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么看?

江湖夜雨92


首先,就“常”字的意思,已经有另外的答案讲得非常清楚了。“恒常”作为一个文言文词汇是同义反复,本意就是“常规”,比如《史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常字在此句更应训为恒久而不是经常。

“常作客”表达的不仅是客居之思乡,也表现了一部分还乡的期待,以及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之慨。杜甫自草堂期之后的诗歌,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多次流露出非常迫切的还乡期待,但是因经济上无法自足,多次事与愿违,最后也因此流落湖湘而死。

常作客算是在羁旅之思上递进展开,之所以强调“恒久”,作者的意思是,本是因乱离乡,乱后自该返乡,可惜事情积久不成,其懊恼、自怨自艾之情可想而知。

罗大经这一段原文,其实想讲的不是八种情感,而是八层信息,他的意图应当是说明杜诗用字经济、凝练,而不是说情感众多、丰富。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罗大经《鹤林玉露》

来看这段原文。最后一句显然是整段意思的总结,“十四字八意”,八层意思,而不是八种不同情感。下文再接上“对偶精确”,摆明了整段话想说的是杜诗用词造语的技巧,而不是其内心情感的深沉博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面的每个词都承担了一定的表意功能,都有其他词汇所不能代替的信息量,如果删除,会损害作者意思的完整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另外一个十四字的句子,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虽然这不是七律,不能简单对比,但若我们挤掉水分,改成“无奈花落,似识燕归”,似乎一点意思损害也没有吧?但是其长度几乎被砍掉了一半。

虽然凡是羁旅必然有常的性质,但不意味着点出此性质不能构成一层新的用意。对合格的诗歌创作者来说,因为篇幅只有短短几十字,不能尽言所有,则选择说出哪些、点明什么、如何表述,本身就构成了独有的意思表达。

同样是羁旅,“独在异乡为异客”,“异”字连说两遍,能不能说“羁旅”必是在异乡,因此作者专门写“异”字毫无其用意?而王维在此选择点出“独”字,而不是“常”字,自然也是和下文“思亲”的语境有关。虽然羁旅还是那个羁旅,它既带有独的属性也带有常的属性,但是独或是常,本身在具体句子的信息量上,承担了单独的表达功能,提供了额外的作者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