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曹炎刚:“榆社”的来历

早在100万年前,在我们榆社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在活动。商代,古榆社为箕子采邑。自战国始先后属涅,涅氏县,涅县统辖。西晋时期称武乡县。后赵(石勒时期)称武乡郡,武乡县。北魏改为乡郡,置乡县。隋开皇16年(596),开始置榆社县。五代十国时期至今基本承袭前制置榆社县。

“榆社”这一名称的来历,与炎帝第八代孙榆罔有密切关联。榆社置县是在隋朝(公元596年),但榆社这个地名的出现,要比“县”制的来历要早得多。从《竹书纪年》考证记载:“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榆罔帝所统制的榆州地方,其中心是榆社。榆罔到达太行山上的榆林时,为纪念与祭祀先祖炎帝,便在榆社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一个

榆社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炎帝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文化的创造,包含了每一代炎帝及其子民们辛勤的劳动、勇敢的斗争、智慧的创作。有关历史资料证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主分子,而地处山西太行山上的榆社,又是上古帝王榆罔、商代仁臣箕子、后赵皇帝石勒三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故里,所以榆社便是这个华夏文明和文化起源的一分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子,我们作为炎帝的子孙后代,每朝每代,都继承了先帝的文明与文化。榆社人的文明与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商代仁臣箕子与榆社的文化

箕子,名叫胥余,是商代的一名太师,“子”是他的爵位,“箕”是他的采邑,也称采地、封地、食邑,是当时君王赏赐给亲信、贵族、大臣的土地,其中包括土地上的子民。并负责为国君进贡,征兵,享受租税。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所以后人称胥余为箕子。

箕子是榆社继古帝王榆罔之后有历史记载考证的,与榆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又一个榆社籍历史人物。他是商朝时代的伟大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创造与传袭榆社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名人。

箕子文化,在世界影响是比较广的,他的许多思想和处世哲学一直传承至今。在现代学朮界,对箕子确定为:殷商文化的代表、儒学的先驱,并冠之以“中华第一哲人”和“中国文化第一子”的称誉。

榆社是箕子的采邑。榆社的许多地名,都与箕子有关。比如河峪乡的“寄子村”,相传箕子带着儿子出游到沟河峪此地,由于天下大雨,箕子怕他儿子受到雨淋,暂时将自已的儿子寄放于此而得名为“寄子”村。又如榆社县城东的“下车村”,讲堂乡的“上咱则”村与兰峪乡的“下咱则”村,都与箕子在榆社活动有关联。箕子文化己溶于榆社的每一个地方,影响着榆社的世代子孙,榆社人民继承和承袭了箕子文化和文明。今天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都离不开箕子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