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是辅政大臣,为什么霍光没有篡位,而司马家能够篡位?

命途life


霍光和司马懿基本是一类,都是权利欲望极强的人,也都是能力极强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专权方面得到佐证。

霍光是汉昭帝刘弗陵的辅政大臣,他和刘弗陵合伙把桑弘羊和上官桀干掉,自己一人掌握了大权。刘弗陵死后无子嗣,霍光找来昌邑王刘贺做接班人,发现刘贺不好管理就又把他废掉,再找来刘病已继位。刘病已是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巫蛊事件刘据全家被杀,因此政治根基浅。让他当皇帝,霍光好把持朝政。司马懿是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大臣,同时辅政的还有曹爽,他是发动政变,干掉曹爽,从而把持朝政的。



总而言之,两个人都想专权,而且两个人能力都很强,都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霍光和司马懿有没有篡位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但是大臣,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皇权的扭曲。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皇权回归,另一个是改朝换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力量的较量,皇权强就回归,皇权弱就改朝换代。

汉宣帝刘病已是一个能力很强的皇帝,霍光死后,他用了三年时间就把霍氏家族连根拔起。霍光当政时,把他的儿子女婿全都安排在重要的岗位。军权几乎都被霍家控制,但是霍光的儿子霍禹造反仍然没有成功。



而司马家不同,司马懿可以控制曹芳,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仍然可以控制曹芳,而且还可以把不听话的曹芳换掉,再立一个曹髦。司马师死了,他弟弟司马昭仍然可以控制曹髦。曹髦想反抗,于是被司马昭杀掉。到这时,曹家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皇帝一个比一个弱,权臣一个个都很强。司马炎让曹奂禅让,自己当皇帝也就水到渠成了。

假如汉宣帝是一个无能之辈,无力翻盘,那汉朝从此也就改朝换代姓霍了。假如司马懿没有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能干的儿子,司马家篡位也没有可能。目标确定以后,人才是决定因素。

家天下是权臣篡位的根本原因所在,家天下存在,条件成熟,权臣必然篡位。霍家不是不篡位,只是篡位不成功而已。


有得观史


霍光没有篡位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一是霍光辅政时间太短,从昭帝到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短暂的27天,再到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前后仅二十多年,并未收服人心。不仅是辅政权受到质疑,比如假遗诏事件。特别是在辅佐汉昭帝的十三年间发生过多次争权事件。比如,他的亲家左将军上官桀与燕王刘旦曾经以“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告到昭帝处,未果后“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特别是霍光在废立刘贺事件中权势达到了顶峰。史书中写得非常精彩,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尽管,霍光在这些斗争中大获全胜“威震海内。” 霍家权倾朝野一点也不夸张,昭帝的皇后是他的外孙女,宣帝的皇后是他的女儿,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霍光生病,皇帝要亲自去慰问。但是霍光很快就死去,之后霍氏家族仍然娇奢跋扈,很快就被宣帝抓住把柄灭了族。




二是霍光的根基不稳。从最初武帝安排的托孤五人小组来看,组成有丞相车千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驸马都尉金日磾、左将军太仆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其中,霍光与金日磾之前并无太多事功,只是因在内朝服侍武帝而得亲近,有幸成为成员之一。后来,金日磾早死,车千秋性格软弱,桑弘羊在与霍光的斗争中一败涂地,如此才让霍光掌握了权柄。

我们再看司马家,是三朝老臣,功勋卓著,从曹操去世到魏主曹奂禅位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中间历经三代长达近五十年的营谋,期间曹氏宗族几乎全灭,才具备了朝代更迭的条件。


俳语杂说


篡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往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行。

比如王莽篡汉前,王氏家族已经把持朝政几十年了;曹丕篡汉之前,曹操已经把持朝政几十年了;司马炎篡魏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已经经营几十年了。霍光固然大权在握,在篡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到他儿子时,的确想政变夺权,但失败了。

为什么霍氏不能像王莽、曹丕、司马炎寻样夺权呢?因为汉宣帝没给他们机会。

在霍光掌权时,汉宣帝实际上也是个傀儡,只能躲在霍光的阴影之下,朝政大事,由霍光说了算。公元前68年,执掌朝政达十八年之久的大将军霍光病逝,汉宣帝才开始亲政。

此时霍氏集团的权势仍然很大。霍禹为右将军,手握兵权;霍山为奉车都尉,兼领尚书事。霍显是皇后霍成君的母亲,也是上官太后的外祖母,可以自由进出太后的长信宫。其他霍氏成员多在朝中居显要职位,实力不可低估。

不过,在朝廷中对霍氏专权反感的大有人在。御史大夫魏相上两道密折给皇帝,皇帝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首先,拜张安世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避免军权落到霍氏子弟之手;其次,册立刘奭为皇太子,由于刘奭是前任皇后许平君所生,等于架空现任皇后霍成君的权力。

霍显打算毒杀太子刘奭。这件事交给谁来做呢?当然是她的女儿,皇后霍成君。她教唆女儿下药毒死太子,霍成君答应了。霍成君数次召刘奭入后宫,想要找机会毒死他。可是刘奭的保姆很尽责,每次都要亲自先尝吃,令霍成君无法下手。

为了对付霍氏集团,汉宣帝任命魏相为宰相,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也得以随时进出宫廷。在丰满自己羽翼的同时,不断削弱霍氏的力量。

首先是削夺霍氏的兵权。霍光女婿范明友、长女婿邓广汉、二女婿任胜、孙女婿王汉等均手握兵权,汉宣帝把他们全部调离军职,出任地方太守或其他文职。紧接着,汉宣帝任命张安世为卫将军,同时兼任长乐宫、未央宫的守备司令。凡是在羽林军、未央宫、长乐宫守备部队和长安城防部队中的霍氏将领,全部被调离,改由许、史二家的子弟接任。许家就是许皇后家族,史家就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族。

霍氏集团的权力不断被削,霍显恐惧不安。当时民间都说是霍氏毒死许皇后,此事闹得沸沸扬扬,霍山问霍显:“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呢?”纸是包不住火的,霍显吞吞吐吐说出实情,承认许皇后是被自己暗中串通御医毒死的。霍禹等人大吃一惊,这可是满门抄斩之罪。于今之计,只能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推翻汉宣帝。

霍山拟定一个政变的计划:由上官太后出面宴请汉宣帝的外祖母,同时召魏相、许广汉赴宴。在宴席上,刺杀魏相、许广汉,然后以上官太后之命,废掉汉宣帝,拥霍禹为皇帝。

霍家沉不住气,他们政变的阴谋,已经不再是阴谋,聪明的汉宣帝早就死死盯住霍氏的一举一动。看似精心设计的政变计划很快就被皇帝得知,是到清算的时候,宣帝下诏,逮捕霍氏家族成员。

大势已去的霍云、霍山等选择自杀,霍显与她的儿女兄弟被捕后斩首,想称帝的霍禹被处腰斩。谋反案牵连数十家,死者甚众。

自从汉武帝去世,大权落入大将军霍光之手,直到镇压霍氏谋反后,汉宣帝才彻底夺回大权。对汉宣帝来说,权力赢来不易。他自小流落民间,被推上皇帝宝座时没有丝毫的根基,他一边忍让,一边培植自己的力量。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以种种巧妙的措施一点一滴地剥去霍氏的权力,最终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


君山话史


霍光和司马懿同样是一手遮天的权臣,一个家族惨遭灭门一个家族篡位改朝换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家族不同的命运呢?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霍光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最强时代,国家统一,百姓安定。外无异族入侵,内无军阀割据,中央集权。霍光不具备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天下大乱,退一步家道中落,守一时天下称颂。霍光只能守住自己的权势,并不能再进一步。

司马懿所处时代是三国纷争,群雄逐鹿,内有官僚争权,外有吴蜀虎视眈眈。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进一步改朝换代,退一步身首异处。司马懿所处动乱时代不进则死,要想活就得搏。



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霍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年代,如果霍光篡位,必然招致天下人的反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几十年,礼乐崩坏,忠义廉耻早已不是时代的主流。前有曹丕篡汉,后有司马家篡曹,司马家没有道德压力。霍光不篡位,全族被灭,曹操为儿子篡位铺路,全族荣耀。两人的结局都注定了司马懿的选择。

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


汉征西大将军


汉朝的辅政大臣霍光没有篡位,而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篡位我认为是个人原因,不是制度原因造成的。

汉朝制度从西汉到东汉乃至三国时期,制度基本相同,没有特别大的变动。霍光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托孤大臣,刘彻临死时,拉着霍光的手,让他效仿商朝的伊尹辅佐商汤那样来辅佐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

霍光感动的涕泪交加,表示一定好好辅佐刘弗陵。但刘弗陵英年早逝,于是霍光就从刘氏一脉里找到了昌邑王刘贺继位,因为刘弗陵无后。

谁知刘贺不学无术,自以为捡了个"漏,"本来皇位轮不到他,天上掉下了大馅饼。于是变得得意忘形,无法无天的任意胡来,在27天时间里,做了1272件坏事,这让霍光很恼火,这个人如何做个好皇帝呢?于是霍光和大臣们日商量,废除了刘贺,打发他回老家了。

霍光此时完全有能力篡夺刘家江山,但他没有这样做,这是个人水平所为,他积极的在皇室里寻找合适的接班人。

霍光从来没有想到篡位,他只是想做一个权臣而已,况且刘彻只是让他做了首辅,其它辅政大臣还有三个人,他们是: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这三个人制约着霍光的权利。这是刘彻高明之处,不可能让霍光一人独大。

在随后的情况说明,霍光确实有一方独大,想总揽朝政的迹象,但他遇到了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汉宣帝刘询。刘询是霍光废掉刘贺后的继任者。


刘询是刘彻的重孙子,是刘彻长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因为巫蛊事件的发生,爷爷刘据一夜之间被刘彻废掉了太子之位。父亲也被杀了,幸好自己被监狱长邴吉所救,在刘贺被霍光废掉后,是邴吉极力推举刘询进位太子之位,这才一步步的走向了皇帝之位。

如果霍光想谋权篡位,这依然是最好的机会,毕竟权利出现了真空。但霍光没有这样做,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刘询,换言之,霍光就是刘询的老丈人,霍光怎么会抢姑爷的皇位呢?

再者说了,刘询这个年轻人很有谋略,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讲真,霍光未必能够夺了其皇位。

反观司马家族就不同了,在曹操、曹丕和曹叡当政时,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尚且能够尽心辅佐曹操的孙子曹叡,当时辅政大臣也不是司马懿一个人,还有曹真和曹休兄弟,曹氏二兄弟制约和监督着司马懿,司马懿在曹叡当政时尚且能够遵守一个为臣之道,不敢有非分之想。



△司马懿

到了后期曹叡死后,他的义子曹芳接替皇位后,情况变了,曹真和曹休都死了,这时的辅政大臣只有曹爽和司马懿二人了,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搞垮了曹爽,并诛杀了曹爽,这时没有人能够制约司马懿的权利,此时他和霍光一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于是他培植党羽,朝中都安插了他的眼线,他积极的为子孙篡位竭尽全力的谋划着,为子孙篡位铺好了道路。

司马懿把持朝政,还因为皇帝曹芳昏庸无能,就和汉献帝刘协一样,司马懿才有了不臣之心。司马家族家教不好,司马氏个个是阴谋家,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一手调教出来的阴谋家。

综上所述,不是制度造成的二人结果不同,而是个人行为所致。所以说『在人不在制度』。




秉烛读春秋


在西汉历史上,霍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生历经四帝,位高权重。


霍光是河东平阳人(现在的山西临汾)。经哥哥霍去病保荐入朝为官,负责皇帝的车辆管理、安全出行等工作。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天天侍候汉武帝,逐渐成为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把年仅8岁的汉昭帝托付给霍光,任命他担任辅政大臣,执掌汉室的最高权力。在此后近20年时间里,霍光大权在握,拥昭立宣,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西汉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平心而论,霍光对汉室的忠诚大节无亏,其是专权而非篡权。有学术资料曾比喻其功过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相比。但其专权的危害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私党,纵权人们总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大事,修身齐家是小事,但恰恰是这些家里人的为人处事成了霍光身上的致命弱点,为后来家族覆灭埋下祸根。


与霍光不同,司马家族是祖孙三代一步一步的夺取曹魏权力的。司马懿是在曹魏时期与蜀国作战过程中培植壮大起来的。此时的魏国已经是曹家和司马家两派,在曹叡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同样也是受命托孤。二人是貌合神离,曹爽四处培植自己的势力,意图排挤他,而司马懿假装有病在家不出大门,麻痹对方,不过也偷偷派人打听曹爽消息,二人的地下斗争是外松内紧。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皇帝曹芳祭祀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事变,一举将曹爽一派消灭,这才奠定了其掌握权力中心的基础。随后,司马懿病死,两个儿子开始掌权,更加飞扬跋扈,废曹芳,杀曹髦,曹家势力被进一步绞杀,直到265年,司马炎废了曹奂,自立为帝。



史说新传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天空history,一个历史爱好者,浅读过《二十四史》,追过多年历史小说。喜欢的请关注或点赞,谢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回答和楼上的历史达人秉烛读春秋基本相反,我认为虽有个人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原因。


汉承秦制,汉武帝死的时候,离秦朝也不过百余年。秦朝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就是军功授爵制,即便是贵族,也要军功才能传承。

汉朝也一样,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开始打击功勋贵族,到汉武帝时期,更是一直在打击贵族,地主和商人。推恩令的实施,更是让大的贵族家族一步步削弱,所以才有后来光武帝刘秀几代人就从皇族变成平民。

汉武帝时期,多少贵族重臣,显赫的时候权势滔天,但随即就破家灭族。曾经开国元勋的后代,都消失无踪。


而霍光虽然是霍去病的弟弟,但是本身家族却很低微。和卫青和卫子夫关系也不亲密,这从巫蛊之祸发生,霍光冷眼旁观就知道了,甚至也有可能有他的推波助澜。

汉武帝死后向霍光托孤,霍光以汉室的名义可以成为权臣,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但汉朝臣民,军队忠于的汉室皇帝,离开了皇帝,霍光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效忠。

汉武帝千古一帝的评价不是一个区区霍光可以比拟的,经历了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汉室的权威虽然有些受损,但天子还是认可刘氏的统治的。

司马懿时代就不同了。

有人说,西汉东汉甚至曹魏制度都差不多,那就搞笑的。

东汉虽然还打着汉朝的名义,但和西汉的制度已经完全不同了。

如果说西汉还是汉承秦制的话,东汉就是士族门阀的统治了。其实到了武帝晚年,继承于秦朝的武功爵制度已经开始慢慢崩坏,土地兼并也原来越严重,但经过汉宣帝的维持,西汉还算保持着秦朝的制度,没有什么世家大族的出现。

但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在许多大家族的支持下夺取了皇位,所以东汉一朝,外戚势力,还有如袁绍四世三公家族也接连出现,所以东汉已经有门阀制度的雏形了。


到了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门阀制度成型,所谓“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各个世家门阀有自己的私兵,有自己的堡垒。

而且曹氏本来就是通过世家的支持,夺取了汉朝的皇位,所以也不指望世家,国名有多支持他了。

而司马懿通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夺取了政治权利。本身司马氏家族势力庞大,又通过一些利益交换,得到了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最后就能夺取了曹魏的皇位。

权力迷人眼,面对最高的权力,又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呢。

霍光也许成为了辅政大臣之后,也曾幻想过皇位,但最后却发现没有这个机会。

司马懿在曹操曹丕还在的时候,也不会去妄想皇位,但最后打倒了对手,已经掌握曹魏的权力时,发现皇位轻而易举,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不要考虑权臣的品德,不在于想不想,而在于能不能。


历史的天空history


司马懿所处历史背景不一样,当时的历史背景给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条件!在三国那个时代是士族权力很大的朝代!曹操是宦官家世出身不好,没有什么背景,所以曹操打天下就重用寒门,为了在政治摆脱士族的威胁更是打压士族,到了官三代曹爽更是严重严重排济士族,曹爽打压了士族利益,士族恨死了曹爽,司马懿是士族出身更是士族的代表,也受到排挤,司马懿料定发动政变有很多士族支持,司马马家为了获的士族的支持也给了士族更多更多利益,所以司马懿很成功发动了政变!霍光是权臣可以说能够废立皇帝,但是他不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西汉到霍光这个时期已建国100多年,国家安定,西汉以儒家思想治天下,讲的是忠君爱国,皇帝必姓刘也一定姓刘,你敢自立就造反,没有人支持霍光!


晨光165104400


首先是制度原因,权臣和君主之间,到了一定程度必然发生一定的矛盾,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就可能出现篡位,或者像宇文邕搞死宇文护之类的事。

个人原因也有,比如霍光比较自律,也就一直维系住了平衡。


白露为霜65799235


首先霍光在汉武帝身边二十余年未犯一错,可见其谨小慎微,也很自律。有些事装装样子很容易,但是如果一装就是二十多年,那就肯定是真的了,所以对霍光的这项处事风格不要怀疑;其次霍光与上官桀联姻,本来是为了加强政治团结,但是霍光却不许上官家乱用权力安插亲信,因此反目,可见霍光还很坚守原则;再次,霍光除掉上官桀等政敌之后,专心辅佐汉昭帝,休养生息、鼓励农业,开创了昭宣中兴,这就可以看出霍光很有才干;最后,霍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皇族行废立之事,最后又还政与汉宣帝,可见其不惜名节,即使背负骂名也要保汉氏周全的魄力。 现在一个清晰的人物脉络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自律、谨慎、坚持原则、有才干有魄力的权臣,到底会不会反?我想是不会的,这有悖于他的性格和为人。

曹丕、司马昭,是在继承权利的过程中,取代了西汉和曹魏政权。但是他们的父辈,在经过艰苦的创业,得到至高权利后,却并没有谋反。原因为何呢?其实曹操、司马懿和霍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他们有初衷,并为初衷而奋斗,在取得权利前他们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仍旧没有忘记本心,因此他们不会反。曹操的初衷是兴复汉氏,所以当他掌权,即使不用完全按照当初的承诺做,但是也没办法越过心理和现实带来的多重阻碍,干脆利落的去推翻汉氏;司马懿的初衷是对曹家忠诚,他是曹丕门客,辅佐曹魏数代,深受信任,所以即使后期他掌权,他也不会对自己的恩主下手;霍光和司马懿很相似,他辅佐汉氏四代,深受汉武、汉昭、汉宣之恩,所以他同样不会反。这不光是自己心里过不去,在道义上也逃不过悠悠之口。 但是他们的子孙则不同,曹丕、司马昭等一直在权利的笼罩下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过中没有体会到皇权的可怕,也没有受到皇权的恩惠,所以他们做的事是“顺理成章”的权力转移而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抢班夺权。 后代: 说到了曹丕和司马昭,就不得不说霍光的后代,霍光被诟病的一大原因就是他对亲人约束管教不够,以至于他们胡作非为,在霍光死后两年即被灭门。可以想象,霍光的后代也像曹丕、司马昭一样觊觎权利,但是首先他们没有曹丕和司马昭的能耐,其次霍光也并没有做此类铺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