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陕西援湖北流调队的五个“昵称”故事

“十八般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

陕西援湖北流调队队长白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记录下队员们感人瞬间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五个单位

但十多天的精诚团结

让我们五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亲如一家

并形成了高度的默契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了昵称

年龄稍长的我

大师兄的称呼没有变

其他队员

就成了玄子、大潘、超和艳子

艳子还给团队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

——三精葡萄糖口服液”


2月19日,陕西援湖北流调队5名工作人员到达湖北省武汉市。面对16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3000多个消杀点位,流调队深入社区、厂区、医疗机构等地开展一线作业……

故事一:电话核实的酸甜苦辣

艳子-张艳

来自咸阳市旬邑县疾控中心

今天是艳子的电话核实岗,不一会,她便红着双眼走进我的办公室,一声不吭,弄得我莫名其妙。一了解,原来是流调的一个病例,其双亲感染新冠肺炎相继去世,而她自己也被确诊。流调的过程中,她情绪非常激动、一直哭泣,艳子安慰病人的同时,也不免替她悲伤。

一个小时的“艰难”流调结束,艳子走出办公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流调,即便我这个参加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兵,也很少遇到。我鼓励艳子尽快调整情绪,保持坚定与和蔼语气与患者沟通,给他们传递战胜疾病的勇气。艳子很快从负向情绪中调整过来,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继续开始工作。

当然,工作中不光有悲伤,也有感动。艳子流调的第一个人是中年女性,20号左右出现发热,因为有了援汉医生,她很快从危重转为轻型,然后转到了方舱医院。电话核实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是对援助人员的感谢,对政府的感激和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

艳子电话核实,一天少的时候,打三四十个电话,多的时候百十余个。一天下来,她对我说:“大师兄,跟我说话大声些,电话听多了,有点耳聋。”


故事二:让我去吧

玄子-李玄

来自咸阳市疾控中心传控科

2月20日,敬老院报告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需要派人参与处置,这是我们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正式开展工作的第一天,对当地工作流程、环境、处理要求还不完全了解。作为队长的我,不论阅历和精力都当仁不让。

我快速过滤了队员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长,刚说完我的安排,玄子便大声嚷嚷:“队长,你的方案还没有定稿,大家都等着呢,这事让我去吧。”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已然提好应急箱,和青山区疾控中心的同志走出了办公室。

看着她坚毅的目光,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正像她当初瞒着父母来武汉一样,在大义面前,疾控工作者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故事三:我不是怕死

超-王超

来自咸阳市礼泉县疾控中心

超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乐观向上,却不乏严谨。因为来武汉的前一天,他的一位老师专门加了微信,声情并茂地为他朗读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秦岭以北一号男神”的美称。

来到青山区疾控后,根据自己原来的岗位,超承担了疫情报告工作,对每日的疫情卡片、预警系统进行审核。审卡需要不间断坐在电脑旁边,盯着电脑,还要及时发现医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敬老院和监管场所的特殊病例并及时同期报告。

接受任务时,超对我说:“大师兄,放心,我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哨兵。”他开朗活泼的性格深得大家的喜爱。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好好消毒,好好防护,我可不能倒下,不是怕死,是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不能给国家增添一点负担,不能给咱老陕抹黑啊!”虽说是在开玩笑,但听起来也是五味杂陈。


故事四:预防医学中的计算机专业

大潘-潘坤

来自渭南市大荔县疾控中心

大潘是我们团队中最活跃,最热心的一位帅哥。在机场,就开始忙前忙后,一会帮着艳子搬行李,一会帮着玄子办托运,还兼顾着给兄弟姐妹们接水、取票等。工作中,更是不乏担当,由于对电脑精通,所以日常数据报告、处理、筛查等工作都由他来完成,大家都笑着说他是“预防医学中的计算机专业”。

分工的时候,大潘给我提了一个要求:他工作年限长,有经验、有力气、爱学习,所以脏活、累活、危险活,交给他!性格开朗的大潘趣事有很多,是我们团队中的开心果。

故事五:爱唠叨的大哥

我-白晶

来自商洛市疾控中心

我是这个团队的队长,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与四个年轻人为伍,让我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也年轻了许多,但有时还是显得唠叨:“体温测过了吗?”“温度多少啊?”“防护用品都带了吗?”“记得做好洗消!”“多吃点,别怕胖,怎么吃这么少?”

除了紧锣密鼓工作之外,观察、叮嘱、要求队员做好防护,保护好自身安全,就成了我每天关心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又多了一个称呼——唠叨大师兄。

在这疫情肆虐、与时间赛跑的荆楚大地上,我和队友们支持配合,彼此鼓励。相信以我们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过硬的专业知识,定能帮助武汉人民尽快驱散阴霾。武大的樱花如约而至,我们等着花开得胜。


(通讯员 白晶)

编辑:秦小健 任莉 君辉 审查:韩清芳

审核: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