头被基本遏制后,尽快让经济“回血”成为当务之急。中央各部委接连在金融、财税、社保、用工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为复工企业减负增效,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组织用工集中地区开展“点对点”农民工专车运输服务等。

  全国各省市须在巩固防控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号召,为企业尽快安全复工解忧纾困,这更多地体现出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已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困难企业的经济助力。2月5日,浙江出台17条政策意见,加大对小微企业降低要素成本的支持,以及财政税收支持、金融支持、外贸出口支持。2月8日,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多家银行,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资金需求快速响应机制,紧急融资50亿元,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帮助企业渡过资金短缺难关。

  针对疫情过后的“用工荒”,广东、浙江、江苏等劳动力输入大省多策并施,通过简化复工手续、专车服务、补贴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活力。

  2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明确了取消复工审批,负面清单外的企业备案、承诺即可复工。2月21日,南京市公布复工复产八项措施,对符合《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中落户申请条件的复工复产企业来宁返宁员工,给予一次性落户积分12分的奖励。

  截至2月20日,广东已开展点对点专车服务近200班次,为300多家重点企业有组织输送到岗6108名员工。据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刚介绍,截至2月19日,浙江复工率指数已达57.8%。

  2月21日至24日,广东、云南、贵州、山西、辽宁、甘肃六省已宣布下调疫情一级响应。这一举措释放出疫情防控的积极信号,意味着多省工作目标将变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逐渐将重心转移到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上来。

  安全复工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复苏之路已经铺就。这是满足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期望的必要,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更是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契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中国终将战胜疫情,而历经风雨的中国经济将更具韧性与活力。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戴稳胜、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