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在盛唐时期,没有收复吐蕃政权?

用户6922605150


我们先简单回顾下实际发生的公元7世纪至9世纪延续两百多年的唐朝和吐蕃之间战争的经过。

吐蕃与唐朝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包括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战争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开始,一直至唐亡(907年)。其间,唐朝和吐蕃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至于问题为什么盛唐时期,没有收复吐蕃政权?

我们先确认以下盛唐的时间段,史学上盛唐指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唐宪宗时代结束的一段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650年到820年。

而吐蕃王朝强盛时期应时从松赞干布633年(唐贞观七年)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开始,到公元842年吐蕃内乱张议潮起义控制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结束。

对比了时间,我们就会悲催地发现,原来唐朝和吐蕃正好在各自最强大的时候硬碰硬打起来了。

至于唐朝和吐蕃战斗力的对比,中外历史学家的答案因各自的角度自然不同。所以还是以数据说话。

我们选择唐朝和吐蕃各自最强的时期进行战争结果对比。从662至755百年中,唐史中记载的两国间爆发的战事共四十起,大唐十二败二十八胜,胜率明显高于蕃方。但规模最大的四场会战,却均以大唐全军溃败而告终。双方投入战争的人数和双方战死人数,唐朝都高于吐蕃,唐朝明显是使用了人海战术。所以战斗力对比,只能算双方接近。

但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只是军队战斗力,还有经济实力和后勤补给,地形和天时,以及第三方的参与等。

既然唐朝和吐蕃军队战斗力接近,那么就必须进行持久战,那么就必须考验其它三个方面的因素。

在唐太宗和吐蕃赞普时期:

1、吐蕃刚建国,唐朝经济后勤占优;

2、地形方面,如果进攻吐蕃则吐蕃地形占优,如果吐蕃进攻唐朝则双方接近;

3、第三方参战方面,太宗初期唐朝北方威胁很大,并不占优。

所以唐太宗的用兵方向在于东突厥、薛延陀、高昌、龟兹、吐谷浑和高句丽,重点不在吐蕃。

唐蕃双方发生一次规模有限的冲突,唐军击退了吐蕃军。

唐高宗初期:

1、吐蕃虽有发展,但还是唐朝经济后勤占优;

2、地形方面,唐朝占领吐谷浑后略占优势;

3、唐朝此时迎来最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联合吐蕃周边少数民族进攻吐蕃。

应该说,唐太宗和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十几年,是唐朝进攻吐蕃最好的一个机会,但是,656年吐蕃频击吐谷浑、660年禄东赞使儿子起政率兵击吐谷浑,吐蕃和吐谷浑两国各遣使者到唐朝廷论曲直,请求援助,唐高宗都不听从。应该说,这时候的唐高宗及他的智囊团队误判了形势,从而让吐蕃坐大。

唐高宗后期:

龙朔三年(663),禄东赞率军攻占吐谷浑,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此后两国的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咸亨元年(670),吐蕃大举进军西域,“残羁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縻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钦陵(禄东赞之子)40万军激战,唐军大败,全军覆没。大非川一役,最终使吐谷浑诺曷钵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体,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此后唐朝并无机会直接进攻吐蕃,双方只在西域发生战争,互有胜负,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

在西域方面,长寿元年至安史之乱的半个世纪,唐朝在西域地区保持优势,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一带)与吐蕃发生过战争。

期间,吐蕃继续发展壮大,唐朝也陆续进入盛唐时期。

唐玄宗时期双方对比:

1、唐朝经济后勤略占优势;

2、地形方面,吐蕃占优;

3、唐蕃双方各有附属少数民族势力,接近。

这个时候,唐朝已彻底失去直接进攻吐蕃将其收在疆域范围内的可能性。

唐玄宗时期(713—755年),唐蕃战争主要在河陇和西域两个战场上进行。两个战场互相策应,仍以河陇一带为主战场。期间两军各自在部分区域曾占优势,比如天宝七年(748年),哥舒翰建神威军,天宝八年(749年),哥舒翰收复石堡城,唐军在青海势力达到顶峰。天宝十二年,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占优。

至德年间(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乱,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吐蕃占优。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此时唐朝对吐蕃处于历史最弱时期。

幸好,此时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此后,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唐朝进入防守时期。

唐蕃战争的后期,决定胜负的因素已主要决定于第三方的参战,唐朝在建立对吐蕃联盟方面取得成功。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正式归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贞元十八年(802年),韦皋俘获吐蕃将军论莽热,吐蕃由盛转衰。

此后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此时吐蕃连年征战,国势大衰,最后于877年分裂。

总结这段历史,应该说,唐朝和吐蕃是在双方最强盛时期交战,各自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非常精彩。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是否团结了周边的势力形成联盟,这点唐朝曾经在南诏方面做得不好,但最后还是改变了策略,从而取得了成功。


六甲番人


大唐与吐蕃几乎同时崛起也几乎同时衰落!吐蕃不是大唐原有的领地,因此不能用收复这个词语!

盛唐包括了贞观之治,武曌zhao时期,开元盛世,但是在这些强盛时期内,大唐并没有碾压吐蕃,而是只能与吐蕃展开拉锯战,不断争夺西域安西四镇【于阗(tian)、焉耆(qi)、龟(qiu)兹(ci)、疏勒】。

时间:

公元6世纪末,七世纪初,吐蕃崛起;公元618(见糖留一把)大唐建国!

公元629(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明登基第四年)年吐蕃第三十三任赞普————松赞干布继位!刚刚继位的松赞干布首先平定了内乱,其次统一整个西藏高原,最后迁都逻些(拉萨),把逻些定为吐蕃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29~650年)文成公主入藏,大唐与吐蕃关系良好。

松赞干布死后,大唐与吐蕃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问题日趋严重,两者进行了激烈的领土角逐!

军事上的拉锯消耗战:

公元670(总章三年,即咸享元年,唐高宗时期)大唐出兵吐蕃,意欲夺回吐蕃刚刚侵占的大唐西域安西四镇。统兵出征的元帅还是一生毫无败绩的大唐战神薛仁贵!岂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唐在大非川之战中一败涂地,大唐不败的神话破灭,战神不败的的神话也破灭!


战胜薛仁贵的吐蕃第一战神论钦陵!
公元675年,大唐控制西域!
公元687~689吐蕃再次侵占西域!
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再度大破吐蕃,收复西域,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大唐驻兵三万,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
公元755~763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乱后,大唐勇于内斗不断削弱自身实力,吐蕃见此情形,于是乘机扩张!公元790年以后,大唐再次失去安西北庭!公元851年左右,大唐张仪朝重占陇右河西北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吐蕃长期以来都对大唐造成了军事上的强大压力!大唐帝国不但没有彻底击败毁灭吐蕃帝国的能力,而且还被吐蕃帝国掣(che)肘于东部,没有继续东扩的力量!

吐蕃对外战争的无敌:

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吐蕃帝国就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结合体,也是野蛮和文明的矛盾体!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吐蕃人一样拥有两个民族的优势!



吐蕃帝国的东面是南征北战,战无不胜的大唐帝国!

西面则是地跨亚非欧,有黑衣大食称号的阿拉伯帝国!

南面则是人口众多等级森严的印度天竺!

北面则是素以凶悍著称的突厥汗国!

这个时代,每一个帝国都是上天的宠儿,每一个帝国都是人间的秩序!但是吐蕃帝国就像一个逆天的孙悟空一样。始终与四大帝国的盛衰并进,最终走完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我是娜迦,知道一点点历史,喜欢我的问答的大大们给我一个关注!


娜迦style


首先,收复这个词就不太合适。 唐朝之前中原政权和吐蕃往来很少,不曾隶属何来收复?

其次,说到实力。 唐朝、吐蕃、阿拉伯帝国几乎同时兴起,势力都很强大。唐太宗时期虽然对吐蕃占据一定优势,但是仍然需要文成公主和亲等手段维持天朝的朝贡体系,更不要说以后逐渐衰落的时期了。

再次,看看吐蕃帝国最强大时有多厉害。唐帝国退出中亚以后,吐蕃称雄西域同阿拉伯帝国争雄;两次攻入长安,北至甘肃甚至唐朝畿辅地区;东至云南;南达印度次大陆;向西到达克什米尔地区的拉达克一带,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民族影响力至今仍留在上述地区。

最后,说一下吐蕃强盛之后的衰落期。即使两宋时期处于内部分裂状态,仍然可以用吐蕃一部一度把鼎盛时期的西夏李元昊打败。到元朝也是蒙古帝国拉拢并且倚重的重要势力,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补充一点,当今世界吐蕃帝国的影响。其民族分布地区大体与强盛夸张地区相同,期间因为发展过于迅猛,至今藏族分安多、卫藏、嘉荣、白马等分支,其分支的服装、风俗等等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迅猛发展融合羌、吐谷浑等民族的差异性的外在表现。

秘境拉达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比西藏还西藏的地方,可惜现在属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

所以说,唐朝为何没有“收复”吐蕃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根本不成立。两个帝国搞不好谁“收复”谁真的很难说。


轮台戍卒


问题是值不值的收复?盛唐在当时的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是发展到了极致!但是农业社会的局限性决定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国土面积的占有欲望,即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想占有!

首先是海外和岛屿,其次是广寒之地,再有就是不毛之地!

吐蕃属于高原地区,首先不利于种植,其次不利于移民,再有就是不利于管理。而作为统治阶级,这个顺序是倒过来看的,先看能否管理,再看能否移民,最后看能否种植!

吐蕃占有过来对唐朝有什么好处?既不便于管理,又不利于种植(农业社会没有农业种植就没有税收)还没有特产(西域有良马,那时候西域土地也肥沃)占过来是个负担!

所以环顾历史,会发现,唐朝及唐朝以前历代的版图,基本上都是以黄土高原向平原发展,也就汉唐朝控制了西域(是驻军,不是完全占有)。云贵高原与四川平原有天然的崇山峻岭隔离,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及燕云十六州地区有长城守护着。

统治者只要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版图面积内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怎么会想去占有那些根本不值得去占有的地方呢?


书蠹


盛唐的概念在文学上指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30来年,史学上的界定则是唐高宗到唐宪宗(649—820)的170余年,正值唐蕃对决时期,此问当不在文学范畴。全盛时期的唐帝国无论经济、军力和人口数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与吐蕃的交锋并不顺利,也一直未能颠覆吐蕃政权。

吐蕃各部统一几乎与唐朝立国同步,并随着唐朝的兴盛而日渐强大。然而这并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战略重点依旧是北部、西部和东北部的传统敌人。双方最早一次冲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赞干布,那时他刚统一吐蕃不久,遣使来唐请婚,被唐太宗拒绝,松赞干布一怒之下率20万大军进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赞干布被击退后再次请婚,太宗便将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此后双方20 年无战事。而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国力精进的20年。

高宗时继续延续突厥和高丽的战事,对吐蕃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羽翼丰满的吐蕃趁机攻灭吐谷浑­——后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着争抢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高宗这才将军事重心由朝鲜半岛转至西部边陲。不过真正下大力应对吐蕃则是在唐玄宗时期,此时距离吐谷浑灭国已有50年。

吐谷浑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为牧场和军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间没了缓冲,门户大开,西域也完全置于吐蕃的打击范围之内。吐蕃接着又陆续征服四川和云南的边区诸部,对唐朝形成半包围的态势,唐朝多点作战疲于应付。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又争得河西九曲之地以为缓冲,唐朝的被动局面长期不能逆转。

吐蕃地域广阔,可调配兵源充足且战斗力强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万,“胜兵数十万”,开疆拓土后,控制区人口峰值也一度达到300万,这些人作为税源和兵源的有力补充,大大增强了吐蕃的实力。吐蕃控制区“地薄气寒”,道路崎岖,不利于唐军深入。吐蕃骑兵以抢掠为主,不需要给养,“进退可齐,疾徐如意”,不断从青藏高原俯冲直下,给唐军带来极大恐慌。而且吐蕃军事并非单独存在,它先后和突骑施、小勃律、回纥、南诏等部结盟,共同牵制唐朝。

战术上吐蕃则狡黠多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东边不行就打西边,实在不行就议和联姻,等缓过劲来接着打,防不胜防。文成公主入藏换得20年和平,之后吐蕃便突袭吐谷浑抢占西域;中宗复位后吐蕃恰逢内乱,又来和亲,金城公主嫁了过去;玄宗时吐蕃刚刚签订好正式和约,旋即便攻打洮州和兰州;唐朝加大东线打击力度,吐蕃则调转西线,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军驰援,吐蕃又求和,愤怒的玄宗因为契丹战事再次同意;而后唐朝节节胜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绝,恼羞成怒的吐蕃随即发起一系列进攻,战事重又进入胶着状态。

755 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赞普尺带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内政不稳,又派使者前来修好。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唐朝边军回防京师之际东进,并于763 年突入长安,烧杀半月之后扬长而去。此后吐蕃依然袭扰不断,国力刚刚恢复的大唐疲于应对,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南诏与吐蕃翻脸,联合唐朝合力打击,吐蕃才由盛转衰,但此时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无力挺进了。于是双方长庆会盟(821),合为一家,盟碑至今犹在。


路卫兵


大家说了这么多都没有说到点上,吐蕃位于高原之巅,只要内部不出乱子,他们进可攻,退可守,没谁能征服他们。中国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训阿三的,就更别提古代王朝了,所以吐蕃的问题出在内部。

吐蕃的强大和没落都和苯教和佛教的出现完全重合。藏区本来信仰的是一种万物皆有神灵的原始宗教,同于蒙古和满族的萨满教。每个部落的教义都不相同,导致他们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

青藏高原西部有个象雄王国,他们最早将波斯的拜火教引进入藏区,并于原始宗教结合,形成了苯教。松赞干布的爷爷就是利用宗教,不断兼并其他部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统一高原。

吐蕃的没落主要与佛教传入有很大关系。最初时,印度僧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因为强调逆来顺受,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然而佛教地位越来越高后,弊病就显现了。第一,寺庙吸引大量男性青年出家,藏区很多家庭都至少有一位男性成员出家,这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第二,寺庙经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公平。信徒的家庭财富几乎全部用于礼佛,但僧人不交税,不承担兵役,徭役。

这样国家就会越来越虚弱,同样的情况也在蒙古和中原出现过。不过庆幸的是,我们儒家文化足够强大,而且及时掀起了四场灭佛运动。

最最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诵经中,佛教会让人变得温良恭俭,平和喜乐,尚武之气不再。随着藏区变成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后,汉人中央政权也发现,只要把几位佛爷请到北京,然后抬高他们的身份,给他们巨额的布施(当然远小于军费),边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清朝皇帝借鉴明朝利用喇嘛安定藏区的办法,提出了“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清朝虽然口上说满蒙一家亲,但使出的这一招却非常狠毒。

冯玉祥经营西北多年,他的回忆录中说,清末蒙古人口只有可怜的60万。从一个庞大的帝国没落到这么点人,可见过分迷信宗教有多可怕。


史料不辑


收复,这个词用的不当。在元朝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占据过吐蕃,河西走路廊是另外一回事。并吞,或侵占才是正确的词语。

唐朝为什么不灭吐蕃,早期是利用吐蕃攻打,牵制吐谷混浑和突厥,铁勒,中期是吐谷浑和突厥,铁勒衰落后,吐蕃已经强大,中原军在青海高原作战费用高,地形不熟悉,气候也不适应,很难消灭。

吐蕃弱小时利用它,所以不灭它,吐蕃强盛时,唐朝灭不了它,加上安西,北庭,和东北的契丹,奚,渤海国都不让唐朝安宁,有心也无力了


历史哨声


接到邀请后,拜读各位笔友老师们的大作后感到大家一起基本上把唐未进占吐蕃的方方面都说到了。特别是路卫兵、野树春秋、回忆终究还是会忘记、备羽飞云、云雾山中绕清泉、伊登的分析已说的非常全面了。

总体感觉写历史类的文章需要大量的史实资料,仔细再仔细的核对才敢最后收笔,写作过程是比较劳心费力的。


史可见证



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