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忘己渡生


包公斩陈世美一事是虚构的。陈世美非但不是驸马,而且和包拯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人。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只是部戏剧。历史上的陈世美非但不是坏人,还是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也根本不是宋朝人。



《秦香莲》讲的是考中状元的陈世美,被当朝的公主看中,公主就求去求助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宋仁宗,要父亲成全自己,并给她赐婚,当时陈世美30岁左右,正直壮年,又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被公主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公主不知道他在家已有婚配,还有了一双儿女。


当陈世美家中的糟糠之妻望眼欲穿的等待着陈世美凯旋而归的时候,突然得到了一个消息,凭什么要分配了,而且对方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公主,这一下子情相连的,心都要碎了,这么多年来,她为了丈夫能够取得功名,牺牲了一切,并细心的照顾一双儿女,为的就是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当她听说同床共枕的丈夫陈世美要另娶他人的时候,她要去一问个究竟。


于是他带着一双儿女,千辛万苦地来到宋朝的京城,找到了那个负心汉陈世美,也见到了如花似玉的公主,当陈世美见到自己的妻子来兴师问罪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秦香莲让他死了,这条心自己已经是驸马,自己以后要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请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赶快离开,不要再来打搅他的生活,秦香莲一听这话心都要碎了,但是他怎么能争得过公主呢?自己已经32岁,徐老伴娘之人,没有办法,她带着一双儿女眼含热泪的离开。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要剧终了,秦香莲已经认了他带着一双儿女离开,默默的过完自己的后半辈子,但是这个陈世美他当了负心汉,不说他还要赶尽杀绝,他绝对不能让秦香莲成为阻碍自己仕途的绊脚石,所以他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十分邪恶的想法,那就是干掉秦香莲,让她死,让她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于是他派自己手下一个叫韩琦的人,半路上斩杀秦香莲母子三人,当韩琪快马加鞭的追上秦香莲正要动手之时,秦香莲已知此人来意,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向他讲述了自己的过往遭遇,韩琦虽然是听命于主人,但他也不是铁石心肠之人,他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不忍心杀她,于是便放了秦香莲母子三人。



陈世美做人做的这一步,秦香莲的心彻底凉了,她想我已经接受现实了,你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呢?你为什么不给我们母子三人一条活路呢?当初瞎了眼,找了这么个忘恩负义之人啊,于是他就找到当朝的包拯包大人那里诉说自己的遭遇,包公听了也是义愤填膺啊,于是不顾所有人的阻碍,先斩后奏斩了皇帝的女婿陈世美。


总结:这桩《铡美案》而包拯也成了铁面无私的人物,陈世美死不足惜,自己当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也就算了,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呢?他能做到这一步,说明他已经丧心病狂。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他为了自己的仕途负责手段的,能做出任何违背人伦的事情。


佳宁姐姐说历史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包公戏里的两个人物,京剧叫做《铡美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陈世美从前是个穷书生,在发妻秦香莲的鼓励和帮助下进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

当时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赵公主看中了陈,于是向陈示爱,并通过父亲(宋仁宗)询问陈的家庭情况。

陈世美为了攀附高枝,对皇帝隐瞒了婚配和有一双儿女的事实,声称自己是单身。赵公主心花怒放,于是陈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即成了当朝驸马爷。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可以想见陈世美最终露出了马脚。

(陈世美)

此时包公和三朝元老王延龄都劝陈世美认下秦香莲,并且表示不再追究陈的欺君之罪。

(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世美为何还是不认秦香莲呢?

顺带一说,《铡美案》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和秦香莲这两个人。

有人考证:陈世美的历史原型为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又名陈年谷。据说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人编排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败坏其形象,实际上陈世美和秦香莲很恩爱。

这些不展开讨论,单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陈世美不是不想认秦香莲,是世道让他不敢认,关键是陈世美认了秦香莲后的日子怎么过?

虽然陈犯了欺君之罪,但有包公和当朝元老老王双双担保,加上宋朝重视文人的国策,完全没必要担心皇上要报复陈世美。也就是说,陈和秦相认,陈没有生命之忧,反之则会有被包公铡死之虞。

(包公和陈世美)

对于被铡死陈世美并不怕,她怕公主离开。秦香莲是原配,赵公主肯定不能做小当二房,肯定会离陈而去。

接下来陈的仕途怎样真不好说,毕竟陈的身上有污点,包公和老王能保陈不死,并没说保陈官运亨通。

亲们想想看,陈失去了靠山,皇帝从心里厌恶他,皇帝不给陈穿小鞋,不代表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给陈穿小鞋。

陈世美担心仕途所以坚决不认秦。

陈世美失去了官职,他就会重新回到原点。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意思是之前受苦不觉得苦,如果你享乐过后,再吃苦就有点难以承受了。

即吃“二茬苦”是可怕的事情。

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归纳一下就是:陈世美怕失去官职,怕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秦香莲)

换言之,陈在“死和生活不易”两种选项中,宁肯选择死都不想过原来的生活。讲真我还真佩服陈的这种精神,他彻底颠覆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有一种“过把瘾”就死的无畏精神,有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精神。

但是陈没考虑秦香莲的感受,陈得来的这一切有秦的付出,陈追求美好生活固然没错,但把优越的生活建立在秦的痛苦之上就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是“文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现,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铡美案)

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陈认为咱丢不起这个人,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算了!不过这种人渣即便认了秦香莲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觉得还能回到从前啊?


秉烛读春秋


其实,在韩琪追杀秦香莲之前,陈世美与秦香莲有过一次秘密会晤,在这里,也许您能找到答案!

月黑风高之夜,陈世美一袭黑衣,只身一人来到古庙。

他四下张望,鬼影也没有,只有风在呼啸!

他轻轻推动大门,呀地一声开了,其实它早已关不上了。

“我知道你会来,”一个女人说,昏暗的油灯下,照着她一张憔悴的脸,怒气冲冲,“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到底还是心虚了!”

“香莲,你总是口口是刀,能不能温柔点儿!”

“马上就要被你炒鱿鱼了,还温柔?你这渣男!有了荣华富贵和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嫌弃我了,十年夫妻,说离婚就离婚,你太没良心了吧!”

“香莲,请你耐心听我解释,我绝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龌龊,你说的什么富贵和美女,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东西,唉!说了你也不懂。

“成天就说我不懂,就你懂!你说啊!”

“爱情是一种感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我们的结合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感情基础,结合后我才发现,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坦白地说,我早就厌倦了,而且你的一些行为也让我越来越难以忍受,我拼命考取功名,其实是想离你远远的,这样我的心里也就好受些。

“借口,你看看哪家不是这样过的?什么感情!那能天天当饭吃?”

“如果不是遇到公主,也许我真的会忍下去,把你们接过来,终其一生。但公主让我重新燃起了激情,她爱我,我也爱她,是心灵之约,是精神契合,那种甜蜜幸福是你所不能想象的,绝不是什么贪图年轻貌美的小姑娘”。

“别给我说这些不管用的,我又没什么过错,是你先出轨,凭什么要抛弃我!”

“唉,感情这东西,也不能说是谁对谁错这么简单,其实,如果真的离开,也许你能找个更适合你的,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好!我在信中也给你说了,我会在经济上保障你,不论什么时候。我知道,虽然我有我的苦衷,确实是我先对不起你,虽然我追求爱情,确实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但我宁愿背负千古的骂名,也义无反顾。请你能原谅,放我一马!”

“呸,我才不会上你的当,你自己都承认是你的错了,为什么不悬崖勒马,”她突然觉得自己强大起来,“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你陈家的人,死是你陈家的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你还是坚持,我一定到京城去告你!”

陈世美无奈地摇了摇头,黯然退出古庙。

风更大了,割面刺骨,他将头缩在衣领里,向暗黑的来路走去。

“如果再回到原来的日子里,还不如死了;如果不回去,那个铁面无私的老包拯饶不了我,没有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横竖是一死,不如奋力一搏,兴许……”

他裹紧皂衣,昂起头,顶着寒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文化点心


陈世美为什么宁可死也不认秦香莲?

首先陈世美只是戏曲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只是在当时封建道德背景下,突出忘恩负义小人的悲催下场。

放在宋朝的时代背景下讨论,陈世美死也不认秦香莲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陈世美没想到不认秦香莲自己会死。

在他看来,自己身为驸马,身居高位,抛弃一个糟糠之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第二,   如果认了秦香莲反而会招致祸端,甚至是杀身之祸。陈世美是皇帝赐婚的驸马爷。忽然多出来一个结发之妻,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事闹大了小命不保。

第三,   再当时封建礼俗之下,作为读书人出身的陈世美,为了所谓的斯文,不认账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个故事如果放在当下,思想解放,婚姻自由潮流影响下,陈世美说不定会被塑造成打破封建牢笼,勇敢追求爱情的青年典范。


随风狂舞123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第一,如果他认了秦香莲,他就是欺君罔上,欺瞒朝廷,他已经娶妻生子,如果被确认了,他也是死罪,第二,他仗着自己是驸马,是皇上的爱婿,他想到的是包拯不敢杀他,他有这种侥幸心理,所以他不认秦香莲,第三,他不认秦香莲,是想给公主,太后,皇上,这些有可能想救他的人,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第四,如果他认了秦香莲,他的欺君之罪得以确认,他有可能被抄家满门,那么他的子女也活不了,所以说走到这一步,他也只能咬牙不认,第五,从王延龄,劝他认下秦香莲,到以自己的项上人头保他,见到包拯后,同样是希望她和秦香莲相认,到后来的公主,太后,保陈世美,而公主和太后保陈世美保得相当给力,这些都促成了陈世美死都不认秦香莲,陈世美可能到死都没想到,包拯,敢于而且真的杀了他。


郭六


怎么去认啊!第一,欺君之罪,满门抄斩!不认,也是为了保护全家!秦香莲这傻老娘们不知轻重,带着孩子苦苦相逼!如果是顾全大局,让陈世美身居高位,肯定会照顾她一家的!第二,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郎才女貌,有了这个背景和台阶,平步青云,前程似锦!第三,如果不是碰到铁面无私的包黑子哪里会死的了!陈世美确实是死了,秦香莲母子得到了什么,还不是孤狐伶仃的回老家种地,一点指望都没了!


佛欣1


陈世美做为负心汉的典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物。他喜新厌旧,杀妻灭子,可谓人性泯灭,天良丧尽。包公秉公执法,铡死陈世美真是大快人心。在《铡美案》中,只要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包公便可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那么陈世美为何宁肯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呢?

陈世美在高中后被招为驸马时,向皇帝和公主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生子的真相。后来被秦香莲找上门来,如果此时相认,不但公主不能放过他,而且陈世美无疑犯了欺君重罪,还丢了皇家的脸面。这种情况的结果只能是陈世美死的极惨,很有可能被凌迟处死。所以他是骑虎难下,不管想不想认,都不敢认,因为认了必死无疑。

再一个原因是陈世美的人品极差。为了保住到手的荣华富贵,竟敢倚仗皇权,杀妻灭子。如果认了秦香莲,到手的年轻美丽公主,荣华富贵都将付诸东流,于心不甘!这种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无视父母,妻儿,选择忘恩负义。

当时的陈世美很清楚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其主动权在公主手中,只要公主不计较,自己就可以活命。而让公主不讲较的方法,就是打死不认所谓的妻子秦香莲。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秦香莲认为自己受了这么多的苦,陈世美如果安慰一下自己,秦香莲也许就会息事宁人,但是陈世美死不改口,再加上公主的语言又比较犀利。于是秦香莲在冲动之下,求包拯为自己主持公道,说白了就是抢回自己的老公而已,谁知道包拯直接会用铡刀将其斩杀。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财源滚滚达三江


陈世美做为负心汉的典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物。他喜新厌旧,杀妻灭子,可谓人性泯灭,天良丧尽。包公秉公执法,铡死陈世美真是大快人心。在《铡美案》中,只要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包公便可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那么陈世美为何宁肯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呢?


有人说,陈世美仗着公主撑腰,觉得包公不敢拿他怎么样。也有人说他是读书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我觉得不是陈世美无情无义,是因为他不敢认下秦香莲母子,原因有三。

一:怕背上欺君之罪。陈世美做为寒门子弟,金榜题名,被公主相中,这注定他悲剧的命运。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陈世美这个驸马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如果他跟皇帝说自己家有妻小,不能同意这门婚事。那么,皇帝为了宝贝女儿的幸福,肯定会派人除掉秦香莲母子,以断掉陈世美的念头,这在历朝历代不乏先例,深谙史书的陈世美不会不知道。为了保护秦香莲母子,陈世美只能说自己是个未婚的书生。现在,如果当着包公的面,认下秦香莲母子,那无异于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会株连九族。



二:只有不认秦香莲母子,才能保证她们母子平安。陈世美明白,现在不认秦香莲母子,自己难免背上负心汉的骂名,被人唾弃,大不了就是一死。如果认下秦香莲母子,让皇家的颜面往哪搁!一旦龙颜震怒,莫说自己,连秦香莲母子恐怕都要人头落地。为了皇家的颜面,为了秦香莲母子的安危,陈世美只能横下一条心,死不认账。秦香莲做为一个普通女人,只知怨恨丈夫的背信弃义,喜新厌旧,哪知陈世美为了保护她们母子,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三:侥幸心理在作祟。自古刑不上大夫,何况他还是当朝驸马!不看僧面看佛面,即便包公认为他有罪,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这案子在任何朝代,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偏偏遇上黑脸包公,纵然有公主的求情,皇帝的特赦,也毫不留情把陈世美推到铡刀之下。这一刻陈世美害怕、后悔吗!我想他不会的,因为他这一死,即维护皇家的尊严,又成全了秦香莲母子平安,死也值得。

陈世美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秦香莲不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公主也不会明白,只有皇帝一人明白。因为皇帝完全有能力救下陈世美,之所以见死不救,是不想落个夺秦香莲丈夫的骂名。


洛水清风


一、认了秦香莲有很多坏处。

1、当不上附马爷。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一些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是金口玉言,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掌握天下几乎所有的财富和其臣民的生死大权,其通常表现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一般人唯恐巴结不及。而皇帝通常把自己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一些人梦中都想通过各种关系与其家人建立联系,如果家人当上了皇帝的女婿(即附马),也就是与皇帝成为了亲家,意味着从此集权力、富贵于一身,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正因为如此,其女儿(即公主),对一般人都看不上,对结过婚的人,更不会看在眼中。因此,陈世美是瞒着皇家才能与公主成亲,如果,公主知道陈世美有妻子,必然不高兴,或许会被杀掉。

2、同僚们看不起他,甚至因此而遭罪。

官场是个大染缸,更何况当时那个正是个逆淘汰时期(我们从包拯审的案子中也能看出)——即好人被淘汰出局,坏人大量进局。官场上的人或靠结亲,或靠金钱,或靠相互利用而结成关系网而官官相护。陈世美出身寒门,无依无靠,且刚入官场,虽贵为状元,饱读圣贤书,但与同僚们相较,仍显人微言轻。若想有所作为,必革除陋习,而此举必然得会罪他们,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有被他们陷害而遭罪的风险。秦朝的商秧因变法而受车裂之刑,宋朝的王安石因变法而遭罪数度被贬,清朝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七君子被杀等事例就是明证。即使陈世美碌碌无为,也难免得罪人,而有被贬的风险,古住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3、封建政治制度的弊端。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权贵们有三妻四妾,而具有特权的公主就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在自己身上重演。

二、认了秦香莲的后果。

或许与皇家绝缘,或遭罪,或在仕途上不顺,成为中国历史上千万普通官员中的一名。

以上,或许就是陈世美不但不认秦香莲,甚至派人想杀死她的原因。好在老天有眼,宋朝此时出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包拯,使其应了几千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普世价值观,让忘恩负、恩将仇报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而名扬天下。




大才21


说到陈世美,那是负心汉的典型。在文学作品中,他杀妻灭子,至死不改,简直是个没有人心的家伙。其实, 这只是文艺作品的形象。说他至死不认秦香莲,那也只是文学作品的情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陈世美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在文艺作品中为什么他至死不认秦香莲。

先说文艺作品中的陈世美。

大家都看过《铡美案》吧。陈世美家境贫寒,娶了个媳妇秦香莲,夫妻恩爱。十年寒窗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初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君,怎奈陈世美不肯相认。并派韩祺追杀。韩祺不忍下手,自杀而亡。秦香莲到开封府状告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最终包拯铡了陈世美。

我们看陈世美,简直没法要了。自己的亲儿子都不要了。虎毒还不食子哟,还不如畜生呢。

可是,后人有人就说了,这实际冤枉了人家陈世美了。现实历史中不是这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呢?

丹江口市有一个童德伦老人,就说这陈世美本是一个清官。而且这是要根据的。他说:

在湖北均州,历史上有一个陈年谷,在清顺治年间中了进士。后来历任饶阳知县,刑部主政,户部郎中等职务。此人当官清廉,刚直不阿,政绩卓著。但是在顺治十年,有两个曾接济他的人去他那里讨官,结果被拒绝了。于是怀恨在心,当时他们走到河南南阳,当地正在上演《琵琶记》,于是就花重金把主人公改为了陈熟美。也就是陈年谷。后来又经过改编,就有了铡美案。据说有一次,演员不是铡,而是充军,观众很是气愤。演员只得再上台,重新上演。而且还有四句唱,老包无奈再上台,再把驸马带上来。列位莫把本官怪,这就铡了狗奴才。

但是做为湖北均州人,知道内情,是不演这出戏的。因为那是在亵渎先祖。所以当地有一种说法,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

那这种说法经得起推敲吗?结果是否定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陈世美的形象最早来自明代小说《包公案百家公案》,这是中国古代三大公案文学作品之一。这个小说的作者是安遇时。这本书部分是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加以编排成的。其中的第26回,是秦氏还魂配世美。剧中就陈世美。不过这个小说里的陈世美并没有做驸马,也没有被铡。而是被充军发配。秦氏也不叫秦香莲。联系宋朝的历史,充军倒是可以符合历史的时代特点。

后来,清代的石玉昆借鉴包公的故事,编成了《龙图耳录》,后来又经文人整理,又叫《三侠五义》,也就有了《铡美案》的故事,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陈世美至死不承认秦香莲“的问题了。

由此可以看出,陈世美最早来源于明代。那童德伦老人所说的也就站不住脚了。

再至于人物,或者说是虚构的,或者说是个谜。当然这个问题,也只能是存在于文艺作品中了。

再说说文艺作品中的陈世美为什么不承认秦香莲。

应该说,陈世美代表的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代表的是这一类人。如果相认了,那就不是他了,可以说是编剧的需要。人物形象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往往是一些现实中人物的高度概括。不一定就是某一个人。类似的作品是有的,如《棒打薄情郎》中,乞丐金松的女儿金玉在一风雪之夜见一青年男子莫稽僵卧在家门口,便动了恻隐之心过救了起来,后来金松还将女儿许配于他。后来,莫稽科举得中,竟然一纸休书休了妻子。再后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当然,现实是中是有类似这样的人的。他代表着享受上了荣华富贵,就忘记了共患难的人,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