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备最后的复仇之三大战役“夷陵之战”,刘备到底为何会输?

陆兴毕


刘备一生很是坎坷,前半生四处漂泊,连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好容易得了半个荆州,没两年又得了益州,此后又从曹操那里虎口夺食,拿下了汉中,看起来要成就王者的荣耀。

结果还没高兴太久,关羽便败走麦城,损失一员大将不说,地盘还丢了一半,争夺天下的目标难度一下从困难变成噩梦级别,刘备的心情可想而知。

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

作为主攻的一方,刘备当然认为自己赢面很大,然而结果却是他输得裤衩都快没了,几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只带着少数近卫勉强逃身,要不是孙权担心魏国会趁机来攻,说不定刘备就把命直接交代了。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刘备表示自己也想知道,最后他归结为天命弄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哉?”这话听着耳熟,不由得让人想起四百多年前垓下之围时项羽的那句呐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老天爷当然不想背这个锅。

图1 刘备(161年-223年)

对于刘备的失败,很多人归之于他的军事额度不够,这不是今天才有的看法。

决战之前,当了解到刘备竟然前后连营七百多里时,曹丕立刻开启嘲讽模式:刘备这是对军事一窍不通啊,分兵七百多里还指望能赢吗?我看不多久孙权的捷报就会传上来喽。

果然,七天之后,孙权就将大胜的喜讯传了过来。

的确,刘备虽然号称戎马一生,但纵观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总体而言是胜少败多。作为夷陵之战时孙吴方面的主将,陆逊就曾明言:“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所以,刘备之败,原因就在于他不太会打仗,但是又偏偏遇到一个军事奇才陆逊,故而理所应当地失败了?

恐怕不能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刘备一生的确胜少败多,但他的对手是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啊,我们只能说他并非万里挑一的军事高手,而不能过分贬低他的军事才能。

图2 夷陵之战

至于夷陵之战时的种种“弱智”行为,如曹丕提到的连营问题,老实讲,连曹丕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都知道七百里连营是兵家大忌,经历多年戎马的刘备会连这种常识都不知吗?

然而尽管知道,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导致巫以下的沿江战略要地全部失守。而孙吴方面又采取避而不战,层层后撤的防御战术。这样一来,刘备要想取得战果,只能步步深入,可因为沿岸的战略要地与临江诸郡都被孙权方面掌控,他不得不沿江布兵,连营向前,七百里连营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图3 三国荆州版图

另一个常被人批评为不知兵的军事行为就是舍船就步,让水军全部上岸作战。

原本蜀军在上游,作战时乘船顺流而下是有利条件。战争一开始,陆逊最担心的便是刘备水陆并进的战斗方案。可惜,刘备最终放弃了这一打法,以至于让人一股脑地端了。

但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水陆齐发的好处。刘备原本的水军来自于荆州,颇为精良,掌握在关羽手中,但关羽败死,这支水军便不复存在。而这次出征,准备的时间并不充分,大部分军队都是步兵,陆战的训练恐怕都没多么熟练,更别提水军的训练了,水战能力自然是不行的。故而,刘备只能放弃水路。

由此看来,夷陵之所以惨败,并非刘备不懂军事,而真的是客观条件所限,换言之,刘备的那句“岂非天哉”的呐喊是一语中的了?

当然不是。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显看到,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刘备并不具备必胜的优势,反而是劣势频频。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原本就不应该打,至少不应该现在打。

图4 三国版图

实际上,当刘备提出对吴作战的想法后,蜀国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多,所谓“群臣多谏”,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赵云。结果刘备一意孤行,反而将劝阻的从事祭酒秦宓抓进了监狱,又将赵云远派到了江州当了个督军。

这样一整,谁还敢反对?

然而,为什么刘备变得如此固执,那个爱民如子、从谏如流的“刘皇叔”去哪儿了?有人说是因为关羽被杀导致的报仇心切,容不得别人反对,这显然并非真正原因。

一方面,发兵时距离关羽之死已经一年多了,再大的火也该一泻千里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刘备称帝后一直没有给关羽封号,直到刘禅即位后才给了壮缪侯的追封。而何谓缪?“武功不成曰缪”,壮缪的谥号指的是关羽虽然勇猛却没啥建树,这并不是一个好词。由此不难看出,刘备父子对于关羽的失荆州其实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咋会拼了命地给他报仇呢?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那么,真正原因何在呢?

很多人总结赤壁之战用兵如神的曹操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骄傲两个字。在曹操看来,自己纵横战场几十载,前后大败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人,试问天下英雄谁是对手?故而根本没有将孙刘联盟放在心里,结果马失前蹄。

夷陵之战前的刘备妥妥地复制了曹操当年的心态。刘备一生最忌惮甚至恐惧的便是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偷袭占领徐州,结果听说曹操亲自来战,吓得直接撒腿就跑,导致关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俘虏了。

可随着赤壁之战后接连的胜利,刘备慢慢浮躁了。当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曹操来攻,而此时的刘备却毫无顾忌,放言“曹操虽来,无能为也”,一时间连曹操也不放在眼里了。而随着曹操的去世,这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心态只会越发增加。

图6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另一方面,刘备对于孙权其实一向不太重视。典型的就是,在他占领益州后,对于孙权方面索要荆州的回应很是敷衍,竟然说等我平定凉州后就把荆州给吴国,这难道不是把孙吴当猴耍吗?

孙权随即出兵,而刘备也没想着如何缓解这一局面,明知道益州人心还未稳定,却也是一个字:干。他让关羽带三万人马到益阳,自己则率五万大军到公安,摆出大战的姿态。如果不是这时曹操横插一杠西征汉中,那么孙刘之间的大战或许早就开始了。

骄兵必败,刘备再次给我们上了这一课。

参考文献:《三国志》


历史大学堂


刘备的一生堪称传奇,从军旅生涯上来说,三国之中无人能及。他早年刚出道就参加了征讨黄巾的战役,投奔袁绍后参加了官渡之战,中年时与孙权联合参加了赤壁之战,独自领军与曹操展开了汉中之战,晚年又亲自领兵与东吴进行了夷陵之战,三国之中参加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的主角只此一人。但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夷陵之战中他却惨败而归,抱憾白帝城,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对自己的军旅生涯过于自信。刘备纵横天下四十年,曾经与自己同时代争天下的群雄早已灰飞烟灭,如今魏吴两方是小字辈的曹丕和孙权当政,试问天下谁敌手?而孙权胆敢背弃盟约,攻杀荆州关羽,这不是挑衅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从战略上刘备也犯下了错误。刘备东征,孙权求和不成后立马向曹丕称臣,为什么呢?避免两线作战,试想如果曹魏和蜀汉同时进攻孙权的话,东吴必将亡国。但刘备东征却面对的是两方的压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还要在江北还要留置黄权军团等防备曹魏偷袭,从国力上来说,自己本来就处于劣势,而强盛的两方还结成盟友,可以说这仗还没打,胜算就少了三分。

还有一点就是将领的水平有限。我们知道,汉中之战,刘备五虎将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外悉数出阵,加上魏延、刘封等一流战将,最终略压曹操一筹。但夷陵之战时,蜀汉派出文官集团还行,但武将都是二流年轻将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战将的统兵打仗能力对战斗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直至亡国都未能再踏上荆州故土。



靖远0204


刘备输掉“夷陵之战”是很正常的事情,曹操当年鼎盛时期在赤壁大战中都还输给江东政权,何况仅有两川之地的刘备?

从《三国演义》中看,刘备是犯了骄兵之症,并且犯了兵家大忌,但从实际上来看,“夷陵之战”仅仅是东吴对蜀汉的前哨站,东吴并没有倾巢而出,即使输掉也不会伤筋动骨,双方的交战区域并不是在东吴的核心区域。当然结果是刘备被伤筋动骨,甚至一命呜呼。

刘备东征孙权是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但实际上那仅仅只是个借口,刘备称帝时年纪已经相当大了,他的主要目的估计是趁着自己还能领军出征,先干掉孙权,消除掉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隆中对时告诫刘备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北伐,但隐患就在于孙权是否会在后方捣乱,所以诸葛亮建议东和孙权。

但刘备估计是想一劳永逸,能干掉对手干嘛还要用外交的方式妥协?正好有关羽被杀的借口以及蜀汉当时基本的实力还在,所以刘备坚持伐吴,并且没有带上主张和东吴和平的文臣武将。

“夷陵之战”时,刘备和诸葛亮的主要战略目的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北伐统一全国,无非是刘备想用武力消除隐患,诸葛亮想用外交消除隐患,不能说谁对谁错,谁胜利了谁正确,刘备败了,因此诸葛亮是对的。


孤寡老人讲历史


表面看是安营扎寨错了,选在树林里。

但实质是这场仗从一开始就不是准备充分的仗,前期孙权一直不愿意跟刘备彻底撕破脸,毕竟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基本可以预见,东吴前期的节节败退实际上是孙权有意的。

说避其锋芒可以,说息事宁人也行。

其实大决战之前,孙权提出的条件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孙权有些后悔,说起来也确实不该斗气,为了座荆州城跟刘备纠缠了这么多年。

我估计当时孙权只是想出手教训一下关羽,毕竟关羽拒婚说得太难听。简单说,当年如果没有东吴的照顾,刘备是打不进西川的。

但孙权没有料到,吕蒙居然把关羽杀了……这也解释了孙权最后愿意把荆州还回来的用意,但刘备军理解错了,孙权递过来的橄榄枝可能被理解为懦弱了。

那无法了,孙权只能认真对待了。结果本来就是仓促发动进攻的刘备果然大败了。我估计当时刘备一直就不冷静,不过也难怪,毕竟二弟三弟全死了,换谁也冷静不下来


善良之子86


关于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我们可以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分析。


政治:「师出无名」与孙权的反制


首先看政治,刘备的问题在于此战的政治宣传方向走歪了。


刘备在章武元年四月称帝后,立即开始了伐吴的准备,七月正式出兵。出兵的理由是为被孙权袭杀的关羽复仇。


首先,这个时候无论是北伐曹魏还是东征孙吴,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伐魏当在曹操死或曹丕篡汉之时,或许能得到中原倾心汉室的人士的支持、而且当时孙权也在观望,既不敢跟曹丕决裂也不想就此归附曹魏,如果刘备北伐,或许能重新恢复孙刘联盟。而东征的最佳时机应在关羽败亡时,此时孙权背信弃义倒向曹操,且在荆州尚未扎下根来,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军事上,都比章武元年的这次出兵更有优势。



再往前刘备编造献帝已死,然后称帝的行为,实际上在中原也失去了一定的号召力。在最该征伐的时候没有出兵,等到称帝后开始动武,无论如何道义上是有减分的。


而在蜀汉内部,许多群臣也都劝刘备不要东征,但刘备不为所动,劝谏的秦宓更是被下狱。这种一意孤行对内部的团结以及出战的士气也有一定影响。


但最根本的,还是没有利用好政治宣传的武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背弃联盟,投降曹操,袭击荆州,在道义上其实是落于下风的,毕竟双方的共同目标本是讨伐汉贼。从这一点看,孙权向曹魏一方称藩、劝进,也可被当作汉贼。刘备东征最好的政治宣传应该是「讨贼」而不是「复仇」。



但刘备没有这么做、而当刘备屯兵白帝时,孙权让诸葛瑾发来一封求和信,信中提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其实此信的目的并不是真求和,而是直指刘备的师出无名:那边献帝被篡位,你刘备却只顾为关羽报仇,本应光复汉室,却来争夺这小小的荆州,对得起汉室和天下人吗?


孙权看到刘备在政治定位上的弱点,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背信弃义」,反倒指责起刘备只图一时意气而不顾大局,这让孙吴一方反倒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再加上孙权在占据荆州之后也好好经营了一番,收服了民心。刘备的出兵也就此蒙上一道阴影。



军事:水军劣势导致的崩盘


军事上的整个症结可归结于蜀汉的水军不利。当时东吴总指挥陆逊就跟孙权说: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刘备最早攻取秭归后,战略如下:


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也就是说蜀汉的水军停留在了夷陵,而陆军继续前进,并没有像后来西晋灭吴那样水陆并进,顺流而下。这让陆逊松了一口气,也是日后陆逊得以发动反击的根源。



而刘备之所以不敢让水军一同前进,还是惧怕吴军在水战上的优势。当时陆逊坚守江东的夷陵(此处长江拐弯,江水由北往南流),拒不出战。蜀军无法攻占夷陵,只得让水军停留在上游,免得被夹攻。而主力陆军从西岸往东推进,直到夷道被孙桓阻截。


结果从章武二年年初一直到年中,蜀军主力未拔一城,只能在长江南岸结营。而这一段的江面又是吴军掌控,这就造成了战略上的被动。待到盛夏,蜀军疲敝,陆逊利用水军优势发起反攻,蜀汉大军一击即溃。


当时陆逊反攻的时间点选得也很好,经过观察,他看到了战机: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这说明他捕捉到了刘备士气的转折点。此时刘备见正面战场没有进展,试图从侧面,靠武陵蛮夷取得突破,也就是从南边迂回进攻,这时正面难免放松警惕,陆逊正是在此刻一举出击,击退蜀军。



我们可以看到,在军事上,蜀军还是受限于水军的劣势,无法在一开始展开强攻,导致之后受阻。其实根本上还是起兵仓促,没有认真准备。这和刘备看不上孙吴导致轻敌也有一定关系,要不然不至于在陆逊没有援助的情况下,连夷道也攻不下来。要知道西晋灭吴可是在四川建了不少楼船,同时花了大功夫训练了水军,才敢和吴军一战。


因此哪怕刘备采取水陆并进,也未必能打过陆逊的军队。因此刘备在章武元年执意要东征孙吴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而最后失败的时候仍在感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可见刘备一来轻敌,二来到最后还是没有搞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时差博物院


刘备一生经历了三大战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汉中之战。

其中赤壁之战是蜀汉的奠基之战,汉中之战是蜀汉的日天之战,而夷陵之战,不得不说,是蜀汉一泻千里之战,伤了筋骨,谢了精元。

想当年,刘备立马抹兵,誓师东征,以关羽之死为旗帜,用张飞命丧做怒气,兵分水陆,将走车船。率大军七十余万,浩浩汤汤,金戈铁马,杀奔东吴。

这一年,离赤壁之战不远,而兵威,不弱于曹魏当年的带甲百万,将列千员。当年曹操能将孙权吓得尿裤子,现在刘备以同一模式出现了,孙权自然而然的也吓个半死。

而孙权的作态就是归还土地,奉上孙二娘,吕蒙也突然暴毙,总而言之,孙权认怂了。

正是这种做法,助长了刘备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再加上刘备财大气粗,兵广将多,攻城破地,一路势不可挡,深入吴地数百里。

刘备一看,好爽,没想到吴军这么不经打,再接再厉,既然枣子辣么甜,那干脆就趁机吃完了。

这,就是心理膨胀后的刘备,鲸吞孙吴后,挥师东进,出兵北伐,两路齐出,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大事可图了。

诸葛亮的两路北伐路线幻灭了,他刘备又以一人之力创造了全新的中兴之势。何其伟大,何其扬眉吐气。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不是自己心头上的一块石头了。他要证明,他刘备不是诸葛亮战略中活死人。

就是盲目的自大,极端的自信,在军师哪里找回场子的渴望,最终,让他忘了三顾茅庐,忘了早年征战之苦,忘了创业之艰,一夜暴发,刘备也就不是当年的刘备了。





千古浪


刘备会输本来就是必然的,这场复仇之战本来就没有胜者,诸葛亮本来就是反对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打起来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第三方魏国。我们来说一说双方

第一点天时当时气候炎热,蜀军人困马乏。避暑都来不及。何况去打仗。而当时的吴国是一直适应了这种炎热的天气,而且对于这种天气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虽说人数远多余对方,不过这样一只疲劳之军怎么可能胜过对方。

第二点地利当时蜀军深入吴国腹地去和对方交战,算是客场作战。吴国经营多年深得人心。加上本地作战士兵更加勇猛。吴国不赢也能理解了。

第三点人和蜀军是复仇之军,当时刘备已经有点因为接连失去关羽张飞而失去理智了。加上交战吴国连战连胜。让刘备变得狂妄自大。而吴国已经被逼的只能背水一战。所以能赢就是自然的了。


背背篓的小熊猫


为什么失败?一、刘皇叔太自负,被汉中之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连曹操都不是自己的对手了,东吴更不是对手,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以前像浮萍那样劳碌奔波,疲于奔命那样了。自己有了根据地,兵强马壮。二、没有高智谋之士随从。诸葛亮、赵云反对出兵,不能带在身边,虽有忠勇将领跟随,但能真正懂军事的并不多,只懂得听命杀敌。三、不懂时令用兵,粮草放置之地不合理,不懂因地理环境改变而改变,被吴兵乘机火烧连营。四、被首胜冲晕头脑,发现吴兵退守兵营所迷惑,因为吴兵害怕不敢出战,不懂得最安全的时候就是最危机的时候,特别是两军对阵时更值得重视。

这些情况都被像我这种会放马后炮的“人才”发现了。


珍品兰心


1、轻敌,他自己久经沙场,而对手陆逊还只是个初生牛犊,刘备一开始就没把陆逊放眼里,小瞧了对手的实力。

2、刘备带了70万大军,而东吴兵力相比之下不在一个档次,使刘备更加轻视

3、冲动,刘备先后失去关、张两位兄弟,被仇恨蒙蔽,听不进手下智士的厉害分析,一意孤行

4、刘备手下将才凋零,无可堪大任的人,反观东吴方面,韩当、徐盛、朱然、潘璋均为知名宿将,曾历经东吴开创大小十余次战役,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皆江表之虎臣”。与东吴相比,刘备在将领层面上无疑又输一着。

5、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当时在刘备安营布置时,手下马良已看出不妥,而刘备却没听从建议,执意依林而驻,最终落得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

综上所述,刘备夷陵战败,有其客观原因:兵力不占优势、缺乏得力将才、后勤供应困难以及水军力量薄弱。其主观原因则为刘备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恃胜而骄,以及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


风语者2号


原来也不被看好!刘备是入侵者,后勤本来就困难,如果东吴打消耗战,刘备必败!事实上刘备就是这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