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修个阵地太奢侈!二战苏军使用的原木,大部分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

建筑野战防御阵地是一门科学,所建阵地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建造人员的素质,还受周边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影响。那么,二战当中的苏军在构筑野战防御阵地时,一般会使用哪些建筑材料呢?

苏军在建造防御工事和防御障碍设施的时候会广泛使用战线所在地区所能获取的各种材料。有一些地区可以获得水泥作为建筑材料,此时苏军会在通向防区的重要道路上建造大量增强型水泥碉堡、多人操作式武器掩体、指挥部和部队掩蔽所,这种情况在莫斯科前线和列宁格勒前线都出现过。在某些地区,苏军还大量使用了小型的一人制或两人制预制水泥掩体,这种被放在深坑中的预制水泥掩体的正面有一个射击孔,士兵们都通过堑壕进入其中。

具体采用何种材料建造防御工事完全取决于作战行动所处地点的实际环境,有些地方的可用材料非常丰富多样,但也有一些地方(例如面积广阔的大草原地区)的物资却极为匮乏。许多建筑材料必须耗费巨大努力才能运来,农民的小屋和农场建筑物经常被拆掉充当原料来源,将房屋上拆下的原木、橼子、门板和其他物品作为阵地建筑材料。用于建造阵地的木材有很多是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远道运来,这些木材都是由西伯利亚劳改营的犯人们砍伐。由于战争爆发后有几十万西伯利亚劳改营的犯人被送往前线,他们有的被编入特别步兵单位参与作战(通常很快就损失殆尽),有的则进入劳动营承担修复公路、桥梁以及清除地雷的任务,从西伯利亚送来的木材的数量也因此大为下降。

■在西伯利亚劳改营中伐木的劳改犯人,二战期间这些木材被大量运往前线。

苏联境内大多数地区的木材都很丰富。苏联红军的工兵都配有便携式锯子,他们还接管了战区内的锯木厂用于加工原木。按照1942年版的步兵防御工事手册的介绍,在建造防御工事、掩蔽部和障碍物时应采用原木、栋木和按照一定尺寸加工出来的厚木板。杉木、松树和云杉是最为常用的软质木材,白桦和落叶松这样的硬木材也会被用到,栋木通常被用于搭建顶棚横梁和纵向立柱。建造说明中很少具体规定木料的尺寸,它通常由建造者根据所需承载的重量以及可以获得的木料种类而定。尽管对木料的尺寸没有统一规定,但小型碉堡所用木料的直径通常不会小于15至17厘米,那些规模较大的掩体所用的木料的直径还要更大一些。实战中,为了抵御敌方重炮的轰击,有些碉堡所用木料的直径甚至是上述尺寸的两倍,并且碉堡顶部还用交叉横置的木料组成了一个厚达五层的防护壳。

■苏军士兵在对原木就行加工,这是修筑掩体的重要材料。

横梁或称顶部原木并不是被简单地铺在地面上,阵地顶棚还采用了纵梁结构,即将半埋式原木或将平面朝下的被劈开的原木固定在土坑四周,其上横向固定着一些原木或厚木板。纵梁通常位于坑口边缘之外20至30厘米处(如果土质较为疏松距离可能更大)。顶部支撑原木有时会被固定在纵梁的两端用于加固。

经过加工的板材通常都只被用于建造护墙、战壕地面(很个别)、门、窗户、射击孔、路面、弹药储藏点、梯子和台阶。床铺、桌子、长椅以及其他一些用品都是用原木和废旧弹药盒上拆下的板材制作的。钉子,特别是木制建筑所需的较长的钉子,普遍都很匮乏。虽然木制防御工事的外面不是有用泥土砌成的护墙就是被埋在地面以下,但那些直接命中的大口径炮弹仍可以在碉堡内部产生大量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木屑。

■加工过的板材被大量用于苏军战壕的修建。

苏军在运输弹药、补给品和其他物资时都是用各种尺寸的粗笨结实的木制盒子、柳条箱和小桶作为包装箱。这些包装箱在被填充满泥土后,会被像砖头一样垒成防御工事的内侧墙壁,或者搭成护墙。这些包装箱通过原木或木板固定在一起,也可以用铁丝捆扎在一起,这是为了防止用包装箱垒成的墙壁在遭遇炮击时轻易坍塌。弹药箱有时也会被拆散,将木板用于搭建射击孔、屋门、架子等物品。从弹药箱上卸下的钉子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虽然金属制成的油桶有时也会被装满泥土用于建造防御工事,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会被回收再利用。

特制的褐色粗麻布沙袋在前线极为短缺,但却并非从不使用。这些沙袋通常被用于保护后方指挥部,炮兵阵地和其他后方军事设施。按照苏军规范的规定,沙袋的尺寸为25×25×50厘米,但它们在实际中通常达不到上述标准,大约20厘米厚,30厘米宽。由于没有统一的制作方法,沙袋的尺寸多种多样。用于装运补给品和饲料的粗麻布袋也经常被用作沙袋。双层沙袋可以有效抵御小口径武器的攻击,并且保护步兵免受迫击炮的攻击。数量稀少的沙袋主要被用于保护战壕和碉堡的射击孔。在将沙袋用于战壕护墙内侧时,沙袋内的泥土会装得比较稀松,它们随后会被像砖头一样堆砌起来,通常只垒两至三层高,沙袋口一般都朝向墙壁。沙袋还会被当作碉堡顶部的缓冲层,将一至三层沙袋放在顶部原木的上方,然后再将泥土填埋到沙袋层上方,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增加一个爆炸防护层。

■沙袋也是修筑掩体的重要建筑材料之一,但在使用时注意不要装得太满。

当没有沙袋可用时,这在当时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苏军会采用草皮土块堆积成掩体。在建造战壕和碉堡时,需要进行挖掘的地点的草皮都被按照一定尺寸从地面上切下来,堆积在一旁。草皮土块的标准尺寸应该是10×20×40厘米。这些草皮土块被像砖头一样在战壕朝向敌人一侧的边缘叠成三层高(大约30厘米),其中还会留下一些狭长的射击孔,这道土墙的内侧都微微外倾形成一个缓坡。随后,为修建战壕或阵地而挖出来的泥土会被撒在战壕两边,通常正面宽度为2.5-3米,背面宽度大约2米,厚度30厘米。由此形成一条虽然低矮但十分宽阔的护墙,它可以为守军抵挡住敌方的轻武器火力。

草皮土块通常只被用在战壕正面一侧,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用于战壕两侧。这些土块(依靠草根固定在一起)的防护效果要比松软的泥土好很多。低矮宽阔的护墙使防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且使敌人难于观察到防线的走向。为了对护墙进行掩护,必须在开始建造防线的时候优先将那些可以用于伪装的天然物品移到一边备用。战壕或阵地两侧用于兴建护墙的各类天然地表覆盖物都要被移除。天然地表覆盖物包括植被(例如矮草和杂草)、落叶或常绿灌木。然而在实战中,战壕护墙的具体尺寸多种多样,并且经常不对洒满泥土的护墙部分进行伪装。

■苏军士兵越过战壕护墙展开冲锋,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时间对护墙进行伪装。

石头也被用于建造工事和护墙,这在石块众多的山区尤为常见,有一些防御工事完全是用石块建成的。然而,采用石块作为建筑原料必须承受因子弹或炮弹击中石块所产生的碎石而造成的伤害。石墙如果建造不当,将很容易在被大口径炮弹击中后或者近失弹产生的剧烈震动影响下而发生崩塌。如果条件允许,石制防御工事的外侧都会被覆盖上泥土,并且伪装得和周围环境一模一样。石块不应被简单地采用打桩或堆砌的方式形成掩体,正确的建造方法是制作原木框架,这些类似隔舱的正方体栅栏的边长为0.5至2米,在里面塞满石块。实战中有许多机枪或反坦克炮掩体是用坚固的水泥制成的,正面水泥板上配有射击孔,两侧只有小块水泥板提供防护。掩体两侧的其余部分、内侧墙壁和背面都是用填满石块的木框架垒成的,掩体顶部则是由原木、沙袋和泥土共同组成的。如果阵地顶部结构中采用石块,则它通常是由一层原木和一层厚厚的碎石组成的,起缓冲作用。石块层的作用是充当主防护层,抵御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其上还要覆盖泥土。

■石块垒砌的防御工事有诸多缺点,但也被苏军广泛使用。

苏军在战争中使用过三种带刺铁丝网。用硬化钢制成的单股铁丝网,每隔75毫米就有一个带有四根18毫米长分叉的尖刺,它是专为军事用途而设计出来的。双股绞结型铁丝网也采用四叉一组的结构,每隔80至100毫米就有12至15毫米的一簇尖刺。第三种铁丝网是一种用粗弹簧钢制成的两叉铁丝网,每隔20毫米有一簇15毫米长的尖刺,其用途是缠绕形成蛇腹式铁丝网。缴获的德制或波兰制带刺铁丝网也被苏军所采用。有两种带刺铁钉被用在木桩上:一种是长65毫米的U型钉,另一种是两边分别长35毫米和70毫米的T型钉,两者的直径都是4毫米。类似美制和德制带刺铁丝网的尖钢桩防御物并没有被苏军所采用。

■四叉一组的带刺铁丝网,苏军在战争中使用过三种带刺铁丝网。

综上可见,二战中的苏军所使用的野战工事原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从遥远后方运来的木材、专门制造的带刺铁丝网,更多的是就地取材的泥土、沙石。当然,苏军也会使用其它材料来修筑野战工事,比如在冬季严寒时会利用坚固的冰块,但受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将最为普通的几种材料例出。关于二战苏军野战工事所使用的其它材料以及建筑方法,本号将在以后通过专文逐一介绍。

本铲史官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更多军事历史内容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装甲铲史官(ID:PanzerC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