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天津舊照,50年代衛津路是“手工”打造,天津製造了很多中國第一

新中國建立70年了,天津的變化翻天覆地。1950年代的天津,不僅製造了新中國的第一臺無軌電車,還相繼造出了國產的手錶、自行車、電視機,為人民生活創造了更雄厚的物質基礎。

比如,如今是主幹線的衛津路,是天津人憑藉著熱情和努力,將其改造成一條寬闊的馬路。

上圖:20世紀50年代初正在施工中的衛津路

上圖:20世紀50年代改建後的西站西馬路

上圖:20世紀50年代掛甲寺渡口輪渡,如今變成了漂亮的大橋。

上圖:1949年翻修後的北馬路,電車還在運行。

上圖:1951年新打通的河東區新倉庫路

上圖:1953年,國營天津捲菸廠職工工作場面

上圖:1954年5月,對海光寺一帶的牆子河進行裁灣取直工程的施工現場

上圖:1955年拓寬後的大沽南路

上圖:1959年無軌電車中心站

上圖:1950年12月12日,天津製造了第一輛無軌電車

上圖:1950年天津機械廠第二分廠(天津自行車廠前身)試製成功第一輛28英寸飛鴿牌自行車

上圖:1952年天津汽車修配廠生產的第一輛汽車

上圖:1955年3月28日,天津鐘錶廠製造出第一隻國產手錶,定名為“五一”牌手錶

上圖:1956年,天津照相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七一牌”120型照相機

上圖:1957年4月10日,天津拖拉機制造廠研製成功第一臺40匹馬力輪式萬能中耕柴油拖拉機

上圖:1958年紅星二廠試製成功第一臺電動打字機

上圖:1958年天津生產的北京牌黑白電視機

上圖:1959年12月,天津市華北縫紉機廠生產的納底機,一臺機器可以頂80人納底速度。

回望50年代的天津

街景



市區鳥瞰



市區鳥瞰



中心公園、渤海大樓



海河上的小船,遠處的大陸貨場、解放橋



海河夜景



海河上的小帆船



海河邊晨練的人們



解放北路那時候綠化已經很不錯



成都道,綠樹成蔭,地面是石塊鋪的

歷史建築



那時,唐山大地震中損毀的戈登堂還在



利順德飯店



老中原公司,後來的百貨大樓



惠中大飯店,勸業場附近



位於承德道的老天津人民圖書館,原法租界公議大樓

工商業



勸業場內的人群



挑選服裝的女士



天津鹼廠,小時候課本里說的“侯氏制鹼法”的發明地



天津造紙廠



意氣風發的工人



喜上眉梢的紡織女工



調試鑽床



科研工作者在做實驗



飛鴿自行車廠的模特



繁忙的天津港



天津港正在裝卸汽車

文體活動



天津大學主樓



南開大學二教



學生在遊園



一宮(原回力球場)的大禮堂



二宮



參觀自然博物館



動物園參觀



大悲院的大雄寶殿



室內游泳館



室外游泳池



籃球比賽



1956年,體育館比賽解說

手藝人



泥人張



風箏魏



刻磚劉

城市的發展,

像一架前行的馬車,

在不斷的運動中,

改變著我們生活的風景。

城市,

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印象中的老天津,

如今是否還留存在你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