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抑鬱症為什麼總讓人“意外”

抑鬱症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無論是在聚光燈下的公眾人物,還是平凡的你我身邊,都有人曾經或者正在經受抑鬱症的折磨。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有近80萬人因自殺死亡。


正確認識抑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從事精神科診療工作已近30年。他在人民好醫生App上通過科普直播告訴我們,抑鬱症患者不是軟弱,更不是小心眼。抑鬱症是一種包含情緒、軀體和認知症狀的多維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

楊甫德說,不同於正常的情緒波動(例如:心情不好),抑鬱症患者常常有 “三低六無”的表現。其中,“三低”指的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精力下降的症狀;“六無”指的是無趣、無望、無助、無能、無力、無用的感受。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姜濤也強調,很多人都會有抑鬱情緒,但是一般持續時間很短,而且程度也很輕,可通過自動緩解或者自動調整完全康復,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只有抑鬱症的核心症狀“三低”持續兩週以上,達到一定的程度和頻度才能夠被診斷為抑鬱症。

有相當一部分抑鬱症患者不僅有情緒的問題,還有認知的損害。包括集中注意力困難、學習困難、記憶力差等,還有工作記憶、背誦能力、短時間內觀察事物和記住事物等認知能力都會明顯下降。

警惕隱匿性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也不都是愁眉苦臉的,有些人表面看起來笑盈盈的,甚至給人以開朗、熱情的假象。“微笑型抑鬱症比普通的抑鬱症危害更大。”楊甫德說,很多時候,他們的笑不是發自內心深處,而是出於為了工作、面子、禮節,甚至是尊嚴和責任的需要,不斷積壓負面情緒,內心深處常感壓抑與憂愁。當承受的壓力大到再也無法承受時,他們的反應也是巨大的。

除了微笑型抑鬱症外,隱匿性抑鬱症還包括嗜睡型抑鬱、激越型抑鬱、疑病型抑鬱。嗜睡型抑鬱表現為嗜睡,開始時睡兩三天症狀消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越來越明顯,睡眠時間越來越長。疑病型抑鬱患者常常出現肌肉痛、頭痛、背痛、胃痛、心慌、神經衰弱、小便頻密和睡不好等症狀,但經過各種檢查卻沒有大的器質性病變。

根據症狀的數量和嚴重程度,抑鬱發作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抑鬱患者還有一定的活動能力,但繼續從事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有難度。重度抑鬱發作時,患者就很難再進行上述活動了,甚至連家務活都幹不了。最嚴重時,抑鬱症可引致自殺。

如此龐大的抑鬱症群體,治療卻是個“老大難”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療,而在許多國家中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治療。影響有效治療的因素包括:缺乏資源,不能確診,以及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等。

楊甫德在人民好醫生App直播時的一句話,言猶在耳。他說:“希望大家都能記住:抑鬱症可以治療!對抑鬱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與信賴的人交談是走出抑鬱症的第一步。”

多數患者在與關心他們的人交談後都會感覺好一些,而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抑鬱症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療法和抗抑鬱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人際心理療法等,能幫助患者恢復功能,迴歸社會。

不少患者還心存“僥倖”,認為心情低落,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對此,姜濤表示,如果一個人真得了抑鬱症是不會自愈的,必須要接受治療才可能恢復健康。抑鬱症是一種疾病,絕對不可能通過看笑話、旅遊等方式治癒,必須經過系統治療。

首次發作抑鬱症還有一個自愈傾向的特點,即使患者不去治療,在自然病程的第六至第九個月期間症狀也會自動緩解,但這只是病情發展的自然狀態,並不意味自愈。相反,如果不及時治療,殘留的很多症狀,為下一次復發埋下很多隱患,稍有誘因,抑鬱症就會死灰復燃。每發作一次,病情也會加重一些。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

對於患者本身,兩位專家都建議:患者要多從事喜歡的活動;常與家人、朋友聯繫;多運動,哪怕只是短距離散步;堅持規律的飲食和睡眠習慣;接受“自己是病人”的事實並調整期望,不強求自己完成與往常一樣多的事情;避免或限制酒精攝入和濫用安眠藥等藥物。

如果身邊有人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和快感缺失等表現,持續兩週以上,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通過調節心情、改變生活方式不能擺脫,就說明對方可能患了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大家這樣做:

首先,鼓勵患者尋求專業人員幫助,主動陪他們就診。

第二,瞭解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不是一種性格弱點。如果對方表現脆弱,不要責怪他“不要這麼沒出息”或勸她“想開一點”,而要說“把你內心的感受告訴我”。

第三,給予患者支持,親朋好友的支持有利於患者的恢復。向患者清楚表明你想幫助他,主動提供支持。可以說“跟我說說你的情況”,不要說“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第四,幫助患者做好日常生活,採取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模式。鼓勵患者經常運動和社交。

第五,幫助患者緩解壓力,因為壓力可能使抑鬱症惡化。鼓勵患者關注積極面,如果對方有消極言行,不要質問“你為什麼這麼脆弱”,而是告訴對方“跟我說說你的經歷和苦衷”。如果患者有自殘念頭或行為,不要將他們單獨留下,及時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同時拿走藥物、尖銳器具等。

五穀小鋪提醒您,重視健康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