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样使自闭症儿童和小朋友一起玩?

屈鹏涛


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最为头痛的,就是自己家的宝宝不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除了不太会沟通以外,孤独症儿童常常会采用正常儿童无法接受的方式去交流,比如去打别的小朋友来“示好”。

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够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是最好不过了。然而,很多宝宝就是因为不会和小朋友玩,而显得更加急躁,让家长也心痛不已。

其实,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让孤独症儿童渐渐的熟悉“社交”。但这些,也仅仅是基础训练。真正的“社交能力”还是需要宝宝去自己锻炼。而没有这些基础训练,孤独症儿童想要拥有自己的朋友、玩伴,真的很难!

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的家庭入手,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响应”与“合作”。通过与家长的亲子游戏,来激发宝宝的“社交”。

1、 宝宝追逐妈妈

让宝宝来追妈妈。妈妈可以下达类似“快来追妈妈”的指令。当宝宝追上妈妈(妈妈可以适当放慢速度)时,给予强化物。

2、 妈妈追逐宝宝

熟悉了上一个游戏,可以反过来实施,也就是妈妈追逐宝宝。不过,这就有难度了。因为有的宝宝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不让妈妈追上”,因而原地不动。

此时,可以让爸爸参与进来,带着宝宝一起跑,妈妈来追。前几次,妈妈只追上爸爸,并且对宝宝说“你赢了!”并且给予强化物。几轮之后,妈妈可以追上宝宝,然后说:“爸爸赢了”,并给予爸爸强化物。由于宝宝没有得到强化物,他会思索其中的原因,这原因也就是“输”。其实,这个游戏也在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胜负认知”。

当宝宝能够很愉快的和家长一起玩这些游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让宝宝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了。游戏的内容可以是之前的“你追我跑”;或者让一个小朋友吹泡泡,另一个追逐泡泡;或是让一个小朋友坐在车子上,另一个小朋友从后面推等等。只要有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那么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就能得到锻炼!

需要注意的几点:

1、 想要做“社交训练“,孤独症儿童必须首先具备“叫名字有回应”、“目光注视”等能力。也应该有与游戏设定相关的能力,例如“轮流”、“游戏所需要用到的语言”等等。

2、 选择小朋友玩伴时,应该寻找“有自我坚持,但能够听从大人的话”的小朋友。

3、 小朋友玩伴最好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游戏能力”。

并且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拘泥于非要玩某一种游戏。如果孤独症儿童与他的小朋友玩伴自发去做一些行为,不要急着打断或者辅助。要知道,想让孤独症儿童产生“主动积极的自发行为”,在康复前期,可是非常难得的!



嘉嘉和小熙


首先,要先让自闭症儿童理解‘’社交‘’是什么?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社交,那么他也很难跟其他的孩子融入在一块玩耍。

其次,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话,家长可以在家长透过社交故事、或是社交技能绘本来帮助孩子的社交障碍。

父母在家中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给孩子看社交故事书,讲述书中的场景

社交故事的使用最好在故事中的场景即将发生前为孩子读,或者在一个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来讲。如果故事是讲生气后如何安静下来的,如果家长等到孩子已经发脾气的时候再让孩子坐下来讲,这样的效果会非常有限。

家长要在预见到孩子经常会出现问题行为的情况即将到来之前来为孩子讲这个故事。

一定要注意的是,社交故事需要要反复地读反复地讲,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重复。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着重于对图片的讲述,而不是一字一句的照着念。

第二步:角色扮演

在讲完故事书之后,家长要邀请其他家人,或者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参与进来,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实在找不到其他人的参与,也可以利用木偶玩具来进行角色扮演。

第三步:在真实场景中在家长的提示下练习,并进行事后回顾。

在跟孩子讲过社交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后,家长便要等待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故事中所描述的真实的情况,并及时提醒他们想一想这个社交故事教给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必要的时候,家长还可以专门制造场景来帮助孩子练习。

例如上面展示的社交故事是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家长可以在孩子头几次试着尝试邀请好友的时候在旁边及时做提醒和指导,并在事后及时给于反馈,表扬孩子做得对的地方,或者告诉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步:在生活中进行泛化

当孩子逐渐掌握这种社交技能之后,家长要适时减少干预,减弱提醒的力度,让孩子自己去做,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人群中进行尝试,帮助孩子实现在日常中的使用相应对话的目标。





自闭症互助圈


进行社交训练。只有让孩子学会社交的技能和规则,孩子才可以去和其他的小朋友进行社交。

可以在集体课上让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时学习规则以提高社交能力,但更多的时间,还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帮助孩子。

社交训练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跟孩子产生接触,就可以进行社交训练,包括吃东西、玩玩具、拿东西、购物、洗漱和其他事情。家长都要想方设法和孩子产生联系,包括模仿、提要求、跟随、吸引、挑战、设置障碍等。

家长不要给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包办了,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这也是在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当他们做不到时,就可以产生自主需求,这就增加了社交的机会。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制造社交的机会,比如把孩子喜欢的小零食或者玩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让孩子产生拿到它的动机,引导孩子可以向别人求助,一定不要孩子目光盯着玩具或零食家长就立刻拿给他,这样就达不到社交的目的了。

当我们给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社交训练之后,就可以带着孩子多去和其他小朋友进行社交,家长可以多创造一些社交的机会,让孩子可以和小朋友玩耍,最好是一个普通孩子可以带着他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