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从“黄花闺女”文化现象看中国古代的文化模仿与创新

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最多的是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变化、矛盾、中庸、联系、和谐的文化特质去知人、识人和爱人,特别重视将事物放在大的背景和环境下思考,从而使文化模仿在开放中融入,在包容中博大,在和谐中多元,在中庸中自信。

一、“黄花闺女”文化现象体现了古代文化模仿思维

“黄花闺女”的由来,体现了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就属文化模仿。据说,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一女儿寿阳公主,生得美貌。有一天,玩累了,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后,梅花片片飞落,掉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因花痕更觉得娇柔妩媚,惊艳了宫女。从此,爱美的公主便将梅花贴在前额,宫女人人效仿。


“梅花妆”传到民间,但苦于受季节限制,聪明的女人们便想出法子,设法采集黄花(菊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叫贴黄花。这种黄花料子被女人们习惯称之为“花黄”或“额花”,因此妆饰最受未出阁的女子所喜爱,加上菊花有喻示傲霜耐寒的节操品质,于是“黄花闺女”就慢慢成了未婚少女的专用称谓了。

“黄花闺女”文化现象,是古人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之一。从梅花渍染,到梅花贴,这是一种低级的模仿;从梅花贴到花黄的化妆,这是模仿的高级思维,即创新思维。这是人对自然的感悟,是从自然中获取智慧。人能模仿自然,或者说这种行为源于对自然的模仿。那么人与人之间又是怎么模仿的呢?

模仿也是学习。古人学习是受条件限制的,读书那是奢侈消费。怎么学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许许多多的人会走上模仿的道路,就是模仿别人已有的成功的办法,跟着别人一起走,会使你成功的几率更大。当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注意在模仿中创造自己。


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典故,说的是一个模仿学习成功的事例。赵武灵王主张学习胡人的服饰,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等武艺。这个模仿,使赵国首都邯郸成为当时北方最负盛名的经济文化中心。赵人模仿“胡服骑射”,回避了华夷之间的文化冲突,自然也体现了自己文化的开放、模仿、融合与和谐。文化的模仿,还体现在历史的借鉴中,体现在成功的谋略中。有成功的,就要失败的。

“东施效颦”的典故就是不切实际的模仿。西施乃是赫赫有名的美女,生来就婀娜多姿,因此即便是捧心皱眉,也显得美丽动人。东施知道自己丑,硬要去学倾国倾城的美人的模样,结果肯定是越学越丑,从而说明不论做什么事,如果盲目地去模仿人家,有时是会得到相反效果的。

“三寸金莲”也源于审美观错误的模仿。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风雅皇帝,为了自己观赏享乐,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白布缠足,把脚裹成又小又尖的“月牙儿”,在画有荷花的小金莲台上歌舞,后来人们把宫女们这种独特的脚称为“三寸金莲”。五代以后,妇女便兴起了缠足的风气,脚缠得越小,就显得身段苗条,婀娜多姿,就认为越酥美,“品足论道”已经成为女人的一种时尚和标准。因此,模仿什么?这很重要。

善于向榜样和强者学习,是一种标杆思维,要求的是吸取其精华并运用于实践,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模仿是手段,创造是根本。在竞争中,还要善于向自己的对手学习,超越对手,进而超越自己。人生不是模仿秀,不能只一味的模仿他人,而应该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一味盲目跟风,学而不思,会束缚自己的思维,容易陷入庸俗化、浮躁化,难于创新,难以彰显自己的个性。我们知道了古代人文化模仿思维,那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二、中国古代文化模仿的类型和特点

成功与失败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事。这就自然形成模仿可走两种途径:一种是模仿可以从优秀的对象中获取灵感;一种模仿可以从负面的对象中找到创新。人类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是人,是优秀的东西,因此就有了不同的特点。

——仿生学特点。比如古人通过对鱼类的模仿,伐木凿船,用木材做成鱼形的船体,仿照鱼的胸鳍和尾鳍制成双桨和单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后来随制作水平提高而出现的龙船。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龙出水”等等都有模仿动物的思维。古人早期的仿生设计活动,为开发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华佗“五禽戏”具有典型的仿生学特性。它是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它成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依法锻炼,活到90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达到百岁高龄。后来“五禽戏”成为历代宫廷重视的体育运动之一。在当代它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健身法面向全国推广。

——类比思维特点。它是用熟悉的东西来认知未知的东西。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后人遂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作出惊人的业绩。

——“黑箱”性特点。中国古人研究和模仿事物不像西方那样进行科学实验,进入研究对象内部,采取“层剥笋法”挖掘成功的因素,而是擅长“黑箱系统辨认法”,通过对事物系统外部进行观测试验来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并由此来研究事物的整体功能、特性或内部结构和机理。比如西瓜就是一个“黑箱”,你想买,又不放心,但又不能打开看看,而是去观察去发现。比如中医中药的大多数医理疗法都依靠黑箱系统辨认法获得。

《列子》中有一个“向氏学盗”的故事,说的就是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不明事理的典型。齐国的国氏非常富有,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于是向氏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之术。国氏开门见山的告诉向氏:“我特别擅长偷东西,我偷东西一年家境够用,我偷东西两年家里富裕起来了,我偷第三年就成有钱人了,后来偷的东西太多了用不完,我就四处施舍困难群众。”


向氏听了国氏的为盗之言,知道怎么模仿成为富贵之人,根本不去领会为盗之道。于是他偷得钱财有了盈余,吃喝不愁,沾沾自喜。可是很快东窗事发,被官府给抓了起来,偷来的东西物归原主,还面临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对国氏抱怨,国氏说:“哎!你偏离为盗之道也太远了吧?现在我告诉你吧。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盗天地的时利,云雨的滋润,山川孕育万物,使得我的禾苗庄稼生长,筑我的墙,建我的房屋。陆地上我盗禽兽,水里我盗得鱼鳖。没有一样不是盗得的啊!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个是我的啊?但是我盗天的东西,没有祸殃;而金玉珍宝、谷物、锦缎财物,是别人聚集的,不是天所拥有的!你因盗这些东西获罪,有啥好埋怨的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告诫我们模仿要有道。要像国氏那样遵循道法自然、顺时而为,这样才能“盗天而无殃”,才可富足,所谓“盗亦有道”。若只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逾越红线,则会破坏天地人之间的规律,就会遭殃。


——成本低,风险大特点。东施效颦只是投入自己效仿表情模样,没有去做美容术。五禽戏只是观察模仿兽禽行为,而非高精端科学实验,向氏学盗不明事理自然有风险。以历史上模仿频繁的美人计为例来看,美人计的成本是很低的,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西施只做一个本本分分的美女,就基本上把吴国灭了。妃己让纣王治国乱了方寸而亡国。貂蝉使了连环美人计,用情挑拨离间,挑使吕布杀董卓,遂了王允的心愿。而孙权的美人计在关键的一环却掉了链子,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美人计是一种成本低、智慧含量低、风险大的计谋,其实都是古人美人计的效仿。

三、古代文化模仿是古代文化创新的准备

从个体思维来看,我认为模仿是从优秀那里获取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现了一种模仿到创新的量变质变规律。比如一个人一事无成,或者遇到了困境,就会去寻找原因,特别是可以模仿别人成功的经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贤”

由归因到崇拜。归因就是归结行为的原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等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说“失败为成功之母”,是因为有更快捷的方法——模仿成功的人,他们身上有成功的经验和智慧。

由崇拜到模仿。大家常说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偶像可以选择,可以崇拜,可以模仿,但不可复制。模仿主要是模仿偶像的生活态度、偶像的时间观念、偶像的成功经验及偶像内心的世界,模仿最高的的境界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作不懈的努力。

由模仿到创新。以模仿思维为主的常规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已知的世界,比如成熟经验或成功方法,模仿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思考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少走弯路。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未知的世界,由于人们没有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它就不再适用,这时候人们就需要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了模仿的三个阶段,就会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模仿的潜能,最终实现创新的飞跃。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当他从模仿中不断获得创新的灵感后,他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树立了自己的品牌,震动了画坛。


对文化模仿的还有“迷因”之说。英国动物行为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文化也存在自然进化规律,生物进化在于复制基因,而文化进化则是复制人类行为。他将文化的基本进化单元称为“迷因”。认为,当一个典型行为具备“迷因”特质,它就会在人群中自发复制,导致人们竞相模仿,从而创造出一个新文化。

其实,我对文化模仿的理解没有那么复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谐性等特质就足以能让文化模仿有平台、有载体、有多元重构、有时代内涵,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要不怎么会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经典呢。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齐白石先生经常告诫弟子的一句话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了解古代的模仿思维和文化模仿,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和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模仿如果有“迷因”,那么它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模仿是人的天性,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中国古代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会模仿又加以创造,就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