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棣抵达孤山后,是如何击溃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的?

1王亚坤


明朝的靖难之役,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毕竟光明正大的夺取夺取皇位能够成功的人,确实不多,而且是在弱势的情况下,进行了逆袭,不得不说朱棣最后能够成为皇帝,成为永乐大帝,确实有点运气的成分。

靖难之役的背景

皇位继承人问题

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从下培养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病逝,这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因为朱标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他在的时候谁也不会对皇位起什么歪心思,但是他去世了就不一样了。储君之位空缺,朱标的弟弟们,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开始对皇位有了一定的期望。

明朝长幼有序,大哥朱标在,他们自然不会说什么,但是现在大哥死了,应该轮到我们了吧,可是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元文为皇太孙,继承了明朝的大统,成了明朝的皇位,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建文帝。虽然很多皇子不服气,但是朱元璋的决定谁又敢反对,就这样朱允炆坐上了皇位。

2.削藩造成矛盾激化

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之后,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开始对明朝的顽疾——分封,下手。分封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朱元璋将他的儿子们分到各地做藩王,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这些封王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其实就是国中之国,藩王的势力强大势必威胁中央朝廷,朱元璋在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可是朱元璋去世,小皇帝朱允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

朱允炆对他的长辈藩王实行了强硬的政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建文帝将他的五个叔叔都给废掉了,这就引起了藩王们的恐惧,此时坐镇北平的燕王打出来靖难的旗号,说要帮助朝廷除掉齐泰黄子澄等奸臣。也就是说,我不是来夺取皇位别的,而是看到朝廷,看到皇帝身边有奸臣,我要帮助天子除掉奸臣,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开始了。

击败李景隆

其实说是靖难,只不过是朱棣的一个借口,他不想像其他藩王一样被废,加上朱元璋立朱允炆他已经不满了,此时只不过是借机发泄出来而已。他又不能明说,我要对抗朝廷,于是就说我这是为国锄奸,而且不违背祖训,甚至是秉承朱元璋的遗训。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虽然有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你朱棣毕竟是对抗朝廷了,而且你一一隅之地对抗朝廷根本没有胜算,初期在耿炳文的坚守下,朱棣基本上是败北,可是朝廷想要速战速决,因为耿炳文无功,于是换上了李景隆。

李景隆也是名将之后,他的老爹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功臣,李景隆和朱允炆可以说是表兄弟了,但是正是因为李景隆使得局势逆转,让朱允炆的最后失败。

李景隆接替帅位,猛攻北平,可是久攻不下,而此时朱棣已经取得了朵颜三卫的支持,实力飞涨,带人前来救援,要在孤山 全歼李景隆军。而正是在这里,李景隆前前后后损失了十多万人马!

李景隆失败的原因

1、李景隆有顾忌

现在有人说朱允炆曾经给李景隆说不要杀朱棣,那毕竟是他的叔叔,所以李景隆不敢对朱棣痛下杀手,这就给朱棣以护身符,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的朱棣,自然是如鱼得水,可以从容指挥。

2、李景隆才能一般

李景隆虽然是名将之后,但是他本人的水平一般,甚至是急于求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猛然攻打北平,都督瞿能率部几乎快要将北平攻下,最后因为他的猜忌功败垂成,所以李景隆不仅才能有限,而且还妒贤嫉能,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3、朱棣实力

李景隆久攻北平不下,其实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了麻烦,首先军队被拖住了,朱棣可以从容的解决自身的麻烦,结果大宁军被他收拾了,朵颜三卫也成为了他的助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李景隆的失败导致明军士气降低,在此后的战役中,屡次被朱棣给打败,最后朱棣打进了金陵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顺利继位。


天枫说


朱允炆派李景隆攻打朱棣,官军号称五十万,事实上只调集了二十多万人,但这也够庞大的了。李景隆一声令下,大军源源北上,迎着凛冽的寒风,开赴北平。过卢沟桥的时候,还不见燕军一兵一卒来阻挡。李景隆在战车上“哈哈”大笑,对众将说:“都道燕王善于用兵,不守此桥,我料他也是无能之辈!”这时,李景隆已经知道燕军主力已从永平北去,却误以为是燕王朱棣心存畏惧,避往北方,不敢回到北平来决战,越发放心大胆地攻打北平城。但北平城池高大,一时攻打不下。李景隆便下令对着北平的九座城门修筑九座营垒,作长期攻城的打算。留守北平的燕世子朱高炽,在道衍和尚的协助下,专心防守。那李景隆督率他的嫡系军队,攻打丽正门。官军列成长阵,在炮火掩护下,像蚁群一般朝城边涌来。一时炮火震天,杀声动地。城上的燕军不慌不忙,藏在城堞后边,躲避炮火。那时的大炮,只是在炮膛里装上火药,再填充上铁块,发射时虽然响声惊人,杀伤力却并不甚大。守军待一阵炮火过去,便从城堞后边跳出,有的射箭,有的往城下抛掷灰瓶和雷石,不一会儿便将官军击退。官军前拨方退,李景隆令旗一挥,第二拨又蜂拥而至。城上渐见危急。这时只见一群居民,搬运着砖石跑上城来。原来道衍和尚发动全城百姓,拆下房屋的砖石,赶往各门协助防守。一些妇女也参加进来。军民同心,砖瓦石块像雨点般飞下城去。官军被砸得头破血流,只好又退回去了。


但是北平城方圆几十里,守军兵力不足,虽然有百姓协助,也是捉襟见肘,终于让一部官军杀上了彰仪门。这支军队的统帅是都督瞿能,乃一员老将。他带领儿子和部下一千精兵,冒着矢石,攻上城去。道衍和尚亲自赶来支援守将,在城墙上跟瞿能展开激战。四外的守军也纷纷赶来。瞿能寡不敌众,急忙派人绕到丽正门找李景隆,要他赶快率大军来接应。可是李景隆嫉妒瞿能不是他的嫡系,不愿让他独得头功,迟迟不肯调兵。



结果瞿能一军又被道衍和尚打下城来。功亏一篑,瞿能气得破口大骂,恨恨而回。当天夜里,天气奇寒。道衍和尚发动全城军民,汲水灌城。一桶桶凉水从城头上灌下去,随灌随冻,待到第二天早晨一看,整个北平城的城墙竟像是披了一层冰甲。攻城的官军越发难以攀登了。这时已是仲冬,数九的天气。可是李景隆征调的南方士兵仍然穿着夹衣,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道衍和尚又想出办法,他找来一些粗大的竹筒,把中间的竹节打通,里边灌上冷水,做成水炮。待官军攻城,守军便把竹炮对准城下的官军,从后边把水推了出去。粗大的水柱打在官军的铁甲上,很快便会冻结。那些军衣湿透的士兵,更是承受不住,有的甚至冻僵了。李景隆穿着狐裘,坐在战车上,绕着各门督战。可是任凭他怎样督促,官军将士总是不肯出力。李景隆急了,摆出尚方宝剑,一连斩了三名将官。这样一来将士们跟他越发离心,他看得到的地方,还咋咋呼呼做出攻城的架势。待他一过,便都收起戈矛,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取暖去了。官军连攻了十几天,未能得手。李景隆却又接到探报,燕王朱棣原来是到大宁去了,他在那里又收编了宁王的军队,军威更盛。李景隆这才知道燕王并不是怕他,而是另有自己的打算。现在燕军势力更强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便会打回来。



而官军前对坚城,如果再不攻下的话,便会面临前后受敌的局面。那么撤军又如何呢?李景隆摇摇头,因为这未免太让他难堪了。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他把全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凭着城外的几座营垒攻城,一部分安排到北平城北的郑坝村,在那里再筑九座营垒,由他亲自镇守,迎击燕军。李景隆为什么喜欢这个“九”字?如果说北平恰好有九座城门,那么郑坝村的营垒也还要筑九个,那原因就是他小名叫“九江”,他觉得这个“九”字对他来说是吉利的。何况九座营垒中,他的帅垒居中,其余按八卦排列,正符合兵书中八阵图的格局哩!地冻三尺,取土困难,官军将士只好用镐头刨起冻土块,马马虎虎垒起来。还没等营垒筑好,燕军前哨骑兵便赶来了。只见那高头骏马上的战士,个个穿着羊皮战袄,雪白的羊毛从袖口领边露出来,显得是那样的轻软暖和。原来北地盛产牛羊,宁王库里藏着许多羊皮,正好做了军装。光这身装束,就让冻得发抖的官军羡慕得难以自已了。燕军兵分五路,顺着风势冲杀过来。前阵全是骑兵,正中一路当先一员大将,手执丈八蛇矛,正是燕王朱棣。只见他舞动长矛,左右冲杀,官军纷纷退避,霎时一座营垒便被攻陷了。那边另有一路军马,领队的是大将张玉。他不与官军交锋,却大宽转绕了过去,直扑北平城下。这时北平城也九门齐开,守军在道衍和尚率领下,欢呼呐喊,杀向官军。官军遭受前后夹击,一战即溃。


李子树1712


李景隆就一个花花公子,让这么一个人指挥打仗,不用说,必败无疑,没办法,历史就这么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