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少卿之见


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对不同阶层的人去世,一般都用不同的形容。
在中国只有庶人死亡才用“死”,也就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而在各种影视剧中,也能够看到,每当皇帝死了以后,都称为“驾崩”,按照一般的规定:天子死了称崩、诸侯死了称薨,大夫死了称卒,士大夫称为不禄。
这样的规矩是万万不能错的,尤其是一些世家之中,彼此之间拜会的时候,一定要弄懂对方的身份,不然是一件有失礼节的事情。
那么在此回答问题,在史书上记录霍去病死了称卒、霍光死的时候用的是薨。
对,你没有看错,霍光用的居然是只有天子才用的字眼。而相比之下霍去病的名声即便是到了2000年以后仍然光照千古,但在史书上也只是简简单单的用了一个“卒”来形容。
按照正确的对应关系来看,霍光去世以后,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一个“薨”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去世以后,汉宣帝刘洵特别的拔高了霍光的身份地位。
霍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权臣,由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使得太子受到了牵连,汉宣帝刘洵也因此被关入监狱,当时他尚在襁褓中,后来汉武帝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因此将这位曾孙又从牢中放出来,并且重新录入宗室籍贯。
汉武帝立钩弋夫人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史称汉昭帝,由于年幼汉武帝特别指派了几位辅政大臣,其中包括霍光在内的几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本该是分配管理军事方面的霍光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而其他几位辅政大臣,要么病逝,要么被霍光斗倒,只剩下了霍光一家独大,但汉昭帝也很命苦,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霍光于是重新扶持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但是仅仅几个月就废掉了,而流落民间的皇曾孙刘洵就被霍光重新立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汉宣帝继位之处对霍光十分忌惮,因此无论有何要求,都尽力满足,霍光生前几乎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汉宣帝用他的毅力和耐心,硬生生撑到了霍光去世以后两年,才反攻倒算将霍光在朝廷的势力连根拔起。
但在选择麒麟阁功臣的时候,霍光仍然被汉宣帝列为第一,并肯定了他的功绩,其实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对霍光下葬的规格全部都是采用天子的规格,比如黄肠题凑等等,可以说对霍光极尽尊荣,安葬在了茂陵,也因此在汉书中对霍光使用了“薨”这样的字眼。
算起来司马迁在记录史书的时候,采取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字眼上的使用更是达到了极致,让人跳不出毛病,因此在史记中,记录霍去病用的是“卒”,因为汉武帝对霍去病下葬是用的诸侯的规则,相比之下汉书在描述上对于一些有着特别贡献的人,也一律都是按照拔高一个层次来描述,出现霍光这种情况,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漫步史书


霍去病,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本是平阳县小吏与公主府女奴的私生子,却凭借军事才能和战功被提拔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相比起来,他的异母兄霍光则没有那么出名,他是汉武帝托孤的辅政大臣,为汉朝中兴立下功劳,最终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按理说这两人都是位高权重,功勋卓著,可为什么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呢?

在古代,阶级差异非常严重,以至于人死都要按照地位采用不同的说法。按照《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以这个标准,在史书中,霍去病是被当作“大夫”,霍光则被当作“诸侯”。

霍去病和霍光在地位上似乎并没有差距大到诸侯与士大夫的差别。那么,是什么造成史书的记述差异呢?其实,原因在于,记载霍去病去世用“卒”的史书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霍光去世用“薨”的则是班固所著的《汉书》。关于霍去病去世,《汉书》这样记载:“去病自四年年后三岁,元狩六年薨。”

在《汉书》中,霍去病和霍光的死,都用了本应该在诸侯去世时用的“薨”,说明在作者班固的心目中,此二人身份地位之显赫,与诸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而《史记》只记到了汉武帝时期,自然无法描述霍光的去世。所以,与其说是史书上关于霍氏兄弟去世说法的不同,不如说是《史记》与《汉书》关于位高权重者死亡说法的不同。

在司马迁笔下,霍去病去世用“卒”,说明了在他的观念里,就算霍去病官职再大,也只是“大夫”而无法达到“诸侯”的标准。汉朝初年,高祖刘邦在白马之盟曾立下祖制:“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诸侯王只能是刘氏子弟。那么,按理说作为外姓的霍去病、霍光确实是不应该使用“薨”,司马迁在《史记》中十分严格的遵守了这一点。

而到了班固编纂《汉书》的时期,距离霍氏兄弟的去世已经快两百年,随着中央对地方藩王的打压,“诸侯”的权势和地位早已不如朝廷中掌权的大人物。再加上霍氏兄弟的个人事迹实在过于卓越,班固在修史时考虑这些因素,使用“薨”字也无可厚非。

其实不只是史官,就是当朝的皇帝都已经把他们二人以诸侯之礼相待。这一结论的证据就在史书里。霍去病逝世,汉武帝悲痛万分,“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他调派甲士,从长安排到自己的陵墓茂陵,这样的阵势,试问有哪位诸侯王能享受到?

霍光则更加夸张,他作为辅政大臣,掌管汉朝最高权力多年,期间甚至还有一次废帝另立。掌权期间,他缓和社会矛盾,辅佐幼主实现中兴,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汉书》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

如此长的送葬之礼,其中很多甚至是天子之礼。这种情况下,还说霍光去世是“卒”,那可就是欲盖弥彰了。这样看来,史书上关于某人物的记述,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所以,某人在这本书上是“卒”,在另一位史官眼中是“薨”,这样或类似的情况常常发生。其实,不管是“薨”还是“卒”,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都是无法抹杀的。


邓海春


霍光生前封侯,霍去病死后追谥为侯。


崩、薨、卒、死、殁、没,都有死之意,各有不同:

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极严,连死也分等级。

《礼记·曲礼》上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左传》对诸侯的死有时也称“卒”。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晋骰之战》:“冬,晋文公卒。”

到了唐代,“卒”字的用法更不严格。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咷táo,幼子饥已卒。”这“卒”,已是泛指死。

“殁”等于说“去世”,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写作“没”。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

贾谊《过秦论》:“孝公既没”。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后来在“去世”、“死亡”的意义上,一般写作“殁”,而不再写作“没”。



汉字谷主


在《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霍去病从军数年,战功赫赫,生前官拜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敕封冠军侯,按照古代的礼法,他是有资格使用“薨”字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出任辅政达成,在史书上喻为周朝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同样可以使用“薨”字。

那么,史书具体是如何记载的呢?

在《史记》中,司马迁老先生如此记述: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司马迁去世之时,霍光还没有去世,因此,在《史记》中并无霍光去世的描述。

在《汉书》中,班固老先生无论是描述霍去病还是霍光,使用的都是“薨”字。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我们知道,司马迁老先生编写的《史记》,号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他本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像对项羽,司马迁就推崇之至,不吝赞美之词。对于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凭借外戚上位的,即便立下大功,司马迁也很鄙视。

正因如此,司马迁在描述霍去病之死时,用了“卒”字,而不是“薨”字。在描述卫青去世时,也一样!

班固老先生撰写的《汉书》,其立场相对客观,当然,为尊者讳的现象比比皆是。既然霍去病、霍光都是诸侯身份,描述去世就都用了“薨”字。

在古代很长时期,《汉书》都被奉为史学正统,而《史记》则被封禁,列为“谤书”。


叶之秋


本质上来说霍去病的死用卒是恰当的,霍光死用薨有点僭越,不过是汉宣帝钦点再结合霍光生前的贡献,用薨也说得过去。为什么霍光可以僭越用薨而霍去病只能用卒呢?

原因在于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固有存在,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根据《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汉朝立国后,刘邦为了防止异性王造反,在将异性王除去之后带领群臣共立白马之盟,其中有一条: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除了刘氏皇族外,其他的人不能被封为王,不然天下共讨伐。

王等同于诸侯,异性大臣不能封王意味着诸侯的待遇大臣一般是享受不到了,自然薨与他们无缘。比如汉初唯一善终的异性王长沙王吴芮关于他的死,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汉·班固《汉书》:一年薨,谥曰文王。


薨的下一等级卒,霍去病等人并未封王,他的最高头衔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因此司马迁按照制度称霍去病去世为卒符合法理(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再举个例子萧何被称汉初三杰之一,位列丞相之位,他去世史书怎么记载的呢?《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惠帝二年,萧何卒。

按说霍光生前死后也未封王,按照法理霍光去世用卒再恰当不过了,不过汉宣帝却并未按照法理而是特赐霍光可以用薨,除此之外他还与上官太后一起亲临霍光的葬礼,并赐霍光可用黄肠题凑史书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这样不合常理的恩赐除霍光外其他大臣再未享有,为何汉宣帝会如此高规格为霍光治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登基为帝全靠霍光的帮扶。再加之霍光为汉朝的延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等因素,霍光值得高规格对待。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卒在古汉语的意思是大夫死亡,薨则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霍光虽然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两人的身份地位不尽相同。

霍去病身为武将,曾带兵大破匈奴,被封冠军侯,官职做到了大司马,但无奈英年早逝,根据他生前的名望地位,去世时应称“薨”,称“卒”不太合适。

霍光受霍去病帮助,在朝廷中做官。霍去病早逝后,霍光担任汉武帝近侍,做事小心谨慎,深受武帝信任。武帝临终任命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实际是首席辅政大臣。到了后期,霍光权倾朝野,甚至能左右皇位继承的人选。

霍光使霍家登上权力与荣耀的巅峰,且他历经三朝,劳古功高,受封博陆候,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去世事称“薨”是没有问题的!


1988很长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根据《礼记》的这个理论,霍去病为冠军侯、霍光为博陆侯,他们死的时候都应该用

“薨”,但是我们读《史记》的时候却发现霍去病死的时候用的是“卒”,而在《汉书》之中,霍光的死又变回了“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的原罪?

相信很多人本能的反应就是,《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因为跟李陵关系好,所以在这些小字眼上也要对射杀李陵三叔李敢的霍去病进行一下处理,写成“元狩六年而卒”。再深入查阅发现,原来卫青用的也是一样的“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因为卫青间接害死了李广,所以一定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偷偷地夹杂了私心,才有这样的结果。

可是,问题是,对《史记》再细加查阅之下,我们发现,原来关于汉初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平阳侯曹参曹相国用的竟然也都是卒,如关于张良用的是“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关于曹参则是“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就算是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死,司马迁用的也是“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是不是很奇怪?难道司马对他们也都不大看得上么?

很显然并不是。因为在《史记》当中,无论是大小诸侯,刘姓诸侯王也罢,张良、曹参这样的名臣也罢,甚至于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常死亡也都采用的卒。

班固的《汉书》怎么写的?

在班固的《汉书》里,霍光的死确实用的是“薨”,“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霍去病是“无狩六年薨”,卫青是“元封五年,青薨”,其他也都是一样,可以说在《汉书》中,诸侯的死确实如《礼记》中一样,都改用“薨”字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

虽然太史公经常被人说“夹带私心”,但是拿“卒”和“薨”来黑太史公就有些过了,他还不至于低级到玩这种级别的文字游戏。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时代的原因。

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期虽然开始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是司马迁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家恩想者,而儒家的礼制也没有被严格的执行,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对“卒”和“薨”的使用就没有那么绝对。比如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死的时候,司马迁用的是“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但是后面又出现了“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的字样。当然,这不排除后人补记所致,但是至少说明司马迁并未严格按照《礼记》这本儒家经典的要求来做。

而到了班固时期,儒家思想早已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在用词的时候也会更加注重细节一些,要求自然也严格一些。


水一白聊历史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并不像我们今天是人人平等,从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每个阶级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阶级制度,而不同阶级能够享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完全不同的。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礼制的使用时非常严格的

中国古代的爵位,分为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周朝公爵的封地方圆五百里,之后每级递降一百里,到了男爵就只能得到方圆百里的一块封地。如果祭祀,大兴土木等活动,不按照礼制来,甚至可能会引起战争,所以后世的史官记载一些重要的事件时,通常都会严格的按照一些规定来。

在《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霍去病是西汉名将,他的官职最高的时候到了大司马一职,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西汉权臣,他权势最为鼎盛的时候,甚至可以废立君王,霍光死后汉宣帝是以皇帝的级别将其安葬。

所以按照《礼记》中的说法来看,霍去病是被当做大夫这个级别来看待的,而霍光则是被当做诸侯来看待,从两人的生平经历来看,这种记载是比较合理的。另外秦始皇称帝之后,后世皇帝死了被称为驾崩,王爵死了称为薨,而高级官员类似于古代的大夫阶级,他们死了称为卒也是合理的。

秦始皇画像

为何霍光死后记载用“薨”,霍去病死后记载用“卒”?

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按照汉武帝的遗诏,霍光被封为了侯爵,在汉宣帝继位后,汉宣帝因为权力不稳,所以霍光独揽大权,一切政务大臣们都是先报霍光,再去禀报汉宣帝,霍光还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了霍光,霍光功高震主让汉宣帝十分的忌惮,汉宣帝没有能力扳倒霍光,只能暗中培植自己的心腹。

另外一方面汉宣帝也还是很感念霍光的功劳,将其列为了11位功臣之首,即便之后霍氏谋反,霍光也没有遭到牵连,反而在汉宣帝之后的历代汉朝皇帝,都有祭祀霍光,并且还派有专人为霍光守墓,所以霍光的地位和王爵相似,并且是在活着时就被封为侯爵,他死了在史书中记载用“薨”是比较合适的。

霍光画像

而霍去病他是个私生子,出身非常的卑微,而在军事才能上,霍去病绝对是天才,他和卫青率军深入漠北,追击匈奴两千多里,一直杀到了狼居胥山,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有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不久之后,卫青,霍去病均被加封为大司马,开始参与管理军政。

虽然霍去病很受汉武帝器重,他的官职显赫,但是他大多数时间几乎都在四处征战,朝中主要依靠汉武帝的依重和卫氏外戚的权势,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了,年仅24岁被谥封为景桓侯,虽然他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和出身较好的霍光相比,在地位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史书中记载霍去病死亡用“卒”也是符合霍去病地位的。

霍去病西征雕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霍去病作为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在大汉击败北方匈奴的过程中大放异彩,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其英年早逝,让古今英雄皆叹息,而霍光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入宫的时候是由霍去病举荐给汉武帝的,当时才十多岁,霍光精心侍立汉武帝左右二十年,办事周全,从未出过一件差错,因而深的汉武帝信任,霍光是汉武帝托孤重臣之一,也是麒麟阁十一臣之首,在其摄政期间,变发改革,引领了西汉中兴,是一代名臣。



史书记载霍去病兄弟的死亡。

《史记·霍去病列传》 :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汉书·传·霍光金日磾传》:

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及赏嗣侯,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邪?”霍光对曰:“赏自嗣父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宣帝即位,赏为太仆,霍氏有事萌牙,上书去妻。上亦自哀之,独得不坐。元帝时为光禄勋,薨,亡子,国除。元始中继绝世,封建孙当为秺侯,奉日磾后。

在这两部正史中,司马迁所著《史记》对霍去病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和描述,而引发后世争论的“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句话,正是出自史记,班固所著《汉书》中,霍去病篇幅比较少,而霍光的篇幅则非常多,非常细致。

那么,《史记》中,霍去病的去世作者用了“卒”,《汉书》中,霍光的去世作者用了“薨”(hong),但是霍去病和霍光都是当朝大员,而司马迁和班固又都是公认的治学严谨的大儒,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

小哥详细分析。


我国的殡葬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总是特别避讳,人去世以后不能非常直白说“死”字,因之而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死”字的代名词,据考证,足足有两百个说法之多,而根据死亡年龄和逝者地位的不同,又有很多详细的分类。

天子死亡,称之为“驾崩”或“山陵崩”。

诸侯和后妃死亡,称之为薨(薨亡,薨逝。)

大夫死:卒;

士死:不禄;

庶人之死才称死。

《礼记·曲礼》: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著凉、一命呜呼。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盘、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



古代殡葬等级划分。

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不禄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殇 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 古代泛指死亡.

缢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 古代称被射死.

殂 古代泛指死亡.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霍去病去世的时候,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追谥景桓侯。拜相封侯是古代文臣武将的终极理想,霍去病最终被封候,而在西汉的阶级等级中,天子第一,刘姓诸王第二,其他诸侯排第三。

可见司马迁用“卒”形容景桓侯霍去病的去世,是非常合适的。

霍去病之葬礼。

霍光死后,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葬仪葬于茂陵。其葬礼上,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具,以缊辌车,黄屋送葬。霍光遗孀显犹嫌不够气派,将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坟墓规格扩大。


后来,匈奴投降,汉宣帝感念以前老臣的功劳,特细选十一人,为其画像,置于麒麟阁,而这其中又以霍光为首,汉宣帝为了表示尊重,在这十一人中,唯独没有写霍光的名字,而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表示尊敬。

所以,班固用“薨”来描述霍光的去世,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点评。

霍去病和霍光两兄弟为汉室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霍光由于其妻子跋扈而在死后全族惨遭灭门,但是汉宣帝对于霍光的感情,是以愧疚和尊敬为主,古往今来,能达到霍光这个程度的,可谓是少之又少,而霍光在其权利巅峰依然能保持清醒,赤胆忠心,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少之又少的。


古梁镛


少卿观史,简答。

天子、皇帝死,曰崩;诸侯王(公)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

周初,天子封前朝四国为公爵,虽为君臣关系,见面只行宾礼,等同于诸侯王。

秦时,二十等军功爵,最高为彻候,无王、公爵。

汉初,刘邦除给宗室封王外,亦封多名异姓王,均有封地,有国号,为诸侯王。

铲除多名异姓王后,与英布作战,中流矢,久而不愈,召群臣,杀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

铲除异姓王前,长沙王吴苪将军权全权交于刘邦,保住了性命和封国,世代世袭,其死后司马迁记载曰“薨”。

汉继秦之军功爵制,外加白马之盟,外姓最高爵位只能被封为彻候,有封地,无国号,与诸侯王相差甚远。

因此,司马迁在记载霍去病死亡时,使用“卒”字,很恰当。

霍去病弟弟霍光,为人谨慎,擅权谋,给汉武帝当秘书,受命辅佐年幼的汉昭帝,立废汉废帝刘贺,拥立汉宣帝刘病已,大功于社稷、百姓。其死后,汉宣帝赐天子葬礼所需物品,并带领后宫上至太后、下至嫔妃及文武百官前往吊唁,国葬。司马迁死后150年,东汉班固修史时,对霍光、霍去病、卫青等侯爵的死亡,均以“薨”记载。

综合看来,司马迁以“卒”记载霍去病之死,不但符合礼制,也符合西汉时的政治要求;班固以“薨”记载霍光、霍去病、卫青等彻候之死,不符合古之礼制,但符合汉光武帝刘秀以汉高祖血脉,继承西汉社稷,而歌功颂德其祖宗光辉伟业的政治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