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张灵甫率领整编七十四师和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决斗,最终谁会获胜?

笔下发白


双方棋逢对手,旗鼓相当,胜者必是惨胜,败者也是惜败,两败俱伤的可能性最大。如果考虑精神属性和战斗意志加成,张灵甫的整编74师胜面更大一些。

这个比较有点关公战秦琼,因为整编74师是抗战胜利后才出现的,没法和已经投降第五师团再打一仗,不过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长期与日军作战,我们姑且做一比较。

指挥官方面,板垣征四郎胜过张灵甫

张灵甫,黄埔四期毕业,与国军名将胡琏、李弥,和我军名将林彪、刘志丹为同期同学。

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先后,主要隶属抗日名将王耀武麾下,随同74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等大型会战,履历战功,先后荣膺宝鼎勋章、胜利勋章、忠勤勋章、云麾勋章和美国金棕自由勋章。

张灵甫一向以战斗意志坚定,作战勇敢著称,抗战期间无论历次战役都浴血奋战,从未退。却, 因此成为抗战名将。74军整编为74师后,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中将师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心腹。

板垣征四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毕业,与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安藤利吉等名将同期,在日本军界被称为“荣耀的十六期”。

板垣征四郎曾在1931年与石原莞尔共同策划“九一八”事变,号称以1万人挑战20万东北军,但由于张学良一枪不打放弃东北,当然有很大水分。1937年抗战爆发后,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一路南下,所向无敌,号称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队30多个师,后来又先后日本内阁陆军大臣,又回到中国战场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最高军事参议官。

从双方最高指挥官履历看,张灵甫和板垣征四郎指挥作战经验都很丰富,但张灵甫毕竟最高只指挥过一个师,而板垣征四郎不仅指挥一个师团,而且历任其他高级职务,无论是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还是大局观和战略能力,应该胜过张灵甫。

编制人数方面,双方都是3万多人,旗鼓相当

整编74师并非一个师,实质是军一级编制,师长张灵甫也是中将军衔,兵力3万余人。整编74师的前身是抗日名将王耀武曾任军长的74军,曾参加历次大型会战,是蒋介石中央军的精锐,也是少数能和日军正面硬抗,让日军最头疼最害怕的中国军队。

日军编制与我军不同,师团与军相当,师团长和军长军衔相当,一般都是中将,兵力约3万人。师团分甲、乙、丙、丁四种,甲种师团是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以兵力多、装备优、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著称。尤其是第五师团,曾在中国战场创下和70余个师先后对阵均横扫的纪录,有“钢军”之称,师团长为板垣征四郎中将,因此也被称为“板垣师团”。

武器装备方面,原74军略逊,但整编74师占据上风

整编74师前身74军即便在国军里也不是顶尖的(远不如中央军的几个德械师和宋子文的税警总团),但由于是王牌主力,武器装备保障还是比较到位的,抗战期间曾配备过一批苏制重武器,其他武器也一应俱全。整编为74师后,更是清一色美式装备,性能超越第五师团。

第五师团作为甲种师团中的王牌主力,武器装备十分精良,各种轻重武器一应俱全。日产武器虽不如美国、苏联、德国这些国家火力强大,但可靠性强,对付缺乏自主军工产业的国军,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占据上风的(武器配备见上图)。

巅峰战力,双方不相上下,抗战后期74军占据上风

74军作为国军王牌主力,几乎参加了正面战场上的所有重大会战,由于训练有素,作风顽强与日军作战不落下风,被誉为“抗日铁军”,多次荣获国民政府最高集体军事荣誉——飞虎旗。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会战是74军的巅峰之战。王耀武指挥包括张灵甫在内的74军作为主力,硬扛日军第47、第116师团,经过近2个月激战,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全线撤退,它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足见74军对日军甲种师团已占据上风。

第五师团是日军侵华急先锋和铁打主力,抗战初期所向无敌,横扫半个中国,巅峰之战是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的昆仑关之战。第5师团作为日军主力,与2倍于己的国军主力决战昆仑关,经过近1个月激战,日军取得完胜,以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彻底打残国军第5军。

综上所述,在抗战前期,由于国军装备落后、训练较差、准备不足,日军第5师团势头威猛,所向无敌,74军仅能维持不落下风,不至惨败而已;但抗战后期,随着国军战力的不断提升和保家卫国精神属性的加成,日军第5师团已不复往日威风。若是和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对垒,我看好整编74师小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与日军甲等师团战斗力对比。

第74军成立于1937年,于46年整编为第74师,是公认的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抗日战争中誉为虎贲军,抗战胜利后拱卫南京被称为御林军,授以全军最高荣誉飞虎旗。日军第5师团又名广岛师团,号称钢军,也是日本甲等师团战力最强部队,假如这2支部队相遇,在不考虑空军的情况下谁最终胜出?

1939年第74军已换装苏式装备,火力不在日军甲种师团之下,但是日军有空中优势,这对步兵来说是致命威胁。在上高战役、长沙会战、雪峰山战役中,74军即能打败同等规模的日军师团。


第74军没有和第5师团交过手,但是双方都有参照。国军第5军同样是5大主力之一,在昆仑关和第5师团打过恶仗。国军进攻,日军据险而守。该战役打到后来,双方士兵都身绑炸药、近身肉搏,山上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惨烈无比。

最终第5军惨胜,全歼第5师团一个旅团。日军第6师团是第11军主力,战斗力不在日第5师团之下。与74军有过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日军有空中优势,很难计算出孰高孰低。



第74军属于军委会战略预备队,动用第74军需要蒋介石的批准。其战斗力不是吹出来的。

第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次任王耀武。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会战,日军对其评价是“支那第一恐怖军”。

第74军在淞沪战场才行组建,是打出来的铁军。在武汉会战、万家岭2次在友军配合下,击败第106师团。到了上高战役,第74军单独力战第34师团加第20旅团,获得大捷。

到第二次长沙会战,日11军破译国军密码,集结第3、4、6等主力师团围歼第74军。74军与日军3个师团对攻:第57师廖龄奇打头阵,在天鹅山击退第3师团,并逆袭攻占日军春华山阵地。

57师将阵地移交给58师施中诚后继续前进,在麻林与日第3师团对战,日第4师团攻击57侧翼,廖龄奇率部死战不退。不料日第6师团突袭殿后的李天霞第51师,击退51师后合围57师。

第74军被围,统帅部一片慌乱,但王耀武说无需救援。廖龄奇57师被日军3个师团截成数段,全师阵亡3千多人,尤血战不退。后在58师接应下,廖龄奇率部全身而退。

此战日军在完全掌握74军行动,以及在航空兵配合下,以3个甲等师团进行合围,战果甚微,足见74军战力之强大。而一般情况下,国军需要1个主力集团军才能对抗1个日军师团。




我们从装备火力、官兵素质等方面来论证整编后74师的战斗力:

一:火力配置方面,74师装备美式105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2门、37战防炮36门、81迫击炮96门、60迫击炮102门、火箭筒火焰喷射器近百具、轻重机枪1000挺、美式冲锋枪2400多件。

74师开始是美械师,相当于美军的轻步兵师,由于国军的后勤跟不上,张灵甫将单兵武器换成了日式和国产步枪,但是重炮和美式机枪仍在。如果是对抗日军第5师团,74师武器上有压倒性优势。

《血红雪白》中记载,东北联军阻击杜聿明率领的国军进攻,遭受美式重炮的轰击,认为美式武器的火力远远高于日本师团,完全不同于与日军作战,而5大主力的炮兵战术很高,拦头炮可以打到已方冲锋队伍前方50米。


第5师团兵力与装备:辖2个步兵旅团,1个步兵旅团2个步兵联队;1个步兵联队辖1个山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1个通信中队、3个步兵大队;1个步兵大队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步兵炮小队。

搜索联队:汽车中队2个、轻装甲车中队2个、通信小队1个;师团辖野战炮兵联队、工兵/辎重联队、通信队,师团兵员28000人,步枪9000,轻机枪360,重机枪110,轻战车30,轻装甲车7;

掷弹筒356具、步兵炮18门、自动炮18门、山炮12门、速射炮24门、95式野战炮12门、10厘米榴弹炮24门、15厘米榴弹炮12门,各种火炮是120门,汽车859辆、马匹7000余匹。


整编第74师重炮部队。

二,兵员素质:74师由于抗战期间战损高,招收了大量知识青年入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连排以上军官全部是黄埔毕业生和留学生。

华野对74师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评价很高。在国军中74师装备还不是最好的,如第5军、18军都配置100多辆美式坦克,74师没有坦克,但张灵甫战术灵活、擅长侧翼攻击。

解放军俘虏政策是被俘国军士兵和低级军官发放路费遣散。但对74师军官一律不得释放,全部充当解放军战术教员,可见其官兵战斗素质之高。


三,重建后仍是主力:74师几乎被全歼,但还有3个补充团没有上战场,副师长邱维达恰好在家养病,受命重建74师。

重建后的74师由3个补充团和遣返老兵为基础,战力依旧十分强大。王耀武守济南时,唯一要求将老部队74师空运1个旅协防守城,但最终只空运了9个连,王耀武将其作为主力,防守最关键位置。其后74师划归邱清泉兵团建制。

四、中日军队作战,中国一直有文化上的优势,中国军队擅长分析对手,寻找对方的弱点。日本军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

1是好面子,一旦战事不顺,则会恼羞成怒,容易被激将,明明不能打的战斗,会因为日军尊严受到伤害,即会中计,如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仅因为长沙得而复失会丢11军面子,司令官在不利情况下选择了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2是日本武士道文化注定不会保护士兵的生命,反而将战死作为无上光荣,一旦失利会做自杀性攻击。3是日军战术呆板,高级指挥官缺乏现代战争指挥能力,停留在一战阵地战和修炮楼的水平,对游击战完全不能适应。

4是日本军队陆军装备普遍落后,机械化水平低、装甲薄弱,一旦国军使用美械装备,则战场变成国军对日军的屠杀,拥有美式重装备的国军可以说是屠杀日军。

74军军长王耀武。

解放战争中我们才了解到整编74师真实战斗力,但已经远不如抗战时第74军强悍,原因有三点:

1是整74师为美械师,但张灵甫认为美械火力消耗弹药大,国军补给根本跟不上,将部队改成国械、日械为主,与美械混编。整74师严重缺乏武器,其辎重部队居然没有武器,3个补充团只能配发老式国械。

2是抗战结束,大量有经验的官兵复员,老兵比例从90%迅速下降到50%,甚至一次性补充4千名伪军以补充战损。由于得不到休整,官兵大量出现厌战情绪,并出现惊人的5%士兵逃跑。

3是整编师的3旅6团制非常不适合作战需求,作战效率大打折扣。即使这样,整编74师在苏北也是攻势凶猛。兵败孟良崮是因为失去重炮、水冷式重机枪的火力支援,但也硬抗了三天。

在抗战后期,不要说巅峰时期的74师,就是配置重型装备的解放军,也能打败日本甲种师团,因为不久以后他们将面对更强大的美军挑战。

间接证明了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不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士气、战斗力完全高于内战,加上指挥能力一直高于日军,可以完胜日本军队。


烟酒阁大学士


如果是板垣第五师团单挑“抗日铁军”第74军,巅峰状态下半斤八两,日本军队略优;可既然提问的是张灵甫“整编第74师”,那这支日本“钢军”可没有机会了。张灵甫是1946年4月接任的第74军军长和南京警备司令,5月第74军整编为“整编第74师”,它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不同,已经是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五大主力”之首绝非浪得虚名。



一、兵力对比。

整74师参加“孟良崮战役”的是3旅6团及辎炮工等特种部队约32000人,而实际上该师已经扩编到3旅9团,新组之第153、169和第173团正在从后方归建中,这三个团也是“孟良崮战役”后74军重建的基干,三个满编团的兵力保守估计也在7000到8000人,因此整编第74师的实际总兵力高达40000人左右。

板垣征四郎1938年6月回国任陆军大臣,也就是说所谓的“板垣第五师团”就是1937到1938年的编制,它在1940年才编成为三单位师团和日军的四个机械化师团之一,在此之前,就是甲种挽马师团,辖2旅团4联队和辎炮工骑联队,合计兵力约28200人左右,大约是整74师的三分之二左右。

当然,抗战初期的日军单兵素质较高,是要考虑进去。



二、轻武器对比。

整74师仅6个团即装备重机枪324挺,美式轻机枪1080挺,美式冲锋枪和卡宾枪2400支,4800支春田步枪(还有部分中正式步枪),如果加上归建的3个团,上述轻武器还要增加三分之一左右,这样仅自动火器即高达3000支以上。

第五师团在抗战初期的装备是标准配备,九二重机枪96挺,歪把子轻机枪288挺,三八大盖约8000余支,步兵火力与整74师差了一大截。

日军每个四单位师团装备了掷弹筒288支,迫击炮大队有中型迫击炮36门;整74师拥有“60迫”486门、“81迫”108门、火箭筒324具、火焰喷射器54具,步兵支援火力完全碾压日军。



三、重火力对比。

整74师榴弹炮营装备美式105mm榴炮12门,75mm山炮36门,37战防炮mm108门,美式107mm化学迫击炮36门,共192门各式火炮;日军甲种师团编成内有九二式100mm榴炮12门,38式野炮36门,41式山炮16门,九二步兵炮24门,九七式曲射步兵炮48门,九七式战防炮16门,共152门各式火炮,双方基本持平,整74师配置更为合理些。

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主要吃亏在炮兵火力,基本被彻底压制,一旦补齐甚至反超这个短板,在自动火器近战居优的情况下,完全不怵日本人,新38师和新22师在1944年缅北战场已经证明了。

四、关于坦克问题。

其实国军整编74师和日军第5师团(1940年之前)都没有编制内的坦克部队,但是作为一等主力部队,他们在战役中都会得到装甲部队的加强,既然是临时配属,就都不计入在内。



所以,如果在后勤、指挥、空中掩护等诸项都能够满足作战要求的话,1946年的整编74师击败1937年的板垣第五师团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基本会两败俱伤,日军的单兵战斗力不可低估。


度度狼gg


我们不能被抗日神剧里"手撕鬼子"所欺骗,就真的以为日军和菜鸡一样,不堪一击。

事实上,无论是整体作战能力还是单兵作战能力,日军绝对是很强的。

我们也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整编74师完全有实力和板垣师团扳手腕!但指挥官是张灵甫的话肯定会败,如果换成戴安澜,是可以吃下板垣师团的。

战争的对抗,其实就是两支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军人意志上、指挥官的指挥上进行胜负对决!

武器装备上,整编74师相对板垣师团稍胜一筹。

板垣师团属于日本的甲种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战斗人员约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1940年以后改编为日军4个机械化师团之一。

整编74师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74 军。在1946年整编后,全师下辖3旅6团,3万余人,全副美械装备,以冲锋枪为主,轻重火器配比均匀。

全师还装备了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迫 击炮96门,60毫米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54具,重机枪108挺。

这样的武器装备,单论火力对轰,压制板垣师团对于整编74师来说,是件简单的事。

军人意志上,两支部队不相上下,都是敢战之士!

板垣师团是抗日战场上最凶残的敌人。

1937年,板垣征四郎率领第五师团成为侵华的急先锋,并先后参与了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等中国战场上几乎每一个关键战役。

它曾创下在中国战场和70余个师先后对阵的纪录,有“钢军”之称。

整编74师是解放战争上最强悍的军队。

整编74师的前身,国民革命军第74军组建于淞沪会战的战场,并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上高会战、德安会战等。

她是“抗日铁军”,是让日军极为忌惮的“三五部队”(辖51、57、58三个师),几乎参与了正面战场上所有的重大战役。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士气高昂、军心敢战的情况下,谁的意志松懈了谁才会败。

指挥官的指挥艺术上,张灵甫相比板垣军团的指挥官就差太多了。

张灵甫黄埔军校出身,有大才,但性格局限了他。

这位张将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孟良崮一战,解放军指挥员就是利用他的这个弱点,将孤军冒进、孤立无援的74师围了起来,最后吞了下去。

装备精良的整编74师,不说打败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连突围出去的能力也没有,支撑不到2天就报废了。

板垣师团的历任指挥官不一样,他们比较冷静、沉着,善于捕捉任何一次机会。

不说之前的重大战役,仅仅昆仑关一战,板垣师团指挥官今村均中将,就用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以死伤5000人的代价打残了国军唯一一个机械化师,4万人编制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

当然在这场战役中,板垣师团遇到了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也受尽了苦头。

板垣师团自广西钦州港登陆后,在二塘被戴安澜亲自阻击了2天2夜,后又在争夺昆仑关的主阵地战中击毙了板垣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荣获了青天白日章。

综述:整编74师要想吞了板垣师团,除非更换指挥官,如果是张灵甫,是不可能胜利的。

毕竟指挥官的性格是会影响部下的,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有网友问:假如张灵甫率领整编七十四师和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决斗,最终谁会获胜? 我们就以实际战例为例子吧!

第5师团在二战曾经在马来亚和新加坡表现非常抢眼,一举歼灭了一个英印师。后来主要驻扎在巴布新几内亚。第5师团在我国,也曾经参战,其中最激烈的战斗就是昆仑关大战。

昆仑关战役,我国军队主攻部队是最精锐的第5军,第5军所属部队,包括荣誉第1师,这个部队都是负伤以后归队的老兵组成,战斗经验丰富,并且做风勇敢。当时,我国步兵战斗力第5军最强,荣誉第1师的郑庭笈第3团更是以作战勇猛著称,被称做敢死团。

在昆仑关战役,荣誉第1师更是发动了团级规模的敢死队爆破突击。荣誉第1师第3团在这次战斗中9个步兵连,7个连长伤亡!郑庭笈团长身边的司号长李均都阵亡了,团长郑庭笈本人也负了3处轻伤。

新22师更是一支精锐部队,后来成为新6军的核心部队。在缅甸战绩斐然,后来在东北战场,更是战斗力第一。我军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军。为啥呢?过瘾,新6军能打,新6军的核心就是这个新22师。新22师的1个团,在四平战役,曾经在威远堡门突破了一个纵队的防御。

第200师,则是我国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全部苏联坦克和武器。当时的第5军,拥有杜聿明,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等等名将。1939年3月,军委会派员校阅第五军后,将它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

那么日军就是第5师团所属,步兵第42联队,步兵第21联队各一部分。当时,我国军队出动了大量坦克,重炮和战机助战,一定要拿下昆仑关。

从12月18日激战到12月31日,战斗结束。第5军损失16700多人,损失最大的荣誉第1师几乎报废。日军第21联队参战1360人,损失680多人,第42联队参战860人,损失460多人,合计损失1200多人。可想而知,如果第5师团全体出战的结果,整编第74师还能比第5军战斗力高10倍吗?


深度军事


整编七十四师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打?那绝对没有可比性,因为没有空中力量支持的话,日军只能被碾压。1946年74师整编,成为了蒋介石的御林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要是同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打,压力不算太大,尤其是在平原地区,74师的155榴弹炮就可以全面火力压制,还不包括众多的美式坦克。而在74师未整编之前,就曾经同日军进行过多次会战,参加了上高战役、长沙会战、和常德保卫战等,在这些战役中,74师都打的十分不错,尤其是长沙会战和上高战役,更是将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击溃。所以说在装备稍微落后的情况之下,且没有空军的掩护之下,74师可以凭借地形和战术击溃日军。

并且在1944年之后,其实抗日战争已经是发生了逆转,东南亚的大反攻使得蒋介石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此时美国在欧洲的战事又进展顺利,这时大量的援助就被送到了中国。从芷江战役的战况来看,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和人员都已经略微的超过日军。在芷江战役中,就俘虏了不少日军,这说明日军临战之心已经动摇。

其实研究抗日战争就可以发现,日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在装备不落后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的决心和战斗意志不比他们弱,而且抗战中的中国将领,指挥能力都不弱。且看日军发动几大会战之后的表现,就可以发现日军根本就无法真正占领控制一个地方,因为中国军队总会渗透到日军找不到的地方继续抵抗。


小司马迁论史


整编74师完全有实力击败板垣师团,但是张灵甫的指挥一定会让战争一败涂地。

1,板垣师团是抗日战场上最凶恶的敌人。

板垣师团,就是日本第五师团,是日本编组最早的7个师团之一。第五师团成立于1888年,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广岛镇台改编成为第五师团,所以也叫广岛师团。该师团士兵都来自日本本州西部中国山地地区的广岛、 岛根、山口的子弟兵部队。

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第五师团参加了平壤战役、鸭绿江渡河战役、 牛庄战役等,作战勇敢,百战百胜,昔日不可一世的淮军一溃千里。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第五师团参加了辽阳、 沙河、 奉天会战,大败沙俄军队,战后一直在中国东北驻扎,一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板垣征四郎带领的第五师团成了侵华的急先锋。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几乎每一个关键战役都有它的影子。

板垣师团,最厉害的战绩是昆仑关战役中,以死伤5000人的代价打残了拥有4万人编制的国军唯一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要知道,第五军不仅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还衍生出新一军新六军另外两支主力军。

板垣师团曾创下在中国战场和70余个师先后对阵的纪录,有“钢军”之称,1940年以后改编为日军4个机械化师团之一。板垣师团属于日本的甲种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战斗人员约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整编74师是解放战争上最凶残的军队。

全师下辖3旅6团,3万余人,全副美械装备,共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迫 击炮96门,60毫米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54具,重机枪108挺。

照理说,这样的装备,面对板垣师团还是有很大代差的。日军的作战思路一直停留在一战阶段,那就是使用远射程的三八大盖进行枪毙。换装美械装备的74师,则冲锋枪为主,74师有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 勃朗宁M1911A1手枪。就是说,近半数74师官兵拿着冲锋枪,论火力输出,绝对碾压板垣师团。

3,如果整编74师的指挥官是张灵甫,那整编74师必败无疑。

看看孟良崮战役中的表现。

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直接电告汤恩伯,要求脱离东路军李天霞指挥,汤恩伯居然同意了。自此张灵甫孤军冒进,被围在孟良崮完全意料之中。

面对装备更差的华东野战军,张灵甫不仅不能突围出去,而且死守孟良崮也只是支撑了不到2天,这样的战绩,比起余程万死守常德,不要太恶心好不好!

4,更有参考意义的是昆仑关战役——第五师团vs第五军。

抗战中期,第5师团轻装化,兵力21945人,只有75毫米山炮20门,75毫米野炮12门,没有坦克。在昆仑关战役中,第五师团的友军只有台湾混成旅团, 总兵员达到了近3万人,再加空中支援。

而桂系第31军,桂系第46军,中央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之一部,广西教导队独立步兵1~4团, 总兵力约六万人,后期第五军的荣誉第一师(副军长郑洞国兼师长)、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第5军装甲团、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等全部抵达。

战役的结果是,第五军主力到达前,日军第五师团长驱直入,只在南宁和昆仑关损失了800人,桂军则一溃千里。第五军到达后,中国军队对昆仑关围点打援,战役扩大,但基本集中在了昆仑关的日军21旅团和郑洞国的荣誉一师。

日军21旅团几乎全军覆没,郑洞国的荣誉一师也从1.3万人打到了只剩下700人。

结论:第五师团装备和人数不如整编74师,但日军的指挥系统比张灵甫更高效,张灵甫必败无疑!


历史知事


如果是拿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七十四军和日军第五师团决斗,即使假设日军不借助空中优势,战斗结果也不会有太多悬念,日军第五师团绝对会击败七十四军,而且优势会比较明显。

在抗战中,七十四军可谓是国军对日军战绩最斐然的一支精锐部队,有“抗日铁军”之称。

但七十四军的精锐毕竟是相对于其他国军而言,在抗日战场上,七十四军事实上并不能与人数相当的日军对抗,当然,任何一支国军的军级不对都无法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人物。更切题的说,像第五师团这样的日军常设师团,人数近3万人(准确数字应该是28000人左右),而74军也就是3万人出头,在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74军没有任何机会。

拿淞沪战役为例,如果七十四军有能力独自对抗日本一个师团,国军至少在淞沪战役中前期会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事实上并没有。

再拿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为例,虽然七十四军此战可谓表现优异,但在包括七十四军在内的十余万国军,苦战十余日仍然未全歼日本106师团。如果只有七十四军一个军呢,结果可想而知了吧,惨败?

更重要的是,第五师团是整个日军的绝对精锐,有“钢军”之称,战斗力比106师团可能不止强上一筹。在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 日军第五师团是绝对主角,虽然此战总体上算是国军打赢了,但一是国军兵力占绝对优势,二是第五师团以21旅团死伤5000人的代价打残了拥有4万人编制的国军唯一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要知道,第五军的实力至少不比七十四军差吧,如果换成七十四军,还是一个军,结果可想而知了吧,惨败。

七十四军单挑日军第五师团,不用再推演了吧,不仅是打不过,而且是惨败那种打不过。1940年后,第五师团还改编为日军仅有的几个机械化师团之一,那就更不用打了。一个旅团可能就可以于74军缠斗的难分难解了。

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关公战秦琼,是拿抗战胜利后那个74师和第五师团相比。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的整编74师人数和之前的74军相当,但战斗力显然得到不小的提升,主要是号称改编为全副美式装备。但74师的全副美式装备更多是从单兵装备而言的,炮兵坦克特别是重炮这一块并不能和真正的美军一同等规模的部队相比。

我个人觉得,即使在全副美式装备改编之后,张灵甫的整编74师仍然很难说就可以击败日军第五师团。如果一定要我做个明确选择的话,我赌1940年前未经机械化改造的第五师团可以和整编74师打个平手,而仍然打不过1940年后那支更精锐的第五师团。

这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并不存在明确答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推理过程,欢迎探讨。


张明扬不说话


看了几位答友之作,均以兵力兵器来比较战力,如此未免失之偏颇。果真这么算,仗都不必再打,搞兵棋推演即可。

毛主席说过,人,是决定战争的决定因素。他这么说,一方面否定了武器制胜论,一方面肯定了人才的重要性。从红军到八路再到解放军,大小战役战斗千余次,都证明了毛主席论断的准确性。

在这里,还想用国军的战绩来证明,毛主席是英明伟大的。



1.张自忠击溃板垣。

此张自忠,非淞沪会战的抗日名将张治中,前者出身西北军,后者是正牌中央军。而张自忠,是国军在抗战中阵亡的第一位集团军司令,也是唯一一个对日作战几乎没有败绩的将领。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率59军击溃板垣师团,保证了战役胜利。

要知道张自忠的59军,只有38师和180师两个步兵师,还有一个骑兵13旅。要论兵力兵器,都无法跟板垣师团争锋。可59军凭自己的力量,完胜对手。



2.孙立人重创18师团。

第一次缅甸战役,孙立人的新38师就打出了国威军威,不但救了几千英军,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反攻缅甸时,这支美械武装的新38师更加神勇,在友军配合下重创日军18师团。这个师团最后只剩下千余人,而被俘的日军凡去过中国的全部被枪决。



以一个师为主对攻一个日军师团,这样的仗张自忠敢打,孙立人敢打,张灵甫应该也敢打。只是张灵甫有这样的勇气,却没有这么好的人缘。

张自忠和孙立人对垒日军师团时,有友军助阵牵制,而张灵甫习惯单打独斗,以致孤军被歼。如果以张灵甫对阵板垣,会有一场血战,胜,亦是惨胜。


军缘鑫播客


整编74师张灵甫的部队和板恒征四郎的第五师团都是日本和国民政府两方各自的精锐部队。在兵力的对比上旗鼓相当;在火力的对比上张灵甫的全美械整编74师要强于板恒征四郎的第五师团。


分别叙述一下火力的情况。整编74师六个团装备重机枪324挺,美式轻机枪1080挺,美式冲锋枪和卡宾枪2400支,4800支春田步枪,其中包括部分中正步枪。重武器火炮类,74师拥有六零迫击炮486门、81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20具、火焰喷射器54具、榴弹炮营装备美式105mm榴炮12门、75mm山炮36门、三七战防炮108门、美式107mm化学迫击炮36门。总共各式火炮200门左右。

属于甲种挽马师团的板恒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的火力配备是:九二重机枪96挺,歪把子轻机枪288挺,三八大盖儿8000支,掷弹筒288具,迫击炮大队有中型迫击炮36门,有九二式100mm榴炮12门,三八式野炮36门,四一山炮16门,九二步兵炮24门,97式曲射步兵炮48门,九七式战防炮16门,各种火炮共约152门左右。

战争中火炮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火炮的力量处于劣势,那末可能损失的就是兵力,对战局的胜负起着绝定性的作用。从火力的比较来看,整编74师优于第五师团。

两位统帅在战术上的军事水平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张灵甫自持狂傲,钢腹自用;较于“老狐狸”级别的板恒征四郎,还是嫰了一筹。打仗不光是打装备,打士气,最最要的是战术。不服气的话就去看看解放军的打法,解放军除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在火力(火炮也没有发辉十足的威力,因为刚主建,技术不行,打炮的效率不高)上有了长足进步以外,其余大多数战役战斗的火力都处于绝对劣势,可是为什么又胜利了呢?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全军覆灭难道是他的火力不精良了吗?可以肯定的说,是战术上的问题。

如果张灵甫和板恒征四郎对决,他还是原来的作战思路,不思进取的话,那么还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反正都是假设的事情,那不妨咱们设置一个战役模式,看看行得通不?权且咱们也当一回参谋。

你看看可不可以这样:日军第五师团在抗战中期的时候被改编为日军为数不多的机械化师团了,坦克装甲车肯定是有了。那么我不赞成硬碰硬的阵地决战,因为战略的原则是尽最大努力保存自己,而更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平原地区不易与敌硬扛,可以采用节节阻击,逐渐消耗敌力,拖疲敌人,使敌焦虑烦躁,不思熬战,最后最好引敌于山区,集全力与敌决斗的策略。

在节节抗击伊始,就要组织夜袭敢死队,大刀,冲锋枪配备齐全,冲锋枪是夜战近战巷战的利器,根本没有三八大盖还手的余地,瞬间秒杀。可以以排为单位,组织几百支小分队每晚必去敌营闹腾,进得去就大闹;进不去就在外面作。在敌营外要有伏击部队,如果敌人追出来了,那就吃了吧。小分队采取轮流制,今晚你这一批来,明天另外一批来。逮人杀人,撞见大炮那就炸了,你就只管大开杀界就好了。


我考虑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再强壮的日本男,在没有睡过两个囫囵觉的状态下,都可能有神经崩溃的危险,就先别说战斗力了。正好这个时候也来到山里了。人是个个眯乎乎的,大炮也损失了三分之一,有一部分还进不了山。坦克虎虎拿土枪的人还行,在重武器面前不堪一击,全是薄铁皮做的壳子,美军在东南亚的海岛与日的战斗中都已经试验完了。

此时此刻的结果如何?就不用说了吧?其实扰敌之术还有的是,只要实施了,即使你不崩溃,那也是萎靡不振,战斗力肯定下降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