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巩固脱贫成效 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市体育局在扶贫点——左权县龙泉镇西瑶村,切实把“找差距、明问题、解难题”摆进去,局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定点扶贫村,与群众、村“两委”进行座谈、交流,提出在“党建引领、产业推动、精准联户、巩固基础、增收脱贫”五个方面着力推进扶贫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致富,改善村容村貌,并取得实质性效果。

左权县龙泉乡西瑶村位于县城南10公里,207国道0.5公里处,毗邻太行龙泉风景区,交通便利。村内地形崎岖,东西长约1.5公里。全村总面积 8900余亩,有耕地881.28亩、山林3650亩、宜林地2000多亩,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玉米、薯类、杂粮等作物栽培。西瑶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现有党员67名; 201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 6510元,村集体收入约 30万元。截至2019年7月,全村总户数为245户、618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283人,非贫困户125户328人。低保户14户26人,五保户3户3人。

在帮扶过程中,市体育局充分发挥体育特色扶贫作用,推动农民体育事业与“三农”事业融合发展,丰富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创设一批具有“三农”特色的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一批“农”字号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内涵,抓好农民体育工作的典型示范引领,做好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党建引领

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旗帜鲜明地宣传“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扶贫队员一支帮扶队伍”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坚持对标一流,切实提高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进一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实效。把“三会一课”作为提升支部标准化建设的抓手,着重抓好党员联户包片、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四议两公开”、发展党员、扫黑除恶、防火防盗等工作。为补短板、促规范、抓长效,投资3万元的党群活动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大厅已经完工,整理档案、资料盒20余个。

传承红色文化,打造村史党史陈列馆。惟有传承,才能创新;惟有传承,才能发展。市体育局所帮扶的西瑶村党支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老牌红旗支部”,党建资料保存较完整,在龙泉乡乃至左权县独此一家,且保存有一张1862年间的《村规民约》,已经重新装裱完毕。结合毗邻龙泉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和西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年初议定的改造村委会三间公共用房用于建设党史村史陈列馆,现改为游客接待中心的二层,相关布展陈列经费正在积极申报县委组织部门。

狠抓“三基建设”,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基层从严治党重在从“三基”抓起,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严格执行市体育局驻村帮扶单位和帮扶村党支部联建制度。6月3日,局党组会议研究,选派郭维亮同志为西瑶帮扶村第一书记,相关文件已送至市、县驻村办和龙泉乡党委。针对班子不团结、软无力、没状态、不作为等问题,西瑶村党支部下一步积极申请升格为党总支,不断激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要抓好党员的“富口袋”,更要抓好“富脑袋”。

实施产业推动

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脱贫路径,为此,主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因地制宜,集中打造中药材基地。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形势,慎重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连翘,今年,连翘栽植250亩,定植27500株,投资12.5万元,人均年收益可达200元,下一步将重点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快培育中草药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持续增收。

引进技术人才,连片打造蔬菜基地。大峪口拱棚产业是帮扶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打项目和支柱产业。拱棚占地60.69亩,涉及65户,每亩年收益500元,带动贫困户5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带动村集体经济4万元,惠及低保户、五保户18户,产业分红2.16万元,户均可达1200元。

加强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内生动力。依托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培训帮扶村的劳动力,通过培训,贫困户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而且提升了内生动力,由过去的“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由以前的“要我出”转变为“我要出”。今年春季,帮扶村共培训劳务输出94户210人,人均1万元。着重对2名电商、2名农家乐的致富带头人进行了深度培训。

坚持精准联户

局党组按照处级领导帮扶4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副科干部帮扶2户、科员帮扶1户的要求进行精准帮扶,以2019年脱贫标准3600元为底线,对接农户宣讲政策、帮扶慰问,帮扶慰问人2万余元,充分利用政策牌、明白卡等具体措施,加大对健康扶贫“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一站式”等普惠政策的宣讲。走访遍及全村245户、618人,重点了解了低保户14户26人、五保户3户3人、返贫户3户4人、未脱贫2户4人的家底,突出宣传“两不愁三保障”,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做好基础巩固

切实增强“巩固基础”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路沿拓宽,“四好公路”再上新台阶。围绕乡村“四好公路”建设,积极申报沐梁线西瑶段公路路沿拓宽工作,三合土夯路基长500米,鹅卵石铺面600余平方米,投资43万元,“四好公路”大桥维修投资5万元。

切实提高村落人居环境,围绕园林绿化乡村建设,积极申报美丽乡村项目。做好西瑶村环村道路周边绿化,新建绿地2块,石头砌坝20米,投资8万元,党群活动中心花卉定植投资2000元,公共浴室外墙已完成喷涂美化且已开始使用。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完善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积极申报投资100余万元的游客接待中心项目群已进入实地规划阶段;积极申报西瑶村五人制足球场项目,已列入2020年规划;积极申报红十字会15万元援建西瑶村卫生所。

实现增收脱贫

用好用足政策,强化增收脱贫是体现精准脱贫的有效举措,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红利,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帮助农村扶贫对象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困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对扶贫贷款实行贴息,帮扶村发展金融贷款29户,户均增收3000元。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对象发展养殖业和光伏发电,扶贫贷款实行贴息,龙泉乡组建养猪场,2018年吸纳帮扶村老年贫困户41户,户均增收988元。2019年吸纳老年贫困户53户,户均增收496元,共发放26288元。组建联村光伏电站,分红3.9万元。个人屋顶光伏发电21户,户均增收3000元。

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农民把不种的耕地退出来种植林业,国家给予退耕还林户适当的现金补助,帮扶吸纳退耕还林47户,户均增收300元。村“两委”会挑选符合条件的生态护林员6名,户均增收5600元。

推进特色扶贫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市体育局将体育融入扶贫,在结对帮扶贫困村,通过兴学助教、改善文体设施,试水体育产业脱贫,使更多贫困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也逐步走出一条“体育脱贫路径”。

市体育局驻村工作队为龙泉学校申报成功了2.5万元的“公益体彩·快乐操场”项目,积极为农村的孩子们争取开展体育活动必须的体育器材。

西瑶村的威风锣鼓队和小花戏表演队有浓郁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工作队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整合资源,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村民体育表演水平,西瑶村民文艺表演队现在是龙泉风景区文艺表演的主力军,还能走出晋中,到阳泉平定一带进行有偿演出,将爱好和特长转化成群众增收的渠道,形成了自身的体育文化品牌,拓宽了体育旅游的范畴。

如今,灯光篮球场、户外健身路径、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的落成,让村民们有了健身休闲活动的好场所。村民们打牌的少了,参与锻炼的多了,精气神大大改观。这些改变让全村拧成一股绳,扶贫工作越干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