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隆平的贡献是否过誉?

何方明


一提起袁隆平,大家第一时间脑海闪现出的可能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吧。稍有了解的,可能知道他还有“当代神农”、“米神”等称号。再深入点,他还曾获过“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世界粮食奖”等。有人质疑对袁隆平的赞誉过度了,有书君可不这么认为。以袁老的贡献之大,这些荣誉他绝对受之无愧。凭什么这么说呢?有书君在此就简单地讲二点。一是他为解决“吃得饱”的问题所做出的成绩。二是他为解决“吃得安全”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其实实现这二点可不简单,但袁老以其毕生的精力,投身专注于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吃”的事业中,其敬业精神可歌可泣。

有书君先说一个小故事。杂交水稻在研究阶段期间,袁隆平几乎每天都在实验田里度过。有一天,他在秧田里专注研究秧苗,他的一个学生正好路过,看见他两只小腿上竟趴着起码六、七条蚂蟥,看得心里直发毛,赶紧叫了起来:袁老师,你脚上有好多蚂蟥呢!喊了几声,袁隆平这才反应过来,略微低头看了看,不屑一顾,淡淡地回答:蚂蟥喝饱了,就会走的。

先来说“吃得饱“的问题。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更是有限, 这是基本国情。想想10多亿的人口压力,再加上沙漠化、城镇化,日渐稀少的耕地如何能产出更多的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很显然,提高单位产量是最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就是这个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他投身于这项研究,带领团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地进行了大规模地推广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创造了解决中国人民温饱的历史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此外,袁隆平又开拓了研究范围,2017年成功地进行了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其中一个品种小面积测产可达到折合亩产620公斤。袁隆平设想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如果这一技术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发展前景可是杠杠的。

再说“吃得安全“的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会释放一种有害物质,这种物质有80%以上会进入到土壤中,污染农作物,人吃了这种农作物后,这种物质会在在人体中积存,严重会时会导致软骨症,最糟糕的还会引发癌症。这种物质有个化学名称叫“镉”。

2017年,袁隆平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让水稻种子变得干净。因为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也可以说,水稻重金属污染类型中,镉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此次水稻亲本“去镉”成功,袁隆平院士对人类粮食的贡献无疑是空前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现在已是将近90岁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从事水稻研究。他这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人类。他说趁现在身体还过得去,抓紧时间干点事,希望2020年能够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200公斤和海水杂交稻研发成功这两大目标。

满怀敬意之时,有书君衷心祝愿袁老安康长寿、达成梦想。说一句掏心的话:袁老,您可是咱们的一宝啊。无论何种荣誉称赞,有书君认为都不会过头,你们以为呢?


杰哥的时间空隙


我怕我说出来过不了审。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我们都学过。袁老爷子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名副其实。但是非要把中国人吃饱饭归结于是因为袁老爷子的杂交水稻,这就错了。中国人可不是只吃大米。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认为呢?我以前也不明白,现在慢慢有点明白了。

我是90后,相信大多数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朋友都听过爷爷,甚至父辈说小时候没有吃的,经常饿肚子,有的人家还饿死人等等。

在我小时候,爷爷经常用他年轻时的经历告诉我节约粮食,碗里不许剩米粒。我一直不明白。08年我12岁,当年出现了旱灾,水灾,地震,雪灾。导致很多农民没有粮食收成。我就问我爷爷,你年轻时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没有吃的?爷爷说不是,粮食很多。这时明白了,不是粮食种的太少,而是公粮交的太多。

改革开放后,公粮交的少了,也就不再饿肚子了。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资料和问下家里的老人,什么时候开始能吃饱饭的,什么时候取消的农业税。自己家的地里到底种水稻比几十年前种水稻产量增加了多少。

袁老的贡献我们不能忘,但是如果夸大事实,一味的“圣人”化,是要吃大亏的。


拉过尤文图特


对于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应该送去非洲,让他实实在在的感受一下饥饿,他才会知道袁老的贡献有多大。80后的人没挨过饿,根本不知道饥饿的恐怖,以前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家里总要有储粮,为什么饭吃不干净父母为什么那么生气,直到我今年开始轻节食减肥,才知道珍惜食物,每天轻度的饥饿感让我非常不适,不敢每天生活在饥饿中的人是怎么度过的。体验过饥饿才会相信易子而食不是虚构,才会了解温饱的重要性。看一下电影《1942》,很真实。


恶老纳


一点都不过誉


爱说的周眼镜


一个出生贵州农村人,84年人,家里4个人,有水田4.1亩,旱地3.5亩。我清楚的记得,在95年之前,家里每年都要吃2到3个月的玉米饭和洋芋饭,95年之后才全年吃上白米饭,甚至粮食稍有结余。原因有二:一是姐姐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了,家里少一人的吃穿用度,家里轻松不少;二是家里有余钱买农药化肥,以前亩产4到500斤稻谷,用了化肥农药后亩产能到7到800斤。家里听说过杂交水稻高产,种过一年,产量和本地品种差不多,但口感差距极大,在市集上价格要比本地大米低2毛(记得当时当地本地大米是1.2到1.3元每斤)。所以我个人觉得我家能吃饱饭真的和袁隆平没任何关系,靠的主要是科技普及(农药和化肥的普及),二是政府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人去沿海地区就业(我姐外出打工),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把袁隆平无脑捧的那么高,甚至是觉得他养活了全国14亿人,还是说这些人猪脑子,官媒宣传什么就信什么?印度土地只有本国1/3,人口相差无几,现在的印度甚至还是农业出口大国,这难不成也是他袁隆平的功劳?

袁隆平这辈子的主要成就是杂交水稻,但这玩意吧,刚开始是一个在菲律宾搞研究的美国人提出的二元杂交理论,然后一个日本的农业专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三元杂交理论,但是日本人没能在野外找到雄性败育野稻。这理论传到国内,当时国内有好几个研究所都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其中袁隆平的团队里,他是总负责人,主要工作是负责跟踪国外杂交水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论翻译,他们很幸运,团队有个成员率先在野外找到野生雄性败育的野稻,然后培育出杂交水稻。但是在当时政府的宣传资料和后来的中学教材里,把杂交水稻从理论提出到找到野生雄性败育水稻再到培育出杂交稻种的功劳通通安在袁隆平头上,这算不算人为造神?至少我觉得,找到野稻的研究员功劳都比他袁隆平大,因为对国内的几家研究所来说,理论都是一样的国外泊来的,谁最先找到雄性败育野稻谁就赢了。另外,后来在国内广泛普及的杂交水稻是福建研究所研究出来的,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抗病。

至于爱因斯坦的成就就不用我科普了吧。总之吧,我个人觉得,袁隆平是一个努力的农业专家,8,90岁还在搞研究,但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真的是对爱因斯坦的侮辱,国内的杨振宁都能甩他几十条街,别说外国人不认可,中国的许多科学家也不认可他的成就,第一届两院院士他没能评选上就是明证,难道那些老科学家专业能力还不如那些看两条官媒造神报道就哔哔的普通人?

不知道是哪个撒币臆造出袁隆平养活了13亿中国人的言论,从历史来看,中国土地上人口的容量极限从汉朝5000多万,49年5亿,现在的14亿,其中一方面是领土扩张,更主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从5000万,大明帝国就是所谓的中国的黄金时代,中国人领先全世界哈哈,满清有一千多个卖国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口大爆炸这段时间恰好和西方科技大爆炸相重合,这难不成是巧合?


清粉的祖宗


再拿这位老人说事的…我要艹你们全家!!!真不要脸了是吧…不了解就去网上搜这为老人为了我们国家作了多少贡献!总天天看到一些傻逼在头条里诋毁他…!站出来打死你个杂种些!常说吃米莫忘种田人…老师怎么教你们的?拿回去幼儿园重教!!


一个人的旅途123


袁隆平袁老的贡献你觉得太多了呗,我不想给你上纲上线,你回去问你爹问你爷,看看他们都怎么说的,你真特么吃饱撑得,闲的蛋疼就特么切了,想成网红这不是捷径,找骂么?


陈胜79076359


袁隆平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技科研人员的代表。

中国农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丰收,是各条战线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不只是良种选育,土壤,水利,农机,化肥,病虫害防治,宣传,特别是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哪一样不重要?都很重要。

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共同努力,才让饥饿远去了啊!

农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物重要,人也重要。良种放在懒汉手里,谁敢保证能丰收。影响农业生产的,还有农业政策,它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良种的作用。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模,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代表。袁隆平老先生是农业科研领域的代表人物。人们对整个农业科技战线上的工作者心怀敬意,比无限崇拜某一个明星科研人员更好。

丰碑只能刻上寥寥数语,承载丰碑的是一个群体,是千千万万无名的英雄。

我尊重袁隆平老先生!我尊重他所代表的千千万万献身中国农业的科技工作者!


蓝眼山猫1


他没想被捧,也无关你捧不捧!你以为是网红要你老铁点赞吗??你根本不知道以前稻谷只分单片,铁青两个品种,产量不高吃不饱饭的时候


专用工程男


一点不过誉,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最有发言权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他们经历过苦难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