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厕所没墙、没顶、没下水?!垃圾混着随便扔,这可不行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保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如今,各个地区都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最近,这方面问题就引起了大家热议。

没墙、没顶、没下水

农村厕所改造现“尬厕

小厕所,大民生。目前各地正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然而在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部分农村在厕所改造中出现了“半拉子”工程,被媒体称为“尬厕”,备受质疑。

2016年,当地相关部门为娄烦县凤凰村修了50多个厕所,厕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厕所下半部),上半部分的顶子和围墙没有修建。凤凰村一位尹姓村民说,自己家里的厕所就没有顶子和围墙。有的村民没有能力去修上半部分,就是靠政府,结果一直拖,拖了两三年了,一直没把这个事完善了。

修建好一间厕所所需费用将近3000元,虽然政府已经出资修建好厕所的地面部分,但修建厕所围墙和顶子的费用也得1000元左右。娄烦县卫计局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改厕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各出1000元,因为县级财力紧张,所以厕所上半部分的围墙和顶子需要村民自己负担。当时政策宣传不到位,造成村民们误以为政府负担改厕所有的资金。

6月24日,娄烦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称,将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厕所革命”搞成半拉子工程,国家花了钱,村民受了罪,好事为什么没办好?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作风漂浮、官僚主义。建一个农家厕所,资金如何筹措?拆了旧的、建不起新的,有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些一眼看得到的问题,当地相关部门却长时间熟视无睹,直到媒体报道,形成舆论热点,才去想办法解决。二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

常年只有二十来户的村子却要配备八九十个蹲坑,究竟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套取国家资金补贴的嫌疑?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答。

当前,扶贫正处于九牛爬坡的攻坚阶段,一件本应为民众行方便的事,却给民众添了堵,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工作严谨细致、抓铁有痕、落到实处,才能让惠民生的好事做好,让群众少一点闹心、多一点暖心。

厨余垃圾、农药瓶混一起

农村垃圾分类急需接地气

中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之一。现在政府专门有农村垃圾处理项目,村里垃圾定时运,农村不再是“灰头土脸”。不过,农村垃圾处理也有难题。

村干部说,许多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多年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有的村民觉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为啥还得费工夫分类,而且要用好几个垃圾袋,挺浪费的。有的不清楚如何分,扔垃圾倒成了麻烦事。

怎么样做好农村垃圾处理、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最初一公里”问题?

首先要源头分类。过去各类垃圾混在一起,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处理,不仅处理体量大,设备损耗快,而且有害垃圾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况且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少金属、塑料、纸张等可实现再回收利用,一扔了之,造成资源浪费。实践证明,源头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若能在源头将可回收、可沤肥等垃圾分拣出来,能减少垃圾运输、处理的成本。

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迥异,照搬城市“有机”和“无机”分类方式,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村民接受度不高。比如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确保源头分类质量。

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针对村民的疑惑、遇到的问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干部及时解答。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垃圾分类有人管、管得好。有的地方举办“最美庭院”“垃圾分类能手”等活动,农民踊跃参加;有的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小超市等兑换商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