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长辈为老不尊怎么办?

范东臣


回答这个似乎有点难以启齿.作为长辈应该是后人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一个老人如果为老不尊.道德败坏.不仅自己颜面扫地.后人也感到脸上无光。给自己和家庭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位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儿子在外打工.儿媳一个在家.他经常趁儿媳睡着.前去骚扰.弄得儿媳整夜不敢睡觉.为这事告诉了丈夫.丈夫回来跟父亲理论.父亲死活不承认。儿子没办法.在家安装了摄像头。但为时已晚.妻子由于受到打击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毁了.记得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去嫖娼.因不满涨价.最后报警.因考虑其年事已高.免于处罚。但他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也会使他抬不起头来.象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让有些行为不端的老人感受年老不是法外之地。希望这些老人控制好自己的不当行为.确实为后人树立个好榜样.上贤才会下孝.干万去做那些令人唾弃的事.免得遗恨终生。


春梦秋云


从前不敢说为老不尊,怕别人误以为我不尊老,如今自己也是一把年纪,在地铁里已经有人为我让座了,于是,增添了些许勇气。

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年长的人最喜欢说,你们这些孩子如何如何,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做事不及他们。的确,他们处事讲规矩,待人有礼貌,把品行看得很重。在我生活的那座大院里,年长的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高声喧哗,所以,他们也理直气壮地制止我们扔石子、砸玻璃、打路灯,更不准我们打架骂街;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因此也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吃饭不该趴着歪着,吃东西不能出声,夹菜更不要如鸡头啄米,立时挺胸抬头,坐时身板端正。不过,当他们被打倒、受批判、或者忙于各类运动时,我们就没人管或者没人敢管了。

在农村生活时,村里还有不少受传统社会环境熏陶过的老人,无论“成分”如何,也不管识不识字,对读书、对文化,从眼神里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那份尊崇,我铭记在心。一位过去做过长工的老人,一位曾经乞讨过的老人,一位有过殷实家底的老人,与我一起下田干活,或一道进猪圈起圈时,都一再叮嘱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啊!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也是几位老乡亲的不时提醒。不过,村里的年轻一代,从眼神到话语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当曾经教导我的那些老人已经故去,而我也迈向老年时,情形又大不相同了。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长者的数量在增多;将救人诬为撞人的,也是一把年纪;我住的小区门口,总看见有人白发皤然,却双手抓住树干来回晃悠,自称锻炼。几年前在公交车上遇见的一幕,我更是终身难忘。一排4人的座椅,有一对老夫妇占了2个半,我请他们挪动一下,不料被老太太骂了15分钟,“你个年轻人,有座就不错了!”我告诉她,我的路程是1个半小时,现在半个屁股悬在半空中,而且我也早已不是什么年轻人了。她的老伴却冲我喊道,你少说两句!我在美国和欧洲旅游,多次看到同行的小孩在不断提示爷爷奶奶,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啊、说话不要那么大声啊、吃自助餐别浪费啊!而这些,原本应该反过来提醒才合乎情理。

人,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品行的教育,书本不管用,课堂不管用,只能依赖家庭和周围的长辈言传身教,靠的是耳濡目染。回想我们这一代和年纪稍长的那一代,成长期间有许多空白,也有很多盲点,最该接受道德哺育、情操导引、汲取文明的时候,不是浩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等到当了父母辈或者祖辈,以身作则,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为老不尊,则更成了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