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这种水中熊猫,常跟大船后乘浪而行,动不动就吐水,还会“拜风”

长江源远流长,是亚洲和中国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汇入东海。一路上气势磅礴,大小湖泊与干支流众多,可谓“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烈马啸天发。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

01长江里发现一种“怪猪”,与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一天到晚都在微笑

鄱阳湖赣江沟子口附近,当地居民发现10多只长江江豚你追我赶、竞相跃出水面,如接力赛般往湖口游去,场面十分壮观。其实,还有一家三口更加有趣,1只长江江豚妈妈背上还背着1只笑口常开的幼崽,长江江豚爸爸却在旁边偷懒。

在长江众多的水生动物中,有两种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白暨豚和长江江豚,这两种水中珍稀动物备受全球关注。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可称为“水中大熊猫”。如今白暨豚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只剩下长江江豚孤零零生活在这里。

长江江豚与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看起来就像一直在微笑。但这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水生哺乳动物,却不像大熊猫那样广受欢迎。

在当地渔民眼中,长江江豚曾经颇受歧视,被称为“江猪”,渔民认为遇到它就会不祥,因为只要见到江豚迎着风频繁露出水面,将要风浪大作。

02虽然名“江”豚,其实大量分布在海里,全球只有一种生活在长江里

据《中国动物志》介绍,江豚隶属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它是唯一一种没有背鳍的鼠海豚科,因此也把它们称为露脊鼠海豚或者无鳍鼠海豚。江豚属共有3个物种:它们分别是长江江豚、东亚江豚与印度洋江豚。

江豚虽然名“江”豚,但其实大量分布在海里,也有一种在淡水中生活,像长江江豚。

海里的江豚分布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从东部的日本海,到中国沿海、东南亚,一直到印度洋的波斯湾沿岸都有分布,是一种小型豚类。在中国,多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入海口,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水域内。

长江江豚在长江中下游的淡水中生活,就是人们俗称的江猪,中国特有物种,栖息在由浅到深的河床了,曾经也有一些生活在茂密的红树林和沼泽地。

2017年5月9日,长江江豚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窄脊江豚的指名亚种,2018年升级为独立物种,不再是窄脊江豚的亚种,取名长江江豚,世界鲸豚类物种增加到90种。

03圆滚滚的脑袋,拥有与大猩猩相似的智力水平

江豚形似海豚,但是比海豚要小一些,可以说是海豚的表兄弟。与大多数鲸目动物一样,他们非常聪明,拥有智慧的大脑,这使得它们能够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长江江豚被认为拥有与大猩猩相似的智力水平。

最可爱的要算它那圆滚滚的脑袋了,额部隆起,稍微向前凸起。所以从前面看上去,像是在微笑,因此又被叫做“会微笑的江猪”。

它的眼睛比较小,与整个头部看上去很不配,可以想象它的视力一点不好,不过很正常,别人不靠眼镜看东西;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

成年江豚体长为110-180厘米,最长可达19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最重的达220千克。江豚身体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

全身为铅灰色或瓦灰色,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颜色浅亮,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斑。有的在腹面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之间的颜色变淡。在繁殖期,雌还带有淡红色。

04拥有哺乳动物中最轻的骨骼,背上没有背鳍,鼻腔却有9个鼻道囊

江豚有个最显著的特征,背上没有背鳍。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估计是背鳍退化所致。

鳍肢较宽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1/6。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

据《自然》介绍说,江豚拥有哺乳动物中最轻的骨骼之一,平均只占其总体重的3-5%。它们还有融合的颈椎,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有一得必有一失,尽管这大大降低了颈部的弹性,但有助于提高它们在水中的稳定性。

它们还有一个特殊设计的鼻腔通道,内衬有9个鼻道囊,少数有10个,即前庭囊、鼻额囊、前颌囊和犁鼻囊各1对,副囊大多单个,少数1对。这些囊可打开或可关闭,可以让通道内的所有空气被捕获或释放。

05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时,叫起来像羊又似鸟鸣

江豚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它们能发出两种不同的脉冲信号:一种是高频脉冲信号,用在探测环境或寻找捕食;另一种是低频连续信号,用于与同伴之间的交流。

据科学家研究得知,高频脉冲信号是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120个之间,叫做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它们依靠这种信号来进行回升定位,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这种信号。

与高频脉冲信号相比,低频连续信号是时间上相对比较连续的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我们听起来比较像别的动物的声音,有的类似羊在叫,有的如同鸟在鸣。发出这样的声音,通常是在与同伴之间交流信息。

06喜欢跟在大船后乘浪而行,动不动就吐出1米远的水,还会“拜风”

长江江豚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从4-20°C的水温,它们都能正常生活。不过,它们有个癖好,喜欢单只或成对出行,即使结群,一般也不会超过5头。每当江中有大船驶过,它们很是调皮,喜欢紧跟在其后,乘浪而行。

相对来说,别的江豚比较安静,但是长江江豚性情活泼,比较爱动,游动的速度也很快。它们像个小孩子,总喜欢在水中上游下窜,不停地跳跃、点头、喷水、翻滚与转向,水面常常被搅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溅。

当这种可爱的家伙直立游动时,也不害羞,其身体2/3的部位都露出水面,还能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持续5-10秒钟。侧游时,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像人在水中表演杂技。

一旦受到惊吓,这家伙急速游动,然后多次腾空而起,整个身子基本上都露出水面,仅仅留下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有个时候,全身跃出水面,有半米高。

毕竟属于鲸类,动不动就吐水。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有时可将水喷出50-100厘米远。

江面上若有大风出现,长江江豚还会“拜风”。这时候,江豚大都面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身体露出水面很高,呼吸频率随之加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很有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07结伴一起捕食,捕到鱼时,有时会把它抛向空中,玩耍一会儿再吃掉

长江江豚食性广,只要是鱼,都是它盘中的菜。一般以大银鱼、青鳞鱼、鳗鱼、玉筋鱼、鲈鱼与鲚鱼等各种淡水鱼或海鱼为食。有时捕不到鱼,也拿虾类、软体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来填饱肚子。

觅食的时候,如果发现鱼群,长江江豚就会结伴同行,一起捕食。它们知道,靠自己单个的力量,很难捕到理想的食物。它们捕食的流程简单粗暴,没啥技术含量,不过捕食途中忘不了调皮一下。

第一步,一旦发现鱼群,就向前猛冲,快速游动,接着快速转体,分开游动,潜水不深,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在水面激起一些涌浪。

第二步,江豚们分散开,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于一处,大伙一起把鱼群包围,被追逐的上百条银白色的小鱼,这时候吓得跳出水面,水面上银光闪闪,很是热闹。

第三步,几只江豚紧接着快速游动,迅速冲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以便认定准确位置。

第四步,衔住鱼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一口吞下,然后转身再去捕食别的鱼。有的江豚比较偷懒,将几条小鱼衔在口中后,才一口吞下;还有更有意思的,还会将鱼抛向空中,玩耍一会儿,再把它吃掉。这样玩鱼,真的好吗?

第五步,当它们饱食后,也许是吃得太多了,有的在江中缓慢游动,有的干脆不动,悬浮在水中,打一会儿盹。心也真大,不怕天敌来把它们给吃掉。

结语

与人类只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的历史相比,“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和江豚都已在地球上存在了2500多万年。可以说,它们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原住民”。很多科学家忠告人类,为了保护它们的家园,我们不应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应该为后带着想,更多地考虑如何持续长久与生物共存。

作为全世界已知的90种鲸豚类动物中仅存的淡水豚种,长江江豚会重蹈白暨豚的覆辙吗?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自然杂志、中国科学报、中国动物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