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小米和投资者的焦虑:现在不上市,后面可能更麻烦

雷军曾信誓旦旦地说,小米5年内不上市。没想到,雷军食言了。为了打赢香港上市这场战役,小米联合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玩家(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铆足了劲。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出来给小米背书,前者认为小米的估值在650亿到850亿美元之间;高盛分析师给出的估值为700亿到860亿美元之间。如果小米真能达到这样的估值,将是2014年以来的最大规模IPO。

小米雷军

小米为何要急急忙忙上市?有分析师认为,可能是小米遭遇了来自投资者的巨大压力。2016年,小米创始人雷军还说,小米资金充裕,没有上市的想法。当然,那时,小米正处于低谷,被媒体唱衰,那时候去上市,估值也很低。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米通过在印度市场打开局面,大幅拉升出货量,投资者认为上市的最佳时机已到。

投资者惊出冷汗

2014年底的那轮融资(融资额为11亿美元),小米估值已高达450亿美元。如此高的估值,投资者也是如坐针毡,他们都希望趁小米业绩上升的时候,尽快上市,一旦遇到低迷,再谋求上市就麻烦了。在2015年、2016年,小米曾遭遇过低迷,出货量大幅下滑,在国产手机中,小米手机的份额下滑到第四位,落后华为、OPPO和vivo。

确实,按照小米2015年、2016年的成绩,小米别说谋求高估值,投资者可能会血本无归。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小米步入衰退。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量暴跌。IDC的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在国内市场的出货为4150万部,同比大跌36%,排名第五,被华为、OPPO、vivo甩开。

OPPO和vivo给小米制造麻烦

2016年,是小米最为煎熬的一年。要知道,手机行业一旦衰退,就很难再东山再起,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等手机界的巨擘,无不如此。况且,小米与这些巨头不可能媲美,它们有足够的利润储备。小米生产的都是低端机,利润微薄,一旦局势不利,就很危险。那时,后期投资者也被吓着了。

低端机占比太高

幸运的是,小米有惊无险。2017年,小米凭借印度市场出货量暴涨(印度约占小米全球出货量的1/3),度过了危机。至少,从数字上来看,小米暂时远离了危险。但是,小米在这轮暴涨中,主要源于低端机畅销,尤其是千元以内的红米手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中高端市场,小米与华为、OPPO、vivo差距巨大。而手机市场的竞争,中高端市场才是重心,小米这次往低端市场冲杀,虽然出货量数据漂亮了,但是,这些低端机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事实上也是如此,小米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产品过于依赖配置堆叠。

小米中高端机占比较低

小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售价3000元以上的MIX 2S及MIX 2,共卖出49.6万部,占总销量比不足2%。今年第一季度,799元以下的手机,小米卖出1106.9万部,占比近39%;800-1299元的手机,销量为1099.1万部,占比超过38%。也就是说,1299元以下的机型,是小米销量的主力军,占比高达78%。这也意味着,小米的销量依赖低端机。

抓住出逃机会

2014年,小米将自己的估值提高至450亿美元。当时,笔者就说,畸高的估值会成为小米的不堪承受之重。小米当时的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在小米业绩滑坡的那两年,小米的末轮投资者,可能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拖得越久,对投资者来说,就越不利。

果不其然,趁小米手机出货量回暖的时候,投资人要求小米赶快上市,以免在刀尖上行走,心惊胆战。但是,对小米来说,恰恰又碰上资本市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利于小米追求高估值。

小米原本希望在国内发行CDR,结果遭遇证监会的严厉盘问,《反馈意见》一共84个问题,直指要害,小米不得不战略性撤退。比较尖锐的问题有,小米的互联网营收不足10%,为何要以互联网公司来定价?小米尚未取得游戏和在线阅读的相关资质,部分业务经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小米创始人团队

据小米公布的招股书,小米这次IPO,小米的创始人团队(黄江吉、黎万强、刘德、洪锋)将卖出1.17888亿股股份(占基准发行股份的5%),套现约20亿元。晨兴资本卖出6.27257亿股股份,占比高达29%。小米的创始人团队和投资机构,都要急忙套现。

对小米和投资者来说,无论估值高低,都要尽快上市。资本市场,永远充满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小米这样存在争议的高估值公司来说,最好不要夜长梦多。因此,在资本市场转冷时,小米也要冲上去。文/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