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一本书1000+种版本?你可能读了本假的红楼梦

文 | 枫杨林林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妇孺皆知,在国外也是闻名贯耳。

但你读的红楼梦,搞不好是本假书。

《红楼梦》成书至今,已有百余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多种,创造了世界迪尼斯纪录大奖。

很多人以为把全书读完,就有多么了不起。其实,这也没啥好沾沾自喜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品各种版本》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假的红楼梦,读了也白读,因为假书非但不能给你正确指引,反而会误导你,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你也就不能真正领悟。

那么,如何判定你读红楼梦不是假的?或者说,你读的红楼梦有多少是曹雪芹写的?

我们先来弄明白,《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相信马上会有人举手,说我知道,初中语文老师讲过,《红楼梦》是曹雪芹著,高鹗续写的。

不好意思,你的初中老师说错了,你的高中老师、大学老师、研究生导师都有可能说错了。

《红楼梦》的作者有且只有曹雪芹。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能等同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别问我为什么,这是红学研究学者刘心武老师说的。

所以,如果你以前看的版本,书的封皮上写着“曹雪芹著、高鹗续”,十之八九你看的是本假的红楼梦,也就是非曹雪芹原版。

续写的后四十回,在人物结局以及艺术风格上,都不符合曹雪芹原意,写作水准也是相差千里。

这句话依然不是我说的,是刘心武老师说的。

刘心武老师还认为,把曹雪芹的前80回与其他人续写的后40回合并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因为两者并不是合作写书,而且写作水平实力悬殊太大。

1982年3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新一版的《红楼梦》

举个例子,把我写的东西和韩寒写的合在一起出本书,韩寒会干吗?

现在,再来回答前面我提的问题:《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

古本《红楼梦》,也就是原稿流传下来的前80回,作者是曹雪芹。

“红楼梦古抄本丛刊”部分品种

而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120回。

过去版本写的是“曹雪芹著、高鹗续”,但最近考证后40回并不是高鹗的原创,而是经过多人之手。高鹗作为总编,整理的可能性最大。

故有了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将《红楼梦》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一举。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第二版和第三版在原著署名方式上的对比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古本?什么又是通行本呢?

这里跟大家还原一个真相。

其实,《红楼梦》这本中国文学巅峰著作,世界文学第二座大山,它根本就没有成书,也就是说没有被出版。

最初,曹雪芹的原稿只是写在纸上,估计都没装订,仅仅是一沓厚厚的纸。读者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大家一本本地手抄过来,看的都是手抄本。

而这个手抄本,红学界叫做“古本”。古本《红楼梦》的版本也很多。

有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甲戌本”,书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这个版本流落到晚清时,被一个叫刘铨福的北京人收藏,后被我国文学大师、红学家胡适先生收藏,但已经是个只剩下16回的残本。

后来还有古本叫“蒙古王府本”,书名叫《石头记》。

这个版本有120回,有程伟元作序,后40回是程甲本的内容,前80回中的第57回、62回是从通行本中抄来的。

后来又有了戚蓼生本、己卯本、乾隆抄本红楼梦稿本等。

至于为什么不出版?

我猜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政治原因。众所周知,《红楼梦》是反封建反专制政权的“邪书”;二是碍于当时社会礼仪,《红楼梦》被当作淫书,是一本“禁书”。

印刷于1981年的1957年《红楼梦》校注本

种种原因,导致这本奇书不能出版。是不是特为曹雪芹感到憋屈呢?

不能出版,拿不到稿费也就算了。又因为种种原因,全书差不多完稿的《红楼梦》在传阅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只剩下了80回。

为了使后人看到完整版的书,一些爱写字的文艺青年,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洞,续写了各种版本。他们把曹雪芹的创作权也分割了。

再后来,一位叫程伟元的油腻中年。看到《红楼梦》在民间火的一塌糊涂,他发现了商机。他找来了高鹗,帮他整理编辑后30回,通过活字印刷大量发行,也就有了“通行本”。

但程伟元印刷了2次。第一次叫“程甲本”,后来高鹗主编不满意,在他精益求精的精神鼓励下,程伟元又印刷了“程乙本”。

程乙本之后的刊行本,更是数不胜数,你们看这一串长长的名字,别犯晕哈。

程甲本是古本,程乙本才是通行本。

据说,当时一本《红楼梦》可以卖到几十两银子,按照一两银子一百块钱计算,这本书至少可以卖到上千元。

曹雪芹本来是可以年薪百万的,结果发家致富的机会被程伟元、高鹗等人抢走了。同样的悲惨遭遇,后来又发生在一个叫梵高的大画家身上。

繁星一样多的版本流传至今,不知道被diss多少遍了,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已然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脂本文字胜于各本。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纠结版本呢?我只要能看就ok。

像我这种兴趣是读红楼梦的,当然要纠结,版本像男盆友,我不能将就。

我试举几段作例,你就能明白,不读曹雪芹原版,你的损失有多大。

第一例,第八回:

(一) 脂砚斋本

宝玉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

(二)戚本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甜的幽香,竟不知是何香气。

(三)程甲本

宝玉此时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香气,不知是何气味。

(四)程乙本

报于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何味。

“一阵阵凉森森甜甜的”什么鬼?遣词造句不严谨,把学生教坏了,这个锅谁来背?

另外,高鹗把“相近”改为“挨肩坐着”,不经本人同意,私自给演员加戏,高鹗你特么考虑过林妹妹的感受么?

第二例,同样是第八回:

(一) 脂本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二) 戚本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走了进来。

(三) 程甲本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来了。

(四) 程乙本

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摇摇的”一词是形容林黛玉的瘦弱病躯,删了这三字,已经让人物形象刻画不生动了。高鹗再改为“摇摇摆摆的”,这是形容詹光、单聘仁的丑态。用在黛玉身上是在唐突。

高鹗你这么黑林妹妹,不怕宝玉知道了,踹你么?

第三例,一个被假红楼梦误导了我们很多年的一处。

怎么形容林黛玉的眉目?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

看我们有多少人,被这句话误导了二十多年。人家曹雪芹原文作的是: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注意了,有人以为“湾”错了,而是“弯”,而且“含露目”是什么鬼?是“含情目”吧。

“弯”,不过仅仅是表一曲线而已,而用“湾”,兼含眉下是一湾秋水。“含露目”,乃暗用唐代诗人李贺诗《李凭箜篌引》,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黛玉正以芙蓉花为其象征,其所掣花名签正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出唐高蟾句“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序言

为啥《红楼梦》一本书会让这么多人爱不释手,流传百年仍经久不衰,让王国维、周汝昌、俞平伯、白先勇这些大师,花费一生心血放在上面,还专门兴起了“红学”?

还不是因为它,在艺术思想造诣上,无人能及,无书能及;在小说谋篇布局、人物刻画、情节叙述、乃至遣词造句上,没有人比曹雪芹更能写、更会写。

本来你要是看了曹雪芹写的,你可能也会变得更厉害。而现在,你看了水平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假书,你是不是错过了变厉害的机会,甚至还会误导你,令你退步。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读了假的红楼梦,怎么办?我应该看哪个版本的《红楼梦》呢?

如果您是普通的读者,可以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普及本“脂程混合本”。

还有就是人文社的这个版本,号称是标杆。

这本《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接近原稿,学术价值高,众多专家参与,校勘审慎,注释适中,繁简得宜,印刷美观,装帖古朴。

但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红楼骨灰级粉丝读者,有兴趣研究的。一定要看脂本,这五本书的权威性就很高。

当然,以上是官方版推荐。我还有个人的草根版推荐。

《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脂砚斋批点,周汝昌评语,联珠合璧。话说是“还《石头记》原著真实面目,令芹脂大快遂心于九泉。”的良心之作。

这个版本,也是普及本,我认为适合所有读者,但只有80回。

120回的话,我推荐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白老在书中将毕生对红楼梦的专研倾囊相授,如果你看不懂红楼梦,如果你对红楼梦还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你想读通读透红楼梦,选择它不会错。

参考著作:《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