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一个自发成立的农民戏迷艺术团,让安皋的群众文化美起来

龙腾南阳讯 “演得好!”“过瘾!”台上,《刘备招亲》《三哭殿》《朝阳沟》……一出出精彩的戏演绎着人生百态;台下,人头攒动,韵味悠长的豫剧曲剧让群众大饱眼福。这是卧龙区安皋镇风风火火的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搭建百姓大舞台

每到傍晚,安皋镇及周边村的群众就会放下饭碗,三三两两、呼朋结伴向滨河路聚集。铿锵的锣鼓声,悠扬的弦子、板胡声,洪亮浑厚的唱腔声,随风飘来,让迟到的人们不由地加快了脚步。

安皋镇有一个当地农民家喻户晓的农民戏迷团——安皋戏迷艺术团,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他们走村串巷为基层群众送去精彩的表演,在新农村建设中声名鹊起,誉满乡里。

戏迷团发起人之一的王同丽说,戏迷团成立之初,每天晚上在安皋镇滨河路演出。周文海拉板胡,李永善吹笛子,她负责演唱。演出都是免费的,如果对戏曲感兴趣的还可以加入。久而久之,安皋镇上的戏迷来了,周边村上的戏迷们也来了。短短一年时间,戏迷团由最初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人,其中演员有二十多人,乐队十多人。演出剧种也很全面,曲剧豫剧大调曲三弦书坠子……应有尽有,阵容齐整。

戏迷团的成员有姐妹俩、兄弟俩、夫妻一起的,还有奶孙仨齐上阵的,上至70岁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孩子,覆盖各个年龄层。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8岁小戏迷邓雅童张口就来了段豫剧,感情充沛,声音透亮,侧耳细听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她和姐姐邓雅荣加入戏迷团后,又学唱了《七奶奶吃席》《小姑贤》等,在当地已经拥有一批粉丝。在戏迷团的感染下,现在安皋周边很多村子上都有像邓雅童这样的小戏迷。

戏迷团也吸引了一些外地的专业演员来安皋友情演出。其中十多人曾上过《梨园春》和《新梨园》还获了奖。

义务演出200场

安皋戏迷艺术团的演出全是义务的、公益性的。“我们团队主要的亮点就是大家都不是为了钱。”王同丽说。全然不是奔着“钱”来的,这一点,恰恰是戏迷团的魅力所在。

由于演出都是免费的,演员的路费、伙食费支出不小,很多演出都要个人贴钱。“出钱最多的是周文海老师,主要的音响设备是团队的书记张统彥出钱添置的。我也出了大几千元。大家都不是很富余的人,但是为了戏迷团,为了对得起支持我们的观众,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

戏迷团不管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每天晚上准时在安皋镇开演。平时就穿着日常的衣服,待遇到正式的演出,就会搭建正规的舞台,有节目单、主持人,主持词都是戏迷团的人自己写的。

“只要不下雨,观众就在滨河路等着我们”。这一年多来,戏迷艺术团在安皋、谢庄、潦河坡等地,走村串镇,送戏进村,已演出200多场。小小草根戏迷团,带火了乡村文化。

“人生在世贤孝为本,黄金难买父母恩,爹的恩情泰山重,娘的恩情比海都深……”这是坠子《报母恩》中的一段唱词。

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戏迷团主攻二十四孝戏,演出了《报母恩》《巧嘴犟老婆》《特殊婚礼》等节目,群众很受感动,年轻人很受教育,促进了乡风和谐、家庭和睦。

妇女节、劳动节、重阳节、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戏迷团都要组织送戏下乡活动,深入农村、敬老院等演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歌颂农村新变化,展示农民新形象,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观众最多时突破2000人,活跃和丰富了安皋及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余 晓 通讯员 高万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