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流量,流量,流量!瑞幸就靠这份绝招叫板星巴克

2015年起,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在巨头垄断流量源、技术与营销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该如何寻求增长突破?

文丨杨飞,神州优车集团CMO、瑞幸咖啡CMO

商业风口总是层出不穷。共享经济声势减弱、区块链热度未消之际,2018年上半年又兴起了互联网外卖咖啡的热潮。

在咖啡连锁的千亿元级市场中,无论是太平洋咖啡,还是ZOO咖啡、漫咖啡、咖啡陪你等传统门店咖啡,都无法打击星巴克在中国的地位。咖啡外卖、咖啡红包、社交工具引流……在众多新玩法的助推下,互联网咖啡发起对星巴克的冲击。

以瑞幸咖啡为例,今年1月到5月,瑞幸完成门店布局525家,5月8日宣布正式营业时,试营业期间已累计完成订单约300万单,销售咖啡约500万杯,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

品质好、价格低、推广快,瑞幸凭借着CMO杨飞自创的流量池思维,开启了自身的飞速发展。究竟何为流量池思维?

流量困境

2016年开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为流量红利的消失感到焦虑不安。

在资本寒冬的冲击下,传统行业最先受到重创,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随后,流量匮乏的危机蔓延至互联网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汽车、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上千家互联网企业在2017年宣布倒闭。

流量即市场。面对流量,互联网企业普遍面临三个问题:流量少、流量贵、流量陷阱。

在线上流量困境中挣扎无果后,线下成为新的流量出路,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突围—流量下乡。以小米为代表,以往标榜只在互联网上售卖的小米也开启了线下门店的铺设。截至2017年8月,小米已经开了156家“小米之家”,计划用3年时间开到1 000家。在投身线下后,小米重回全球手机企业队列前五。

分散的线下流量让中小玩家看到了机会,从楼宇电梯到社区商超,从共享单车到无人便利店,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被开发和挖掘。因此,线上线下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打通是必然趋势。而随着巨头的逐渐入局,传统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流量之困。

如何破解流量困境,在营销上必须要追求“品效合一”。相对于传统营销思路,我会更强调效果的转化,用流量池思维实现“急功”和“近利”。

流量思维指获取流量,实现流量变现;流量池思维是要获取流量,通过流量的续存运营,再获得更多流量。二者区别核心在于流量获取之后的后续行为,后者更强调如何用一批用户找到更多新的用户。

在这一前提下,裂变营销成为突破流量困境、体现流量池思维的重要方式。

瞄准社交流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贵的是用户关系和关系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低成本社交流量的获取关键在于社交关系链的打通。企业要想办法持续输出内容来刺激用户,使其从用户转为“粉丝”,再使其主动将企业的品牌或产品信息传播出去,成为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状用户结构中的重要连接点。

与传统营销相比,裂变营销的不同之处有两点:

第一,强调分享。即必须通过老用户的分享行为带来新用户,福利设计和裂变创意是解决用户分享的主要手段。

第二,后付奖励。将原来事前拉新获客的广告费用,分解成老用户推荐的奖励费用与新用户注册的奖励费用。即“广告成本=老用户拉新奖励+新用户注册奖励”。

根据以上两点,增长黑客的主要任务是以数据驱动营销决策,在维持原有用户习惯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反复测试以提高分享率,不断对新生用户产生刺激,将广告费用奖励给用户,贯彻增长目标。总之,以技术实现的裂变增长,对于高频低客单价的行业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拉新推广手段。在这一思路下,裂变营销有3大技巧。

裂变技巧一:App裂变

App裂变的玩法主要有拉新奖励、裂变红包、IP裂变、储值裂变、个体福利裂变、团购裂变6种形式。

以连咖啡所使用的裂变红包来说,裂变红包属于群体性裂变形式,很常见,操作也很简单。用户在结束一次消费行为后,收到的红包可以分享给好友。这个红包可以被多次分享,也可以自己领取。

裂变红包的裂变规则是其关键。要根据用户兴趣、习惯、以及企业投入产出比测算来制定出最合理的规则,才能将裂变玩出彩。其主要的玩法包括:分享可得、二级复利、集卡可得(如支付宝春节五福),以及注册、下载、购买可得福袋规则玩法等。

基于微信的裂变是营销的重头戏。企业可以利用对微信图文的技术福利改造、对H5的技术福利改造,让用户每次分享微信图文或者H5时都会获得一定的福利刺激。同时福利规则也可设计成复利模式,即用户将图文或H5分享好友后,好友再分享给他的好友(二次分享),你还会获得额外的二级福利。(需要注意分销层级,超过二级以上会被定义为传销,同时被微信平台封杀)。

裂变技巧三:线下裂变

裂变主要是在线上发生,虽然线上拥有庞大的社交关系链,以及便捷的分享方式,但这并不代表线下产品无法完成裂变。比如,小浣熊干脆面的集卡、饮料瓶盖上的“再来一瓶”……这些都是传统产品用来获客拉新的手段。只要营销手段使用得当、有趣、自带话题性、可分享、能获利的产品完全可以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化。以线下为主的营销行为,如果不能通过O2O把流量导到线上,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那么不能称为线下裂变。

利益、趣味、价值,永远是营销裂变的核心驱动力。只有让用户获利,才能让产品自带广告效果,才有可能实现增值。

传统产品的线下裂变有以下三种方法:包装裂变、O2O积分或现金红包、以及产品设计的社交化。

裂变成功的三大重点

近年来,裂变营销方兴未艾。不仅是出行(滴滴、神州)、外卖(美团、饿了么)、电商(每日优鲜、拼多多)App在大量裂变,连微商、游戏还有传统行业也纷纷加入。但需注意的是,在裂变的营销逻辑中,有3个起始性关键因素需要重视:种子用户、裂变诱饵和分享趣味。掌握这三个因素,裂变效果才会有保证。

种子用户的选择

裂变选择的种子用户不等同于产品的初始用户。

裂变的目的是通过分享的方式获得新增用户,所以必须选择影响力高、活跃度高的产品忠实用户作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的选择要尽量和产品调性相吻合,少而精不是坏事,质量绝对比数量更重要。

适用于裂变营销选择的种子用户必须具备三大特征:第一,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产品用户;第二,种子用户质量的重要性高于数量;第三,种子用户需要反馈产品建议。

裂变诱饵的投放

关于裂变诱饵,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福利补贴”,但并不完全。有时好的创意内容、创新情景交互、有趣的玩法都可能成为裂变诱饵。

如果企业愿意把投放广告的费用分批次回馈用户,让用户养成领取福利的习惯,会让裂变起到强大的流量转化作用。

例如,神州专车经常使用的裂变型H5。神州专车“和吴秀波对视10秒钟”的H5,首先是一段和吴秀波对视的视频,之后吴秀波送出神州专车的专车券,用户输入手机号就能领走吴秀波送出的150元神州专车券。

从创意的角度上来说,这个H5并不复杂,却带来了50多万的新增用户和超过4万次的微信转发,也由此入选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对外经典案例。

分享趣味的满足

除了利益刺激,裂变本身的趣味性是决定其发酵程度的重要一环。

而趣味性的来源必须要基于两点:第一,提供互动谈资。社交的目的是沟通,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如果能为用户及其朋友提供共同的谈资,会增加用户分享的主动性;第二,塑造个人形象。社交媒体另一大作用是,能为普通个体提供展示形象的平台。因此能满足用户成长、展示、炫示等心理需求的趣味内容,早期产品设计就预设好的各类分享按钮,这两点非常重要。

裂变的核心要义,在于“存量找增量、高频带高频”。

存量找增量。首先,需要发展第一批老用户,这个不可能靠裂变,主要依赖广告投放、产品试用等推广方式。其次,存量用户基础是裂变成功的关键。

高频带高频。如果产品属于高频使用产品,企业只需给一些比较小的福利(如发电子券、免费试听等)。如果产品属于低频、非互联网产品,比如房地产,可以以转介绍费(房价几个点的提成)的方式吸引现有用户推荐,这是强福利刺激。但更好的做法是通过类似物业管理App,让用户中高频地使用,从而加大多次裂变分享的可能。

总之,没有绝对低频的产品,没有不可裂变的营销,关键是我们需要开阔思路,转化福利频次,用好存量用户。一旦找到合适的玩法,裂变营销就会成为你最低成本的获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