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Giorgione簡介及作品

喬爾喬內 Giorgione (1477~1510) 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架上畫的先行者。早年師從威尼斯畫派創始人貝利尼,後來發展了老師的成就。其作品構圖新穎,色彩柔和具有豐富的明暗層次,情景與人物配合和諧。這一畫風直接影響了提香及後代威尼斯畫派畫家。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並列為最偉大的畫家。

喬爾喬內原名喬爾喬 巴巴雷裡 達卡斯特弗蘭柯,喬爾喬內是他的乳名。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蘭柯小鎮,後來遷居威尼斯,他追求個性解放和享受生活樂趣,長於談吐,善於交往。他熱愛自然,喜歡唱歌,彈得一手好豎琴,他的笛聲能引得少女神魂顛倒。

威尼斯畫派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生平記載很少,留存於世的作品也極為有限,得以證實僅有《卡斯特弗蘭克聖母》、《暴風雨》、《三個哲學家》、《國王之禮敬基督》等有限的幾部;雖然數量少卻均堪稱稀世精品,而且其中更洋溢著一種神秘的難以捉摸的特色,於是後世稱他為:“神秘畫家”。

喬爾喬內對女性的裸體及景物的刻畫極為見長--細膩中偏重柔美,據說這是他與佛羅倫薩大師達?芬奇切磋的結果。芬奇的“遠近畫法”深深地吸引了他,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對遠近景物的精心雕琢。

喬爾喬內與威尼斯畫派的另一位大師提香是好友,他們共同分享藝術上的心得,共同在一起創作;提香為早逝的朋友的《睡著的維納斯》、《田園合奏》做了補筆,並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們都死於流行威尼斯的鼠疫,喬爾喬內那年剛剛32歲。

喬爾喬內的藝術成功之處在於始終致力於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美、一種詩哲的意境,他突破了傳統上人物奴役景色的畫法,使繪畫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人景難分的高妙境界。深稟音樂天分的他,融入作品一種莫可名狀的恬淡靈性,呼喚著田園牧歌式的情感迴歸,這一點是同時代的畫家的作品中所不具有的。

《睡著的維納斯》、《暴風雨》、《田園合奏》正是這種藝術風格的體現。《睡著的維納斯》表現了側臥在綠茵上美神,人間的諸般煩擾似乎都與她沒有絲毫關係,酣然中有一絲絕妙的空靈;《暴風雨》中美少年與少婦的關係讓人頗費心思,遠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色使觀者若有所思;《田園合奏》是畫家最負盛名的作品,青年男女在田園牧場上縱情歡歌,躍動的生命從健康的肉體中迸發進而昇華成一種對自然靈性的呼喚。

瓦薩利在他死後30年寫道:“大自然賦予他如此輕而易舉和順利成功的天姿;他的油畫和壁畫中的色彩忽而活潑鮮明,忽而柔和平穩,並且把從明到暗的過渡畫到如此程度,以至於當時的許多優秀大師都承認他是一個生來就使人體富有生氣的畫家。”他對大自然的色彩變化有著超凡的敏銳洞察能力和表現能力,他的目光能透過千變萬化的陽光,捕捉到色彩變化的精髓,並且能生動地呈現在畫布上。由於他畫了美麗的威尼斯,人們這才發現威尼斯光彩綺麗的美,他用天才的筆觸畫出青翠的山坡和陡峭的懸崖,人們這才注意到威尼斯風景所呈現出的明暗差別,怪不得有人說威尼斯的美是喬爾喬內畫出來的。

暴風雨 約1505-1507年 喬爾喬內 意大利 82cm×73cm 布 油彩 威尼斯美術院藏

《暴風雨》是喬爾喬內晚期作品,是他典型的油畫風景+油畫人物風格的著名油畫作品,大約創作於1505-1507年。威尼斯的收藏家加布裡埃萊·文德拉明 大概是這幅畫的訂購者,因為歷史學家馬爾坎託尼奧,米基耶萊曾經於1530年在他的宅邸見過此畫。畫家力求表現出在遙遠天邊暴風雨即將來臨,而眼前則是山雨欲來、溪水襪木浸潤著奇妙的光與色的景象,烘托出音樂般豐富而協調的氣氛。關於此畫的題材與主題,研究者們眾說紛紜,無法弄清畫家的初衷。畫中少婦美麗的胴體以風景為襯托,表現出一種靜中有動、動靜互補的氛圍。

畫家喬爾喬內在作品右側描繪了一個披著圍巾的裸婦在給孩子餵奶,對面有一手持兵器的武土。畫面的中心是遠處的風景建築物,小橋流水及翻滾變幻的烏雲,近處還有建築廢墟的殘斷圓柱。整幅作品將大自然的風光放在主要位置,而人物似乎成為一種陪襯,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據有的史家分析,《暴風雨》含有某種寓意,似乎說明了自然變化與人的關係,類似我國“天有不測風雲”的警世感。這幅畫的背景非常寫實,藝術家在表現遙遠天際的暴風雨徵兆方面所作的觀察是符合現實的,光與色都處理得很好,可以說是一幅獨立的風景畫。受喬爾喬內的影響,後世的畫家開始將對畫面背景風景的重視提到與畫面人物相等同的位置上。

《暴風雨》中描繪一位吉卜賽裸女和孩子,還有一個士兵,據經X光透視在士兵的位置上原來是在水池沐浴的裸女。畫家著意描繪暴風雨來臨前的瞬間情景,在烏雲密佈的天空中,一道閃電掠過天空,畫家相當準確地捕捉住稍縱即逝的閃電,具有真實感。畫中風景充滿畫面已成為主體藝術形象,而人物降到陪襯地位,預示風景畫從此獨立的趨勢。喬爾喬內僅用一個著衣的男人去取代原來的裸體女像,便增加了此畫心理層面的緊張感,也加強了風景畫中所表現出來的予取予給的詭譎氣氛,更別說畫中象徵著希望破滅的斷柱所帶來的不安。

觀賞者的目光被畫面佈局引導著,越過了人物形象,順著河流往前移動,停留在電閃雷鳴的天空中;若將人物從畫中刪除,也絲毫不會削弱畫面的張力。這種險惡、神秘、閃動著奇形怪狀亮光的上空和四周青藍色的風景,展示了喬爾喬內繪畫的“新方法”。瓦薩利形容這種方法為“只用色彩作畫”,形成了標準的威尼斯畫派的繪畫風格。這顯示了他對色彩的非凡敏感度,以及與大自然之間不同尋常的融洽關係,這在當時是非常獨特的,也是西方藝術中第一次出現的手法。

入睡的維納斯 約1510-1511年 喬爾喬內 意大利 108.5cm×175cm 布 油彩 德累斯頓國家美術館藏

《沉睡的維納斯》

作 者:喬爾喬內 - giorgione

作品別名:入睡的維納斯

作品尺寸:108.5 × 175 cm

作品年代:1501

作品材質:畫布油畫

現收藏於:德國德累斯頓的歷代大師美術館

這是喬爾喬內最成功的油畫作品,最後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維納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沒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徵:在自然風景前入睡的維納斯,軀體優美而溫柔,形體勻稱地舒展,起伏有致,與大自然互為呼應。這種藝術處理不是為了給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為了表現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體和純潔心靈之間的美的統一。

這副畫在形體、色彩、柔和的線條和景色的層次上都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種充滿人文精神的美的創造,是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理想"美"的典範的。維納斯舉起的手臂和她放在腹股溝的左手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性慾暗示。床單是銀色的,銀色作為一種冷色調比暖色調的顏色在亞麻製品中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而且在提香和委拉斯開茲普遍的畫作中,那些描繪在對比上是精確的,嚴格的。那對風景的臨摹和對女人身體的曲線描繪,依次地,意味著人類的身體回到一個自然的,原始的形態。

喬爾喬內利用在威尼斯通過感性的題材新的風格演變。 沉睡的維納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斜倚圖最初伴隨著丘比特的一個小數字,但是這個數字在1843年被漆成了。喬爾喬內把維納斯的身體橫跨整幅畫。 她伸展她的頭,一隻手放在背後作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坡體,其柔和的曲線呼應的景觀背後的山丘,並建議所描繪的女性與自然之間的某種形式的連接。 畫只是一瞬間,當威尼斯的陸地上捍衛其主張,因此,可以讀取維納斯,或威尼斯。維納斯的性感是通過對她的紅唇和她滑膩身體下的深紅色天鵝絨與白色緞子帷幔的細節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她是睡著了,這樣的禮儀問題是繞過的。 她的睡眠意味著做夢和運輸到另一個世界的身影。 因此,這幅畫可能被解釋為一種詩意喚起古典牧歌。有幾個大美女的作品與喬爾喬涉及合作的另一個鮮明的主人。 在沉睡的維納斯,一個顯著的份額已提香承擔,尤其是在景觀,在右邊丘比特已經描繪出來。 伸出的身影,敦實的比例,通常被認為是由喬爾喬內。

該圖僅是近似的,模糊的輪廓產生勉強建模的肉體和周邊表面之間的逐漸過渡。 但邊緣仍然清晰,他們形成了一個扁平菱形,面色蒼白,拼貼狀緊貼畫面平面的青睞,設備超過並列深色和燈光,變出立體感的錯覺。 喬爾喬內充分利用的介質和被攝物體的感性的潛力。 有一個的決然色情空氣的完全自然的年輕女子,其肉淡對比柔滑的布料。與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相比,兩者之間的差異變得清晰,因為提香採取的姿勢和人物類型已經喬爾喬內幾乎一字不差,他們是不同的氣質和個性,而不是時間的流逝。如果睡眠的維納斯實際上是提香完成,我們常常如此認為,整體效果仍然與喬爾喬內的風格緊密相連,可能也想,按照時間前後順序,這畫作是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的後期,因此,我們認為喬爾喬內逝世時,畫作並未完成。


田園合奏 1510-1511年 喬爾喬內和提香 意大利 110cm×138cm 布 油彩 巴黎 盧浮宮藏

意大利 喬爾喬內/提香 1510年 畫布油畫 《田園合奏》 110cm*x138cm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田園合奏》又名《鄉村音樂會》、《田野合奏》,是喬爾喬內和提香·韋切利奧合作繪製的油畫作品之一,最初是由喬爾喬內繪製,後由提香繼續完成的。《田園合奏》是鄉土自然美和女性裸體美的繪畫結合,不僅表現了畫家對時代精神的探索,還反映了16世紀以來威尼斯繪畫風格的審美理想。這件作品展示了一幕耽於幻想的神、人心靈交流的幻境,充滿神秘的詩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的夢幻般嚮往。

畫面上充滿陽光的鄉村風景中,兩位衣著華麗的年輕音樂家和兩位體態豐豔的健美女神在樂器伴奏中歡樂,將人們引入恬靜的詩意境界,宛如一首人生頌歌,讚揚世俗生活中人性人情和愛之美。畫面將富有生機的自然風光與充滿生命和諧的人體結合起來,體現了喬爾喬內人文主義的精神。喬爾喬內擅長用清新、晶瑩的各種濃淡色彩塑造人物,他的輕快細膩的筆觸具有充分的造型表現力。畫中色調運用均衡的冷暖色,配置得恰如其分;色階的交替變化,華麗而流暢,柔和而有層次感;光線的佈置,明暗交錯,呈現溫暖的金色調,給人們以感官的審美享受。

《田園合奏》是喬爾喬內在人文主義時代對人的幸福嚮往的藝術表現,它既不象在描繪神話,也不是在譜寫人生的享樂的樂章,儘管他認為享樂是人的天賦權利。由於畫的主題非常含蓄,此畫在19世紀時,曾被巴黎一位名畫家馬奈所領悟,他也畫了一幅後來竟引起全巴黎軒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結果是在1863年展出時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認為他虛構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動。而在早於馬奈300年前的16世紀初,對喬爾喬奈的這幅畫的社會反映卻是平靜的,雖然那時的宗教禁慾主義尚未煙消雲散,但是人們已開始從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來。其實,在喬爾喬內筆下的畫,絕大多數都是體現著人們對美的享受的一種夢幻,而且他的色調用得也很得體。

三聖賢 喬爾喬內 約1505 - 1507 年 123.5x144.5 布 油彩 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

《三聖賢》又稱《三個哲學家》,一直被認為是為喬爾喬內所作,但是經現代儀器檢驗後被否定了,因尚無歸屬,暫且仍歸喬爾喬內名下。

這幅畫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上分析,主要是表現人和自然的關係:在人的面前,大自然的變化是多樣而神秘莫測的。畫家將人和自然組合在一起,構成統一和諧的藝術整體。

在色彩配置和表現上,顯示出威尼斯畫派的基本特點:表現自然光照下色彩變化的關係,由過去的明暗法轉化為色彩佈局。整個畫面的色調是越接近中心愈明亮,天空的色彩變化極為豐富,精微地表現由於光影變化而使畫面達到色彩的和諧。

《所羅門的審判》

作 者:喬爾喬內 - giorgione

作品尺寸:89 x 72 cm

作品年代:1505

作品材質:畫布油畫

現收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喬爾喬內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505年以前,屬於早期創作,作品有《所羅門的審判》、《牧羊人的崇拜》、《國王的崇拜》、《神聖家庭》、《朱提斯》等。這一時期畫家喬爾喬內描繪的人物秀美而豐滿,充滿了世俗的生活氣息,畫面色彩華麗,構圖新穎,富於詩意,已經開始展現出他的才華,但是在風格和技法上還沒有脫離他的老師喬凡尼·貝利尼的影響。

《基督與受騙女子》

洛託比喬爾喬內和提香小几歲,他們是同代威尼斯畫派的畫家。宗教神話題材富有人性特徵,色調明朗。這些都是威尼斯畫派畫家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洛託並無例外。

《基督與受騙女子》實際上是一幅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風俗畫。基督扮演著一位主持公道的、受人尊敬的長者,騙子的述說,圍觀者的參與表態議論,無奈的受騙女子,每個人都作出符合自己身分的姿態表情,尤其是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勢所傳達的思想情緒都十分生動和富有個性特徵。

畫家以半身群像佈滿畫面,人物擁擠重疊,密不透風,著力刻畫人物頭部動態和麵部表情以及相互關係。構圖仍以傳統的基督居中,其他人物分列兩邊形成對稱式結構。

在明暗色彩處理上,人物,尤其是面部都處於受光亮區,在暗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更為光輝奪目,這種對比強烈的色彩感,是通過冷暖色對比和強光線照射達到的,作為主體人物的基督和女子都處於強光和冷暖色彩對比下,形象格外突出。

這幅畫表現出善與惡、美與醜的精神對比,女子是美好善良的,而基督則體現光明正大和公正,它是真善美的化身。周圍的人群美醜交織、善惡共存。

意大利 喬爾喬內 1502年 《兩人畫像》 布面油畫 67.5cm*80cm 收藏地不詳

提香·韋切利奧出生在意大利北的山區小鎮。他常常逃學,愛跑到樹林裡採花摘草,搗碎之後拿來畫畫。提香的父親沒辦法,只好讓他和弟弟兩人到威尼斯拜師學藝。後來這位少年進了知名畫家喬凡尼·貝里尼的工作室學畫。在這裡,他遇見一個令自己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師兄”--比他大五歲且已經成名的喬爾喬內。

兩人情同手足,提香喜愛喬爾喬內享樂主義的人生觀,而後者那抒情夢幻的牧歌風格、如詩如樂的線條色彩,更是提香學習繪畫的典範。發展到最後,提香對喬爾喬內的意見奉為“聖旨”,模仿他的繪畫風格,反而不那麼在意老師的指點。老師一氣之下,將兩人逐出師門。

“怎麼辦?我們沒錢吃飯。”提香焦急地說。“怕什麼!我相信,將來我們一定可以成為宮廷畫師,國王和王后會求我們給他們畫肖像畫的。”喬爾喬內信心滿滿地做起美夢來了。提香聽了以後,也跟著高興起來。“可是,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今晚我們就已經餓死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嘛!”喬爾喬內接著說,“對了,昨天晚上的那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找她當我的模特兒。”提香舉雙手附議說:“好,我也來畫我的情人。”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憑著一股衝勁,湊了點錢,租了個小房間,便自立門戶了起來。他們共享同一個模特兒,有時甚至共享一個情婦。他們捕捉威尼斯的晚霞,畫田野、牧人,也畫裸體女人。兩人完美的合作關係,卻因一筆德國商務局溼壁畫的訂單而開始產生裂痕。當壁畫完成之後,美術界一片讚譽聲,喬爾喬內因而聲名大噪。“大師,您這次的作品真是不同凡響,尤其是《猶滴塔》,色彩真是太美妙了。”

當時,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是由提香和喬爾喬內共同繪製,喬爾喬內當下臉色一變,說道:“不好意思,我和我的好友提香共同合作這個壁畫,《猶塔》這個部份不是我畫的,是出自提香之手。” 他發現提香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超越了自己。從此,喬爾喬內變得沉默寡言,寄情在尋歡作樂的短暫歡愉之中。此時,他愛上了一個女人,將她畫入《沉睡的維納斯》裡。但就在1511年,那個女人染上了黑死病,喬爾喬內也被傳染,32歲剛成為時代寵兒的他就此結束生命。

喬爾喬內死後,提香完成多幅他尚未完成的作品(包括《沉睡的維納斯》),由於兩人此階段的創作風格很相近,有很多幅作品的作者是誰,至今仍有爭議。喬爾喬內突然早逝,提香的才華逐漸受到矚目。幾年後,他的老師貝利尼也去世了。舉止瀟灑又善於社交的提香,開始被意大利和歐洲的宮廷召自此開始建構他的繪畫王國。在美術史上,提香不可一世,他的至友喬爾喬內則是一個謎樣般的人。

《朱提斯》

作 者:喬爾喬內 - giorgione

作品尺寸:66.5cm x 144cm

作品年代:1510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收藏於: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Hermitage. Petersburg

《朱提斯》(英文名:Judith)是畫家喬爾喬內在1510年創作的一幅油畫,油畫《朱提斯》起初是在木板上繪製的,後來被移到畫布上 。喬爾喬內的油畫《朱提斯》作品尺寸為66.5cmX 144cm,現收藏於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

喬爾喬內筆下的朱提斯被表現得非常完美,她的頭髮整潔、平展,眼瞼低垂、目光下視,她似乎拿不動手中那把沉重的劍,只是勉強保持著現在這個姿勢。朱提斯的腳輕輕點在赫羅費恩的首級之上。有人認為喬爾喬內筆下的朱提斯是提埃波羅的聖母的原型,在後者作品中,聖母常用一隻腳輕輕地觸在一個球體上,或以勝利者的姿態踩住一條象徵邪惡的蛇。人們在波提切利的工作室裡,也發現了—張《朱提斯》(此畫現在懸掛在烏菲齊美術館)。畫中的朱提斯是—個正在穿越鄉野的青年女子,一手拿著長劍,一手拿著橄欖枝,她身後跟了一個女僕,在女僕頭上的籃子裡盛著赫羅費恩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