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迸发新活力 拓宽富裕路——红古区“三变”改革见闻

据【兰州日报】 夏日时分的红古川绿意盎然,6月5日,记者走访了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红古镇薛家村。

青土坡村“三变”改革正酣。该村131户农户闲置的206亩地共99座大棚统一流转后,打造成为了连片温室基地,通过引进大有马铃薯生产基地、鑫源农业科技示范园、农迈特开心农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发运营,共折价入股206股,每年实行定额分红。

该村村民把奉坤打趣说,村上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的68人成为了“产业工人”。据介绍,以劳务入股,这些“产业工人”,每人每天可得劳务股收入100到150元。这样一来,农户每年可获得定额分红总计达20.6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的保底分红1.5万元,这笔钱主要用于困难户和6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和帮扶。

“三变 ”迸发新活力

“三变”改革成为农村热点话题,当日走访,记者田间地头听得最多的无疑就是这一话题,不论是花庄镇青土坡村成立公司,鼓励一部分农户投资入股,根据投资比例,合理配股,按股分红,还是红古镇薛家村的“三变 特色养殖”“村集体 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乡亲们都希望通过“三变”改革,走出一条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的宽路子。

青土坡村党总支书记祁复忠介绍说:“作为红古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的青土坡村,在改革之初,就已明确了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据介绍,该村按照《花庄镇青土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小康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源,先后修建旅游厕所4座,硬化休闲观光道路5500平米、太阳能景观灯10盏、采摘园主干道两侧墙面美化500平米,在村内空地还修建小花园30个,种植景观树木650株。

美化环境的同时,该村还将主干道两侧商铺门头统一更换300平米、村内空地铺设彩色透水砖680平米,完善基础设施。这一硬件成型后,该村成立了青土坡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这些项目资源折价入股到“三变”改革经营主体——青土坡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项目资源转化成发展性资产的改革,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开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罗发秀说:“我把自己的房屋折价后进行入股,村上的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5万元作为股份,为我的农家乐进行了装修。”罗发秀压着指头算账说,经过一年的经营后,收益将按集体投入股份和自己股份的比例进行分红。

这样的话,既减轻了自己办农家乐的负担,还让她变成了股东,经营起农家乐更有信心了。

依托青土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青土坡村还把村集体资产和农户土地作为抵押,从商业银行贷出发展资金,农户把自己的房屋折价入股,按照投入比例,公司、村集体、农户合理配股,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全村已打造了具有乡土特色气息的星级高标准农家乐10户,逐步形成了“三变 乡村旅游”“三变 设施农业”“公司 村集体 农户”等发展模式。灵活应用的“三变 ”,让这座本来有着深厚底子的村庄迸发新活力。

唤醒“沉睡”资源

青土坡村着重打“三变 乡村旅游”牌,不远处的薛家村则致力于盘活村集体“沉睡”的资源。

红古区红古镇的薛家村,山台地上土头厚,这一片曾经撂荒的肥土地,成为了“香饽饽”。薛家村依托兰州鸿翔农业生态示范园、红兴养鹿场、红古民丰山庄等农业企业对村集体山台地进行产业开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形式,先后流转村集体山台地630亩,其中农户山台地入股512.3亩,每年每亩150元定额分红,共计7.68万元,村集体山台地入股1.7亩,每年分红1.76万元。

红古镇镇长张俊生介绍说,薛家村用这种办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盘活了村集体“沉睡”的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

薛家村的村民说,“三变”改革,村民实现了务工、分红“双收入”,不仅能增加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而且还盘活了闲散资源。记者当日走访了解到,这座村庄,将闲置山台地流转入股,按照农户技术入股、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将投入到村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和区上的双千万扶持项目资金转化为股份,由开发公司去经营,村民只是按比例进行分红。

兰州鸿翔农业生态示范园则与村、农户达成养殖协议,对农户进行银狐养殖技术、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等培训,为农户免费提供狐狸幼崽20只以上让农户饲养管理,农户则以饲养管理、劳动力、技术等形式入股企业,通过4个月育龄期可以交回公司,粗略算来,每只狐狸回收分红收入达300元。如果按每年3个循环周期,农户年累计入股分红可达1.8万元以上。这家公司还以剩余劳动力形式入股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农闲时有固定30人,农忙季节达到50人以上,仅此劳动入股一项,每人年分红可达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