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红日商学院——玉米“叉子”掰不掰,适时实施试试事实是?

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蘖的特点,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腋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在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下,普通栽培玉米在一般条件下基本无分蘖或少分蘖。玉米一旦分蘖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

正方观点:

玉米分蘖可以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更多的积累干物质;分蘖植株根系数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养分;留孽后可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分蘖产生,可削除顶端优势,控制主茎旺长;分蘖在玉米抽雄后会逐渐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最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掰除分蘖,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在植株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加大。放任其随意生长的情况下,92-98%的分蘖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反方观点:

玉米分蘖会与主茎争肥争水争光,严重削弱主茎生长;在玉米穗期生长阶段,分蘖会消耗养分,直接影响成穗数、棒子大小及每穗粒数多少;分蘖会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病虫害容易引起或加重发生,增加农药投入。部分分蘖植株也会形成小玉米棒,但与主茎穗位不一致,在目前多采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会被遗留在秸秆上不能收获,减少产量。所以玉米“叉子”应当及时掰除。

专家观点:

史振声的研究结果为:在8个产量性状中除每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变化外,其余6个性状留蘖比去孽均有显著改善。每穗粒重量最为突出,平均由36克增到62克,增加72.22%。二是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平均增加66.04%。三是每行粒数明显增加,平均增加35%。四是增加了穗长,平均增加4.24厘米,即增加30.85%。有效穗长增加更为明显,平均增加34.34%。最后是千粒重的增加,平均增加13克即715%。均达极显著平准。

宋凤斌的研究结果为:无论是覆膜还是不覆膜,不去分孽的各参试品种的各产量构成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产量均超过去分孽的10%以上。

刘宁等人的研究结果为:保留分蘖的玉米比打掉分蘖的穗长增加,千粒重增加29g,但是打掉分蘖的比保留分蘖的平均增产3.5%。

掰“叉子”要投入人力,增加劳动成本 。掰与不掰要根据种植的品种、肥力水平、栽培密度、株行距、收获方式等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玉米苗期分蘖,当主茎生长旺盛,生长量“一马当先”,分蘖超过3个时,哪一个分蘖也不会长高。如果发现个别的分蘖太高,与主茎“并驾齐驱”,可以掐去顶部,不要贴根掰掉。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可不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