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谁的诗句?又为何如此脍炙人口?

大牙


《滕王阁序》,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莫过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化用北周庾信在《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那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虽然仅仅改动几个字,却意境全变。

庾信诗句中的“芝盖”与“春旗”,皆为古代官吏出行的仪仗,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熟悉。全句读下来,没什么特殊的意境,顶多让读者感觉到出行的威严与奢侈。而王勃改动之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皆是人们所熟悉的景物,勾连在一起,却别有韵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千古流传,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这句诗极其具有艺术画面感,十分应景。这就像一幅关于滕王阁的国画,夕阳西下,云霞缭绕,孤鹜结伴飞过,秋水之上不断泛起圈圈涟漪。

在夕阳云霞的照耀之下,天高水长,云影徘徊,伴着阵阵秋风,意境更显高远与辽阔。有富有动态的孤鹜齐飞、云影徘徊,有极具静态的湖光山色,云霞水长。读后如身临其境,感受绝不是“摇落深知宋玉悲”,而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如此富有画面感的诗句,也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苍茫大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茫茫尘世之间,或许我们也如孤鹜这般渺小,仿佛宇宙之中的尘埃。诗人或许也曾为功名利禄所困,也曾为怀才不遇所悲,但此刻滕王阁前的美景,足以令人乐以忘忧,豁然开朗。

这句诗,不仅仅是写景,更融合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不管有什么艰难困苦,只要精神不倒,我们总能发现生活里的真善美。就像这美景,这人间,万物皆备于我矣。这样的豪气与豁达,才能写出如此气度不凡的诗句,千古流传。


此笺


《滕王阁序》本身就是千古名篇,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千古名篇中的千古名句,互相辉映。

这句话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把“落花”改为“落霞”,“芝盖”改为“孤鹭”,“春旗”改为“长天”,杨柳”改为“秋水”。

他置换了四个词组,也就是四个“意象”,就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意象有大有小。小的如“薤上露”、”早有蜻蜓立上头“;大的如”明月出天山“、或者”海上升明月“。

庾信的那四个意象,描绘的是春天中的四件事物,他把这四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清新可人的暮春画卷。

但庾信选取的四个事物,都是比较小的意象,比如“落花”与“芝盖”同飞,“芝盖”就是“车盖”,飞驰而过的马车的车盖,这两个都是小意象,也是一副近景,构建不了一个开阔的画面。

而“落霞”与“孤鹭”齐飞,虽然“孤鹭”是个小意象,但是它主要是衬托落霞。绚烂的晚霞弥漫天边,一只孤鹭翱翔在水天之间。它呈现在每个读者心间的,是一副开阔的远景图。

同样的,庾信的“杨柳”和“春旗”,也是两个小意象,春旗指的是古代的酒旗,是青色的,跟嫩绿的杨柳是一个颜色。

而王勃的“秋水”、“长天”,则又是两个更大的意象,反衬着晚霞的绚烂,落霞映照秋江,水天之间孤鹭齐飞。

而每首诗词,意境的大小与否,取决于意象的大小。意境是否开阔,是否深博或广大,也是由意象决定的。

同时,王勃这句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或者说审美上的接受,是因为他选取的四个意象,都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具有经典性和普适性。


他把一种本身就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美景,一种自然景色,高度概括了出来。


楚云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化用北周的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体原作就不举例了,因为二者差别在气势,王勃是把青少年的傲骨胆魄、胸怀展现无遗,而原作只是局限于个人眼前所见的小情怀。

一大堆座上客,几乎揽括当时当地的各路文人才士,只有王勃当仁不让,写下震撼全场的佳作,不仅HOLD全场,亦HOLD住了后世。


鸿哥iouyh福小铺


王勃简直是读书厉害,这样的文章现在也无有人写的出来,不服都不行,,简直不是才子,是天才中的天才,山顶中的顶顶,


老吴177795020


超喜欢 现在复习一下还是能背诵出来 其实前面两段虽然喜欢 但是更喜欢后面 特别是开始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经常会在脑子里出现 更深入的回答我就每年那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