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阜阳70年」百万人民开挖新河

1971年11月20日,茨淮新河的开挖,牵动了阜阳乃至全省人民的目光。它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总投资5.44亿元,全长134.2公里,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淮南、怀远等地,历时13年才全线通航,共动用劳动力181.55万人次。在阜阳农村地区,年过60岁的男性村民基本都有挖这条河的经历。

“开挖茨淮新河,还要从治淮谈起。”曾担任阜阳市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的张凯介绍,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也是一条洪涝灾害相当严重的河道。治淮初期虽加高加厚了两岸堤防,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1964年9月,水电部规划局在《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提出在淮北开挖新淮河的设想。1971年2月,治淮规划小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明确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作为扩大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战略性大型骨干工程。



“根据颍河洪涝情况,规划中比较了三个方案:疏浚颍河本干、开挖界洪新河、开挖茨淮新河。经过反复研究,开挖茨淮新河的方案入选。”张凯介绍,1971年11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由阜阳地区组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承担建设任务,采用民兵建制,动员阜阳地区11个县及蚌埠市怀远县共12个县民工先后投入施工。乡间道路上一车车黄豆、花生透出诱人的馨香。

在条件极其艰苦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阜阳举全地区之力投入这条河的开挖中。参与开挖的劳动力,除了各县市动员的上百万民工,还包括大量下放至皖北知青。成千上万人喊着号子、肩挑车拉,热火朝天地奋战在工地的场景蔚为壮观。



颍东区插花镇闸南新建集村民李文化,曾上茨淮新河工地4年,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八九点才收工。有时为了赶工期,能干到半夜。他说,冬天,土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大伙用锹砸,用钢钎凿,像蚂蚁搬家一样运土,硬是在平地上开出一条大河。 

上海知青许桂林在《记忆在茨淮新河》一文中写道:“那些日子,乡村的土路上,板车、大车还有独轮车,成天向茨淮新河工地上涌过去,把凹凸不平的路压平,把平平整整的路再碾出深深的辙沟来,到处都是戴着独龙帽穿着黑棉袄的民工……”

百万人的会战与奉献,成就了今日茨淮新河的丰碑。1984年,茨淮新河全线航运贯通,除了防洪功能,同时具有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常年可通300吨级轮驳船,把阜阳至蚌埠的航程缩短98公里,并为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