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西安更名回长安,你们怎么看?

强哥帮


西安称谓的历史变迁


  最近,襄樊、黄山等城市把名字改回历史旧称的襄阳、徽州,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议论。有人提出,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西安,也应该改回长安之称;有人立即发出反对改名的声音。自然,改,或者不改都有自己的道理。作为西安地域文化的研究者,我梳理了其称谓的历史变迁,撰写《西安称谓的历史变迁》一文,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的称谓在历史上曾经过多次变化。


  插图 赵国明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南部,六千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到了商代,西安一带出现了一个古国——崇,这是商朝的一个附庸国,崇也就成为西安最早的名字,崇国的辖区大致在今天户县一带。《封神演义》里有一个反派角色叫崇侯虎,这个人物不是杜撰的,历史上的崇侯虎是崇国的末代国君,名字叫虎,故称崇侯虎。而《封神演义》的作者不明白这些,居然认为崇侯虎姓崇、名侯虎,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弟弟叫作崇黑虎,真是错上加错。关中西部的周部落兴起后,周文王兴兵灭崇,在沣河西岸建都,称为沣京,这是西安建城之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58年。《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的诗句,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到了周武王时期,又在沣河东岸建了座新城,这就是西周的国都——镐京,而沣京实际上是镐京的一部分。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灭商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镐京一直作为西周的国都,当时也叫宗周。西周灭亡后,丰镐遗址尚存,汉武帝时开凿昆明池,遂遭完全破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不堪犬戎部族的逼迫,放弃镐京,把都城迁往洛邑。平王东迁时,西周的附庸国、兴起于渭河上游的秦国发兵护送,周平王为了表达谢意,把今天的关中西部分封给秦,并把秦上升到诸侯,而西安一带则成为华夏族和犬戎族杂居之地,是一块权力的真空地带。秦向渭河下游发展的过程中,犬戎的势力被驱逐到了陕北,并在那里建立了义渠国。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在关中设立了内史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内史郡的最高行政官称为内史。在历任的内史中,最有名的就是内史腾,他曾带兵灭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揭开了秦始皇一扫六国的序幕。


  秦都咸阳分为两部分,渭河北岸是旧城,南岸是新城,南城的规模远大于北城,两城之间往来的通道是跨渭河兴建的桥梁。唐代徐坚《初学记·渭水》记载:“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度,以象牵牛。”今天的西安成为秦都咸阳的南城及其南郊,属于京畿之地,在当时的行政区划上,则属于内史郡杜县管辖,杜县的县治在杜,就是今天雁塔区的杜城村。长安一词在秦朝初年已经出现,它在当时只是一个乡的名字,隶属杜县,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记载:“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也。”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并听从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定都关中。由于咸阳南北两城均被项羽焚毁,刘邦决定以幸免于兵火的秦兴乐宫为基础兴建新都,兴乐宫就是后来的长乐宫。由于这座规划中的城市位于杜县长安乡境内,故名长安城。南宋程大昌《雍录》卷二有“长安也者,因其境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的记载。此外,刘邦把新城命名为长安,还因为这个名字非常吉祥大气,正中他的龙意。《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高祖有天下,更始长安,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在新城完工之前,西汉中央政府暂时在小城栎阳(今阎良区境内)办公。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记载:“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周六十五里。”因此,民间俗称其为“斗城”。汉长安城旧址在今天西安主城区的西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从西汉建都长安后,这座城市陆续做过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的国都,并做过东汉、曹魏以及匈奴族建立的大夏的陪都。其间,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把长安改名为常安;东汉时把长安叫作西京;后秦时也曾一度称为常安;大夏时则叫作南台。在此期间,长安城除去作为国都或陪都外,同时还是地方一级行政区的治所。经过将近八百年,汉长安城城市狭小,官署、民居混杂,地下水开始盐碱化,已经不适合居住。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川另择新址,营建了一座新都城,这就是隋唐长安城,和汉长安城是同名、不同址的两个城市,二者相去十三华里。这座新城由宇文恺设计,只用了九个月就宣告完工!


  面积达到了八十四平方公里,可以容纳一百万人口。


  583年春,隋文帝把中央政府从汉城迁出,旧城的居民也一并迁出,汉城被划为皇家禁苑,禁止民众进入。因为杨坚曾做过北周的大兴公,所以这座新城被命名为大兴城。被舍弃的汉城则被称为“杨家城”、“台城”。隋朝灭亡后,大兴城成为大唐的国都,命名为长安,又称京师。有唐一代,长安城的名字多次变化。因唐以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所以长安就被叫作西京。据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一记载,唐长安在唐肃宗时叫作中京,后又改称上都,最后又改回长安。此外,据后晋刘昫《旧唐书·朱滔传》记载,唐长安城时称“王城”,北宋王溥《唐会要》记载,长安又名“西都”,而《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记载,长安城还叫作“上京”。唐长安城不仅是国都,还是关中所在京兆府的府治,京兆府设京兆尹作为行政官,主管长安城及其附近地区,最有名的京兆尹当属韩愈,他和贾岛夜半时分在长安街头月下论诗的“推敲”典故是一段文坛佳话。


  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三百余年的长安城被毁弃,禁苑中的汉城同时被毁,拆下的建材被抛入渭河,然后进入黄河。在开封一带,这些建材被打捞起来,用来修建开封城。这时,偌大的长安城缩减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后梁时期,改称大安府,置祐国军,不久又改称永平军。后唐以李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长安成为陪都,改称西京,属京兆府管辖,为府治。后晋废止西京之名,改称晋昌军;后汉、后周均称永兴军。北宋时仍叫永兴军,先后为陕西路、永兴军路的治所。金代时称京兆府,为京兆府路的治所。


  到了元代,这座城市三改其名,明马廷瑞《陕西通志》记载:“元初仍为京兆府,至元十六年(1279)改为安西路,皇庆元年(1312)改为奉元路”。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作为陕西布政司的治所,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西安这个称谓。明代对西安城进行了扩建,就是今天的明城墙以内的部分。清代把布政司改为省,西安府为陕西省省城。1927年,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安市,为省政府驻地,这是西安市设市之始。1931年,国民政府确定西安市为中华民国的陪都,称为西京市,1943年又明文废止,仍称西安市。


  作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的城市,长安一名用了大约一千一百年左右,西安一名用了六百多年。


□作者 王友福

西安晚报> > 文化纵横


西安晚报


你想反社会就直说,

何必说得这么含蓄呢?

长安是什么?是帝都!是首都!

你把西安改成长安是什么意思?你对谁不满?你看谁不顺眼?还是说你心里想学谁谁谁来一波某某某!

你信不信!

不管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什么人?如果是校长,免职!如果是学者,撤职!如果是部长,提前退休吧!

在现有的组织体系之内,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提出这个观点或要求!那意味这个人死定了,平安地混到现在是侥幸,而且在知道这个提案的人任职其间内,此人永远不会得到晋升。

他会被所有体制内的人所嘲笑,所讥讽,成为板上钉钉的反面教材!

这不是名字问题!

这是严重的政志问题!

会有无数人像我一样上纲上线别有用心用你做成一个梯子,从而将你批评得一无是处,百口莫辩。如果一不小心登上了资讯,所有的专家都会站到你的对立面,对于口诛笔伐,直到把你搞臭为止。

改名,意味着什么?

一是改潮焕袋。

二是迁都。

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中华民国,除了朱棣以外,所有的类似行为都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迁个都?蒋介石迁个都如何,还没敢说迁都,就已经被天下人骂得半死。一句“直把杭州做汴州”让整个南宋都抬不起头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的名字是可以改回来的,比如仙气飘飘的“琅琊”,比如音律爆棚的“姑苏”,比如口舌生香的“徽州”,比如一望皆秀的“庐州”,比如闻之即醉的“兰陵”,比如诗经风韵的“汝南”,比如雄浑旷远的“九原”,比如画意绰约的“月港”。

都可以改过来的,现在的名字那么俗不可耐,那么臭不可闻。

原来的名字那么美不胜收,那么美绝人寰。

可是,有些地方的名字是不能改的,绝对不能,想都不要想!


亦有所思


每个西安人,甚至每个中国人,都有梦回汉唐盛世的情结,而长安就是这个国民情结中重要的元素。于是很多人就在建议西安改名回长安,而最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觉得这应该是外地人替我们操的闲心,完全就是一厢情愿。

首先西安这个名字也几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西北,在占据元代的奉元路之后,将这里改名为西安府。明代的天下第一藩,清代的西北重镇,近代的西安事变,这么多年过去了,西安这个名字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成为了厚重的历史记忆。妄图改掉这个名字的人,难道不是在割裂历史嘛?况且,长安也只是西安众多名字中的一个,隋代这里叫做大兴,一个寓意不亚于长安的名字,周代这里叫沣镐,这是西安最早的名字,如果为了恢复历史,干嘛要忽略掉大兴和沣镐这两个名字呢?

其次,西安下面有一个长安区,虽然已经撤县设区了很多年,但西安人依旧把它叫做长安县,还有去年才改名为鄠邑区的户县,虽然鄠邑的名字更悠久,但老百姓一不会念二不会写,依旧是把户县挂在嘴边,可见要改掉一个地方约定俗成的名字,是多么的困难的一件事情啊。所以就算把西安改成了长安,我敢保证本地人依旧只会使用西安这个名称。

再次,就是成本问题了,城市改名的背后,一大堆东西都要跟着改正,政府的门牌,公章的名称这些都是小事,还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被即使修正,这一切带来的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最终都要每一位纳税人来埋单,显然是非常的劳民伤财。

再说了,难道把西安改成长安,就能梦回汉唐盛世嘛?


王朝的废墟


作为一个西安人,我反对把西安改回长安,不是因为长安不好,而是因为太好了。

长安二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名称那么简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它已经基本等同于京城,首都了。唐以降虽然已经不在关中建都,但是文人诗词奏折里仍常以长安代称京师。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民国建都南京,北京就得改名北平,因为北京这个名字对于南京过于厚重,南京呴不住。同样的道理,长安二字过于厚重的文化承载,也已经不适合用做一个非首都城市的名字了,这两个字已经图腾化,长安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高等级的城市名称,任何别的首都城市都呴不住。

我看到有的西安老乡的回答,觉得长安好,应该改。我是不认同的,这是从狭隘乡土角度出发,长安二字当然可以贵今日之西安,但这种改法难免贱了长安本身。

长安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长安,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不是首都,没有哪个城市配得上这两个字。


乱世英熊1


如果仅仅是为了好听而将西安改回长安,那真没有必要。且不说长安与西安哪个名字更好听这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就算认为长安更好听的西安人甚至是中国人占绝大多数,就有这个必要?我们为了一个名字的审美,值得付出多少钱?

当代不同于古代,一个城市——尤其是像西安这样的重要城市——的改名是足以引发多米诺效应。西安变成长安了,西安所有的机关单位、企业公司、交通路线的名字都要改,西安下辖的所有地区也都要改名。这是闹着玩的?现在可不是将城门上的西安改刻一下,更换一下通关文牒就可以了,除非改名有合理性、必要性与收益性,否则就不应当改。

另外,就算是长安比西安好听吧,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城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未必是坏事。解放初,很多城市的道路名都叫什么团结路、人民路、解放路、建设路,现在好多都改名字。回过头看看当时的名字,那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啊!长安属于汉唐,西安属于当下,一定要改过去吗?


隐语


重要的不是是否更名回长安,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能否留给人们古今结合的文化美。如果作为一座古城,却不懂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懂得人文关怀,那即使叫做“长安”也没有长安的意义。如果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除了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俗,还保留有十三朝古都的礼仪文明,那即使叫做西安也值得人们尊重和观赏。

小编本人身为一个在西安生活的人,并且也算去过国内几座古城的人,深有感触,这座千年古都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发展确实衍生出了很多一个十三朝古都不应出现的城市问题。客观来说,虽然西安最近蹭抖音热点蹭的很火,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这里的旅游景点大都是经过现代化手段进行了商业包装的,披着古建筑的外衣,其实并没有蕴含着多少古代文化的韵味;从人文方面来说,西安的本地人里,大多数并不像我们脑海里认为的那样有着古城人民的淳朴和热情,就连西安的本地人都自称西安人比较“然”或者“麻”,就是纠缠不清、不豁达、容易引发冲突事端的意思。另外,西安“全城打狗”的现象也为城市文化大大减分,如果你看过工作人员不分青红皂白,一棒一棒将摇尾示好的狗打死的情景就会不寒而栗。从风土人情和人文礼仪的传承上来说这方面确实给人感受不如洛阳、太原等文化古城好。

所以,如果西安没有文化发展和人文精神面貌表现上的根本变化,仅仅是更名回长安,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别。这样的城市容易变成一种对于“没来过的人心怀向往,来过之后不过如此”的地方。


兰阇读书


别整那没用的了!

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吸引力,不是靠改一个名字就能够改变的。

长安,的确如雷贯耳。作为中华民族最富有活力的上升阶段和繁荣的顶峰时期,汉唐时代都是定都于长安城。当然,汉唐长安的城址并非在一处,但是离得也并不远。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最荣耀的时期,都是定都于关中地区的。这当然是如今关中人民的骄傲。

而也正因为如此,长安,在那座恢弘的长安城已经被废弃之后,这个词仍然在文学、官方文书中正式、非正式地出现,以至于长安已经成了中国王朝首都的代名词——长安=首都,这样的对应关系一旦建立,当王朝的统治中心已经离开了关中之后,原来的那座城,已经不宜再叫这个名字了。

如今西安的城墙,虽然建在了唐长安城的废墟之上,但是比之唐长安城,实在已经缩水了太多。它已经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也早已经没有了盛唐气象。如今虽然做了很多的复原,但是也只是复原而已。还是叫西安更合适吧!

一个地名要更改,那可不是小事,意味着一切与它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都得跟着改,光行政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关键还是,这样的变动有没有必要?值不值?

西安的文化灿烂,在中国首屈一指,不需要靠一个“长安”的幽灵来背书;它已经不是首都,也不需要靠“长安”这样一个名称来充门面。如今的西安,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西安”也已经叫了几百年,文化积淀并不比“长安”差多少,有那么大的必要非要改吗?

其实,西安改不改名,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西安人。但是在全国范围内都能看到这种改名的风潮,无非都是希望靠改名,唤起公众对该地区的认同感,增强文化吸引力。但是改名只是一个方面,甚至并不见得是太重要的方面。如何让人对一个地方心向往之,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牵扯到经济、文化、旅游、环境等等一系列的方面,改一个名字在其中能占多少分量呢?

对我来说,无论那座城市叫西安还是长安,我都会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它。它曾经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核心区,现在虽然辉煌不再,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在持续地发展,并且仍然是我国西部的重镇和中心城市,拥有很大的潜力。它的过去留给我们巨大的宝藏,改个名字也许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它过去的认识,但是也只是表面的。一个城市真正的竞争力,还是要放眼未来。希望这座叫西安的城市越来越好!


轩辕十四Rex


今天丹水君给你讲讲西安改名字的事。

很多地方都想改名字:

临沂想改名叫琅琊,

枣庄想改名叫兰陵,

合肥想改名叫庐州,

黄山想改名叫徽州。

包头想改名叫九原。

类似的还有很多,但,丹水君告诉你——不可以!


理由有这些:

1,改名意味着割断历史。

每个地名的背后,都有的一个一个改名的悠久历史和有趣故事,如果直接改回多年前的名字,那后来的这些历史该如何看待?凭什么”常山赵子龙“就一定比“石家庄火车站”更有文化?

2,改名意味着各种成本上升。

如果西安改为长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涉及到西安的所有交通设施(铁路公路飞机场),科教文卫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等等)都需要改名字。不说别的,你算一算光换广告牌要花多少钱?

3,改名意味着复古思潮。

我们应该朝前看,而不是朝后走。西安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很有知名度,如果改为西安,可能第一次听到长安这个名字的老外根本不知道说的什么!

历史上最喜欢改名字的人有两种:

1,一种是王莽、武则天,想要通过改名获得神秘力量。最后证明是失败的。

2,另一种是避讳制度。比如唐德宗李适(kuò),让天下所有读音是kuo字形相似的地名全部改名,给百姓带来很多麻烦。

作为西安人,一定要有自信心,不改名也能复兴周秦汉唐的辉煌!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对自己没信心,不能悦纳自己,给自己改个名字,最后成功了吗?多半是失败吧?

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把名字改为“华夏”“炎黄”等名字?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丹水秋风!


历史知事


西安就不要再穷折睠了,近百年来的城市品牌巳经在全国全世界叫响,天下谁不知道中国大西北有个天下闻名的大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安,如果大家都意淫这座如雷贯耳的城市,把它变回几百年前的长安,为什么不变回丰稿,汉城,唐城,黄帝城呢,历史的脚步在往前走,势不可挡,任何倒退都会跌跟头,把国际品牌大城市西安变回长安,埋在临潼的秦始皇赢政大帝该不高兴了,为什么不变回金戈铁马的秦始皇城呢,还有茂陵汉武大帝刘彻,当年马踏匈奴统一六国何等威风,还有乾陵的武则天,哪个不想在现代人眼里顶起一座城市,长安,在他们眼里撑破天只能算一座小肆,不起眼的小作坊。




永远是学者


长安是西安的古名,更是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所在。我们打小读历史书,就一次次的听闻其名,可以这么说,取意长治久安的古长安城,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城。

长安最早的都城记忆,是在西周时代,那时此处称为“沣镐”。事实上是沣水两岸的两座城,西边的叫沣京,是周天子祭祀的所在;东边的则是镐京,周天子在此处理政事。

大秦国的都城咸阳,一般我们总以为就是今天的咸阳,实际上这城市很大,包揽了咸阳和西安两个区域。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汉朝的长安城,其实就是在咸阳的基础资商营造而成。

汉高祖刘邦,当年先是在渭河南岸、秦阿房宫北侧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两年之后再营建未央宫,长乐未央,这就是西汉宫廷的基础。而长安城,就在此营建。长安所在地区,从此便有“京兆”之名,意为“首都特别行政区”。

此后200多年,长安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更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很多来自西方的胡人都在此居住。公元2年之际,长安城中有24.6万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此后,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战乱,毁灭了长安城,以至于刘秀建立东汉之际,都城只能放在洛阳,直到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没奈何的汉献帝只能迁都回长安,当然也没住长久。

后来便是隋朝兴起之际,因为当时的汉长安城历经长期战乱,已然不堪使用,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这新城其实叫做“大兴”,在汉代长安的东南方。随后的唐朝,便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面积约87平方公里,是后来西安城墙内面积的约10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鼎盛时期常住人口185万,流动人口51万。是当时世界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更是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代长安街景)

唐长安城的形制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譬如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高度效仿长安城建造而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意迁都长安。他曾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察关中地形,但世事蹉跎,朱标的早逝,令朱元璋备受打击,最终放弃了迁都事宜。他有一篇文章表达了此事:“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慈禧曾西狩长安,而实际上此前,光绪帝也曾有过迁都长安、重新开始的意图。

而新中国建立之际,究竟是西安还是北京,领导人也曾犹豫不决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因为北京东接东北(工业基地)、北靠苏联(提供援助),加上经历元明清三代,保留了大量行政机构,各方面都有优势,综合几方面因素,都胜过了西安。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西安便只能作为西部地区的行政中心而非中国的首都存在,即便是恢复长安的旧名,也很难恢复昔日的荣光。当下,中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政治与文化中心则在北京,西安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确实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