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隆基并不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他为什么可以当上太子呢?

历史提问官——不死太


李隆基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少年李隆基目睹了深宫中的血雨腥风,聪明智慧的他具有超过其他皇子的敏锐判断。他出生一年后,父亲李旦是拥有了皇帝身份。只不过那时候的李旦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傀儡,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老妈武则天手里。李隆基五岁的时候,他的老奶奶直接把他的老爸李旦给废了。他和父亲一样基本上处于被幽禁的状态。他八岁那年,亲生母亲窦妃被暗杀。此后,他被姨妈和小妈抚养了六年。

那个阶段,武则天年事已高,朝廷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谏之下,武则天再次把儿子李显立为太子,把李旦封为相王。李隆基也从养母的臂膀下走了出来,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在705年那场改变历史的神龙政变,20岁的李隆基虽然身处边缘状态,但让他很是触目惊心。23岁时,李隆基到潞州当差。

朝廷风云变换让李隆基练就了一身虎胆,养成了一副雄心。25岁的李隆基在告别潞州回到长安之后,明显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有心人。他暗中交往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培养自己在皇帝的精锐骑兵部队(万骑)中的势力。

那时候,李显有着皇帝的名分,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没多久,中宗李显死亡。韦皇后还在成为武则天第二的梦想之中,李隆基出手了。

这年,李隆基25岁。这是一次粉碎伯母和堂姐阴谋的一次重大行动,也是一次让大唐提振精气神的行动。

710年,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薛崇简(太平公主的儿子)、钟绍京(禁苑总监)等人走了一步先手棋——杀掉韦皇后,消灭韦氏阵营。在这次行动中,李隆基在皇帝精锐部队中的铁杆人物陈玄礼、葛福顺、李仙凫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韦后的基本力量。韦后、上官婉儿等走上了黄泉路。

年纪轻轻的李隆基打得稳准狠,干得很是漂亮干净。这一切结束了,李隆基才给父亲相王李旦进行了汇报,李旦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那时候,韦后所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眼看着这一切,他丝毫没有办法。在给李隆基封了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之后,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削了皇帝的帽子。

历史有意思,李隆基把老爸李旦扶上了皇帝位子。

睿总李旦在确立太子的时候,按说长子李宪是法定的太子,而他坚辞不受,认为“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加上朝臣中大多数人认为李隆基作为太子更合适,李旦心里也正这么想,于是,李隆基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太子。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大唐的新太子。正是这个智勇双全的人物把唐代带进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文踪旅迹


李隆基 即是唐玄宗 又称唐明皇 他是唐朝享国 和享寿最久的帝王 开创了"开元盛世" 是大唐真正意义的最后的盛世 他的政治生涯晚期发生了"安史之乱" 被逼走四川 路上逼死爱妃 不久失去皇位 逼做了太上皇 最后77岁孤独去世! 他是李旦的三子 李旦爱称"三儿" 早封临淄王 从小聪明 才华出众 其父 其祖 祖母 伯父都是皇帝 其父两次登基 战战兢兢 在强势母亲面前对权力一直畏惧 但李隆基不同从小怀着保护李家重振大唐的志向 在伯父中宗李显被害后 迅速联合其姑妈太平公主及朝中正义力量荡平韦后势力 诛杀韦后 安乐公主等野心家 扶父亲李旦第二次登基 之后又和强势的姑妈太平公主发生矛盾 看出了姑妈想当女皇的野心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 其父李旦左右为难 最爱三儿 三儿能力强 功劳大 还好 李旦长子心胸开阔 精神可嘉 头脑清醒 主动让太子 李隆基顺利夺太子之位 太平气死了 埋怨其兄 一个劲的跟李隆基作对 李旦不甚其烦 主动退位 把皇位给了儿子 李隆基顺利登基 登基后出手打跨姑妈 励精图治 再造大唐盛世 如此这般 可还满意 谢谢 !!!!


陈一逛


李隆基即是李旦的第三子如何定为太子,后又登基作皇帝呢?这也有历史的偶然因素促成,主耍有两点:一,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立她大儿李显继位,为中宗,没几年她就废了李显,由李旦(四子)立帝为睿宗,当时宣佈李旦的大儿李宪(原名李成器)为太子,是年仅六岁。但由于武则天后耒亲自为皇帝,将李旦降为皇嗣,自然太子也就废了。二,武则天退位召回原中宗李显再继位,但由于显不久驾崩(有称被韦皇后所害),其皇后韦氏想学婆婆独揽大权做皇帝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欲藄权登基,被李隆基領兵入宫杀了两母女,拥其父李旦睿宗为帝,夲耒可恢复其兄李宪的太子位,因李宪夲身也是一贤能材子,故李宪推托并呈言说:和平时期,我可为太子,但三弟平息宫乱,功劳最大,这非常时期,只能由有功的三弟为太子,这样,睿宗采纳此呈,立了李隆基为太子,且不久便传位与他,开始了唐的开元盛世。而唐玄宗与兄长关係密切关照,兄六十多岁逝去,还将其追为让皇帝,予以厚葬。以上是李隆基为太子的由耒和过程简述。


黄亲国旗


李隆基确实不是李旦的嫡长子而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旦的嫡长子是刘皇后所生的李成器(李宪),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

唐隆元年(710),当时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李隆基联合禁军中的亲信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并铲除其党羽,这就是“唐隆政变”。获得胜利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拥立事先并不知情的相王李旦为皇帝,他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李成器晋封为宋王,也都被授予重要的官职。

此时册立皇太子之事摆上了议事日程,李成器的嫡长子身份与李隆基讨平韦后集团的大功,使得此事很长时间不能形成定议——当然,这个不能决定主要是因为李旦心目中也明白要立有大功的李隆基为皇太子作为酬庸,不然嫡长子身份的李成器成为储君顺理成章,没有犹豫不决的必要。

在此情形之下,在李成器与李隆基之间,有过一番互相退让,知趣的李成器以“国难之时储君之位应该归于有功者,不然会失海内之望”的理由再三恳切推辞,李隆基也以“李成器是自己的兄长”的理由固让,很显然,两者之间前者是真情,后者是假意。

最终,李旦选择了李隆基成为继承人而没有选择李成器,而在另一方面,这件事的实质与其说是李旦选择了李隆基,毋宁说是李隆基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且在“唐隆政变”功臣们的支持下争取到了继承人的身份。


谈古论金


国治以序,国乱以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最大,但遇到了乱局,就是谁功劳大谁上。李隆基虽然是庶出三子,但利用其在军界的人脉平定(官方定性的)韦后内乱,促成睿宗复位,功劳大,睿宗嫡长子前太子李成器也深知这一点,把太子位让给李隆基以免父皇为难,也避免自己重蹈李建成的玄武门覆辙。正好李成器的母亲睿宗正妻前皇后刘氏也已被武则天害死了,若是一直活着,李隆基他日不得不尊为太后,便会出现太后的儿子不是皇帝、皇帝的母亲不是太后的尴尬局面(道光帝毕竟母亲是原配,而李隆基母是妃妾)。李隆基追封的时候还是刻意抬举生母压了嫡母,欺负死人还是比欺负活人容易一些。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不合以后就意图撺掇睿宗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让李成器正位,未果,甚至反而推动了睿宗内禅。睿宗作为太上皇仍然掌握大权,李隆基仍然地位不稳,差点被派去巡边一去不返,政变干掉太平公主后睿宗才彻底放权,他才成为实权皇帝。

李成器夫妇最终被追封为皇帝皇后,儿子封王,女儿封公主还是郡主待考。


代牧益州阎文平


首先一点,李旦能够做皇帝那是因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力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氏和安乐公主,所以从李旦称帝上来说,李隆基是立有大功的。

武则天称帝之后,李氏一族几乎都遭到了迫害,所以李姓子孙大都都比较软弱,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掉了脑袋,而李旦也是如此。

自己的儿子发动政变杀了那么多人,自己虽然是老子,心里面也是怪害怕的,同样的,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也是这样。

所以当时有了兵权,身上血腥味还没有消失的李隆基,李成器是万万不敢招惹的,生怕那玄武门之变在自己的身上又重新上演一次。

其二,李隆基和李成器两人兄弟感情还不错,这种情况之下,李成器放弃太子之位,拱手让给自己弟弟,那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事实结果也证明,李隆基并不是什么暴君,称帝之后,并没有对李成器赶尽杀绝,反而委以重任,两人之间一直相安无事,兄弟感情也很深。

所以说李成器放弃太子之位是明智之举,若是继续想当太子,搞不好就是第二个李建成。


秋水暝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第三个儿子。武则天晚年,大臣张柬之等人将武刚天的男宠张宗昌等人杀死,这场政变使武则天看到自己大势已去,于是让唐中宗李显复位,继续恢复大唐国号。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他的韦皇后和其女儿安乐公主,不仅淫乱后宫,参预朝政,还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帝,于是母女二人联手将唐中宗李显毒死,并且秘不发丧。

正当韦皇后认为自己一切安排妥当,准备临朝听政的时候,李隆基英明果断,联合宫中的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母女集团。然后迎立李隆基之父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之功,被立为皇太子。

此时,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因政变有功,利用自己公主的身份,大肆搅权而干预朝政,也欲取代哥哥唐睿宗李旦,也欲效法其母武则天做个女皇帝。无情莫过帝王家,取代的意义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权力,也往往意味着抹杀了被取代者的生存权利。残酷的现实必然引发争斗撒杀,李隆基再次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逼迫姑姑太平公主自缢而死,尽诛除其党徒。

皇宫残酷的现实,使李旦无心帝业,就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号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李隆基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隆基通晓音律,酷爱戏曲舞蹈,每天歌舞升平,荒于政事。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衰落埋下伏笔。


德厚致远


这在于李隆基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武则天在最后的两年把政权还给了李唐。他儿子李显复位成了唐中宗。唐中宗是个含旧记情的好男人。他当上了皇帝对患难中的女儿安乐公主和老婆韦后的要求尽力满足。但他多少好过了头,一味地骄纵,让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韦后想当武则天。这母女就形成一个势力集团。


唐中宗信任上官婉儿,武三思。又杀了当初拥立他复位的大臣,让武氏的势力又恢复起来。这让余下的大臣和太子李重俊,李旦等宗室感到危险。李重俊怕安乐公主夺位,就假诏造反,杀了武三思父子等人。唐中宗亲自出面平定叛乱。从此以后,安乐公主和韦后觉得皇帝活着挡了她们称帝的道,就下毒毒死唐中宗。唐中宗一死,没人罩着这对野心勃勃的女人。伺机已久的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及时出手。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人。再把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推上皇位。


李隆基这回是出了大力。在李旦称帝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大功。这无疑就奠定了他比其他几个兄弟更有资格当太子。这让李旦很为难。他说,朕的大儿子李成器是嫡长子,他更应该做太子,立长则顺。朕不能违背先制,以避免意外发生。皇帝有言,谁敢再说?何况这是帝王家事。 李旦不愿意立李隆基为太子,毕竟这三子李隆基太厉害了,如果再立他为太子,那这个太子必然会太过强大。一强而百弱,这会走极端的。李旦是不放心的。若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就好办多了,一个没有本钱的太子,就听话得多,也听得进去大臣的建议,待别人也会客气点,这样大家才过得去。也就会少些祸患,而这样的太子其实才更好让老皇帝放心!


李成器就被李旦推了出来,这个李成器却坚决不干。也不知道是不是怕做"先太子"李建成,步他那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后尘。他若果真地熟悉本朝开国时的"玄武门事变",说明这书没白读!李成器说,天下太平的时候,我当太子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是现在的政局复杂动荡,我的能力和才智根本应付不了。这个太子位置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坐,我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三弟,他的才能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皇上还有大家理解我,我不能当这个太子!


既然李成器这么言之有理,诚恳无比地说了,在座的都感动莫明,这在争储争位的朝代中实在少见。所以李旦叹息一声,回头一想也不失儿子们自全的方法。就把太子的位置落实在李隆基的身上。

这件事一出来,第一个印象,李成器自保得法,与其今后赢不了,不如早点放弃。第二个印象,早期的李隆基确实是一只雄鸡。不是后来西去蜀中的落汤鸡。


劉一千五


没办法,儿子李隆基太强了,不立太子不行呀!

大唐开国的时候,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后来呢,李世民搞了个“玄武门事变”,把亲哥哥宰了,自己上位了!

公元705年,张柬之发动政变,把唐中宗李显重新推上皇位,史称“神龙政变”。

公元710年,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把唐中宗毒死了,立了儿子李重茂为帝,然后,我们的英雄李隆基出手了,联合禁军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给宰了!然后呢,把自己老爹推上皇位!就问你一句,李隆基厉害不?他爹能上位,还得感谢他!

后来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权夺利,然后呢,李隆基又出手了,发动政变把亲姑姑宰了,就问你怕不怕?李成器是嫡长子不错,但是论功劳比不上李隆基,论心狠手辣,更不行了!唐睿宗真立李成器当太子,李成器也不敢当呀,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了,在大唐政变跟玩一样,李隆基心狠手辣比太宗皇帝还厉害。所以李成器才会一直推辞做太子,说出,“国家动乱时立贤,国家安定时立长”的话,他一点都不傻,事情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不用纠结唐睿宗是否立李成器为太子,因为就是立了李成器,李成器的太子位置也坐不稳,在大唐,政变就是家常便饭,不想死就得懂得忍让!后来,李成器跟李隆基果然兄弟和睦,李隆基经常赏赐哥哥,哥哥去世后,还破天荒追封哥哥为皇帝!


生活如此无奈


李隆基当大子,那是有许多机缘的,了解唐代历史同志,应该知道,自古家国天下事如同一般,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上位,李渊虽然心痛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但迫于形势不得不让位于二皇子李世民,李氏家族来自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当初鲜卑族从小

兴安岭的山洞出发,从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许多鲜卑贵

族及百姓与汉族人民的接触,逐渐接受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吃面食,蔬菜水果,改善体质,逐渐接受了汉代以来的儒家文化,当他们生活在大同时,一方面粮食种植有限导致供应不足,比如孝文帝祖母就是汉族官僚之女,通晓经典文献,这对孝文帝的影响可谓之深!这也间接促成了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其中之一是改汉姓,而李渊

的李姓就是演化而来,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胜者为王的传统,李世民凭着血液里那强横拼劲进行一系列改革,终于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将社会和经济秩序重新建立起来!历史中一女强人武则天通过驯服烈马的天资果敢为太宗棠识,虽奉旨出家,但争权之心不死,创造机会重新回归朝廷,在血雨腥风的斗爭中,武则天更喜欢强者,诸多子女中,最爱太平公主,然而为防止李显等太子重登帝位掌权,通过垂帘听政控制朝廷,李显不愿被控制,最终死的不明不白,李旦沒当几天皇帝也被赶下台,诸皇子的日子每天战战兢兢,这让武则既厌恶,又痛恨,更别提大臣们怎样活下去了,一天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在宫中玩耍,此时武则天心情高兴,提出了一点想法,想让李旦和亲信们评说一下,结李旦唯唯诺诺,只会说一句"但凭母后拿主意",这次沒人对上武则天的心思,心中极其恼火,恨恨地训斥李旦,谁知李隆基小玩童哪有这种畏惧,直接持反对意见,武则天大喜,于是不顾旁人阻拦,让李隆基大胆地说,结果人家从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宏韬武略洋洋洒洒讲了遍,这让缺乏亲情关怀的武后龙颜大悦,又是亲又是抱,大加赞尚,自此朝廷之中便有了爹是孬种儿好汉的说法,再加上李隆基人家是皇孙,成长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一支人马,可以和太平公主抗衡,最终率先发动兵变,在皇宫总管高力士后里应外合之下取得政权,凭用贤才开创"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