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荐读」聪明人的6个特质



 什么样的人是“聪明人”呢?

理性层面,聪明人总能在各种各样未知的领域中,快速抓住重点并做出决策,并通过不同的触角把握趋势的走向。同时,他们还能带领团队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所建树。

感性层面,聪明人往往内心强大,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快速调整自我,适应不同的环境。

同时,聪明或者说拥有大智慧的人,更看重自我评价,而非外界的赞美或批评。这也使得他们能够坦诚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在说明辨别聪明人的标准之前,我们先更正三个辨别的错误认识。

1.具有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代表聪明

比如一个下水道工人和一个挖掘机工人,各自都是行业的老手,哪个更聪明呢?这就不好说了。所以分辨聪明人的标准不应该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而应该有更大普适性。

2.学历高不等于聪明

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博士生哪个更聪明呢?这也不好说,说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间就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毕业后直接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聪明吗?说不准。

3.出身好不等于聪明

学校环境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但并非绝对因素。同样,一流高校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聪明的。



那么,通过什么来辨别聪明人呢?以下六个标准将会有一些帮助,让你快速找到聪明人。

1

自我认知过程中

的学习能力

这里提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本质上,它是个体自我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

具有较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地自我思考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力,懂得利用已有知识框架,合理调节新知识的摄入,能够快速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划出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连得特别快。

2

思维跳跃能力

我们的一般交流过程,通常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

但一些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跳跃式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

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顺序上是一样的,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步骤,因为交谈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说到,直接跳到下一步就好。

3

好奇心

其实,前面提到的元认知能力和思维跳跃能力,都属于“聪明”的底层建筑,而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是好奇心。

一个聪明人,通常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充满广泛的好奇心,也正是这种好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知识。

“好奇心”和“聪明程度”有点像鸡和蛋的问题。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好奇心不够,那他也不会去了解各种新东西;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广泛了解,他也很难看到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就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好奇心。

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4

用简单的语言

解释复杂问题

我们经常能在网络社区里,看到一些专业人士解释专业性问题,他们会很热心地花很多时间讲问题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种公式、推导过程和专业术语,自己解答得很辛苦,但读者大多没看懂,结果双方都不开心。

一边是:“我都花了这么多功夫你们怎么还是听不懂”;另一边是:“你讲了这么一大堆不明觉厉,但我还是不懂”。

而另一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在解释专业问题时,会刻意避免别人可能听不懂的大词、黑话和专业用语。

当一个人特别选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问题,首先说明讲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角度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表达;

其次,很多专业用语更多是专家直接沟通的工具,当你面对的听众不是专家时,用这些工具可能效果并不好。

5

敢于接纳不同观点


这条标准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比如,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少发表观点,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换位思考能力。

最重要的是,不迷信、不执迷不悟,当新的信息和证据证明自己原有观点错误时,能够快速吸收正确的观点。

这几点说起来不难,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真的不简单,因为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属性。

6

善良

愿意成就别人

一个人是否善良,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当然,善良并不代表聪明,而聪明的坏人也很多。

这里的善良,其实是对于别人的态度,能否通过分享、辅导、以身作则等方式,来帮助别人改善和提高,达成共赢的局面。帮助别人、懂得分享,这一点非常困难。

  最后的结论就是:

聪明人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思维跳跃能力,时刻保持好奇心,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问题,理性对待外部观点,懂得分享、愿意成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