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大清關外三陵之福陵



清東陵全圖(來自展板介紹)

努爾哈赤是大清立國的奠基人,福陵俗稱瀋陽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整個陵園位於瀋陽市區東北部天柱山上,佔地面積為557.3公頃,距市區約十八公里。



正紅門是進入陵園第一道門,南面中央為單簷歇山式紅門三楹,拱門三道


“釉壁”五彩琉璃雲龍


門券石雕


仿木斗拱

東陵始建於天聰三年(1629),這是皇太極繼位後的年號,也就是努爾哈赤駕崩後的第三年。到了天聰十年(1636)大清建國改元崇德,定陵號為“福陵”。到順治8年(1651)基本建成,歷時22年之久。後經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距今已有360餘年歷史。



紅門三楹拱門三道,正中為神門、西側為臣門、東側為君門


下馬碑


神道華表


石駝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中軸線上南面中央為單簷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內參道兩側成對排列著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簷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臺基,內立清聖祖玄燁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著努爾哈赤的功績。



石馬


陵內不乏參天古樹


石虎

再北的陵園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之後是兩柱門和石五供,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



石獅


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這是福陵有別於其他清陵之處


神道與隆恩門之間建有神功聖德碑碑樓


贔屓馱碑


清聖祖玄燁親撰,上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


碑座上的雕刻


方城正中三簷歇山式隆恩門俗稱五鳳樓


隆恩門近景


門栓孔上的雕花


方城內中軸線


東配殿建於清初


隆恩殿建於清入關之前


二龍戲珠石陛


月臺上的石雕


隆恩殿內供奉主神牌位


隆恩殿內樑架上的彩繪


柱礎


隆恩殿窗臺石


簷下斗拱


二柱門和明樓的上半部


建築石雕


方城角樓


二柱門也叫欞星門


石五供


石五供中精美的石雕


月牙城影壁


明樓上鎖,這是樓內的“太祖高皇帝之陵”碑


寶頂


側面看明樓

福陵整個建築風格為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有異於關內各陵的獨特風格。福陵與瀋陽市的昭陵和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或“盛京三陵”。1988年,福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方城城牆之上回看建築


古松


方城內的主體建築


東陵內的小松鼠不怕人


遺產碑


國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