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非法集资和“众筹”的界限是什么?

头条金融


众筹的涵义与种类

众筹指发起人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一种集资活动。众筹最先起源于美国Angel List网络股权众筹平台,后来风靡世界。从2012年后盛行于中国。这种集资模式出现在中国后,发展出了多种方式: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回报众筹以及慈善众筹。

股权众筹——发起人以出售初创公司股权,投资人出资购买股权从而筹集公司发展资金的一种方式。例如某发起人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出售公司股权给49名投资人士,每名投资人须投资10万元获得股东身份,每人占公司股份2%,共筹资490万元。后公司发展良好,不久就开始盈利并按照股东会决议分红,一直运行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通过增加股东筹集资金的方式,只不过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互通互联传播方式,在陌生人中引进股东而已。投资人参与股权众筹出资,独自承担亏损投资风险,享有投资盈利利润。

债权众筹——社会投资者对发起人的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一定比例的债权,按照约定的合同条款,无论公司是否盈利都应该获取利息收益并收回本金的一种投资行为。

回报众筹——又称奖励众筹,指投资者对发起人的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出资人获得产品或服务。这种方式对于出资人来说既没有获得股份,也没有获得金钱债权,项目或公司的发起方就直接给出资人以产品和服务。例如:发起人有一个荔枝园开发项目,以回报众筹形式筹集资金,每人须出资1万元,共有100人出资。项目的回报是给出资人每年100斤荔枝,总共10年。期满后出资人不再从该项目中获得任何回报。

慈善众筹——也叫捐赠众筹,是指出资者对发起人项目或公司进行无偿捐赠,而筹集的资金用于发起人项目或公司的慈善项目,出资人不能从项目或公司中获取任何报酬、产品或服务。

可以看出,在假定上述众筹行为都是规范运作且发起人的项目或公司都是正常盈利情况下,对于出资人来说:股权众筹是风险与报酬完全由投资人承担或享有的投资行为;债权众筹是无风险负担仅获取利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回报众筹是无风险获取产品或服务,实质性类似于债权众筹的一种投资行为;慈善众筹则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一种捐赠行为,严格说不能纳入众筹的范畴。不管形式如何,众筹所依托的手段主要还是各种互联网平台发出众筹信息,出资人根据众筹信息决定自己的出资行为。离开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通信互联网,众筹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也不会衰退的如此之快。

非法集资含义与种类

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为

主体违法——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筹集资金。
承诺回报——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
面向大众——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所谓不特定是指主要是陌生人或亲友介绍的人。亲友自身和单位内部人士不属于不特定对象。
合法外衣——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

非法集资的常见表现形式

1. 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 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 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 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5. 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6. 以投资黄金等名义,以高利吸引社会公众投资。
7. 以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为名,采用召开“招商会”、“推介会”等方式,以高息进行“借款。
8. 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等为名,以高利诱导加盟投资。
9. 借助网络借贷平台、众筹平台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进行的非法集资活动。
10. 以“金融创新”名义进行自我掩护,高利诱惑兜售虚拟货币、数字货币、“区块链项目”、ICO、伪P2P、众筹产品、邮币卡、“原始股”等。
11. 以解冻“民族资产”等名义,以高利诱惑进行非法集资。
12.其他涉嫌非法集资形式。

非法集资涉嫌的刑罚罪名

主要是非法吸收供公众存款与集资诈骗罪两种,也有涉及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所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

两罪的区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人集资主要用于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非法占有投资人资金的目的,违反的是国家有关金融机构才能吸储资金的规定,主要破坏的是国家的金融秩序,主观恶性较小。集资诈骗罪的主体集资目的主要是为了非法占有投资人的资金,编造理由与虚构事实骗取投资人的投资,用于个人挥霍或消费,而不是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在集资后有携资潜逃等行为。他不仅侵犯了国家相关金融秩序,也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主观恶性较大。

非法集资与众筹的主要界限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二者界限如下——

股权众筹如果发起人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进行筹资活动,那么参与众筹的人数总共不能超过50人。因为有限公司的股东最多不能超过50名。如果发起人以股份公司为载体进行众筹活动,参与众筹的人数总共不能超过200人。因为股份公司股东总数上线为200名。超过人数限制,就属于《公司法》上的未经国家有关机构批准非法发行股票、证券的行为,就属于涉嫌非法集资。如果筹资的资金是发起人用于公司经营活动而不是用于个人消费挥霍,那么发起人触犯了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如果筹集资金被发起人主要用于个人挥霍,甚至携带资金潜逃,则既触犯了集资诈骗罪,又触犯了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应该择一重罪处罚。

债权众筹如果是仅仅是向特定的亲戚朋友、单位内部人员筹集资金,那么实际上就是民间借贷,应属合法行为;如果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向不特点的社会人士筹集的资金,那么就属于未经国家有关机构批准,向不特点人群非法发行债权凭证的行为,属于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供公众存款与集资诈骗罪。到底触犯何种罪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鉴于债权众筹行为绝大多数是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筹资活动的,一般定性为非法集资应该比较合适。

回报众筹是债权众筹的变种,只不过前者投资人获取报酬形式是资金,后者获取报酬形式是实物或服务,但都属于债权性质。借助于互联网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筹资活动的,一般定性为非法集资中的非法吸收供公众存款应该比较合适。

至于所谓慈善众筹,虽然出资人并不要求任何形式回报,但如果发起人不是国家民政部门批准的具有相关进行慈善活动主体资格的机构,即使是发起人筹集资金后用于慈善项目,也属于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果发起人筹集资金后用于个人消费挥霍,则涉嫌集资诈骗。


律师邹光明


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什么叫非法集资,容易把众筹和非法集资混淆在一起,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他们的区别,他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

案例:有一个开发商有一块地,准备开一个大型KTV娱乐会所,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多资金,预计要融资1000多万左右,他就到处找投资人来融资。

当事人是搞投融资的,手上有资本客户,这些客户也在寻找投资项目。当事人准备把这些客户引入投资开放商这个KTV娱乐会所,但当事人想不是单纯的投资,想引入一个综合的线上线下的模式,那就是众筹平台的虚拟货币的形式。

说白了,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将自己手上的众多投资者的钱通过众筹的方式,集中投给开发商。开发商修的KTV加酒店有100个房间,当事人手上有近1000个投资人,当事人想把这1000个人放到100个房间来投资。当事人准备开发发虚拟货币, 通过把投资的钱转换成一种虚拟货币在平台上展现出来,, 并放在该平台来交易,当事人设想的是只要KTV酒店的生意火爆,那么该虚拟货币自然就坚挺,其货币价值自然就是得到爆涨,最后投资人就获利退出。但是最后过了一年,KTV酒店只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而己,大多数都是不断地通过投资者的拉人头式,拉更多投资者把钱投到网上来,然后把新加入的人的钱分给前面加入的老投资者的收益,这样搞资金池,过了两年,资金崩盘,老板圈钱跑路。

大家看上面的例子后,再来看看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按照该规定,非法集资的特点有一下几点: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三、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通过这些非法集资的定义,上面的案例中就是非法集资,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像社会个人筹集资金,最后圈钱跑路。

而众筹又叫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

筹集的发起人: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

筹集的支持者:对筹资者的故事和回报感兴趣的,有能力支持的人;

筹集的平台:连接发起人和支持者的互联网终端。

众筹模式从商业和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团购的形式,和非法集资有本质上的差别,所有的项目不能够以股权或是资金作为回报,项目发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必须是以实物、服务或者媒体内容等作为回报,对一个项目的支持属于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

上面的案例,虽然也是筹集大多数人的投资,但是通过平台的虚拟币的升值做为回报,还有承诺收益,所以不众筹。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大概知道众筹和非法集资的本质区别了,他们最主要区别就是承诺现金回报,还有项目虚假性。


雪之道理财


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众筹特征:

1、低门槛: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都可以发起项目。

2、多样性:众筹的方向具有多样性,在国内的众筹网站上的项目类别包括设计、科技、音乐、影视、食品、漫画、出版、游戏、摄影等。

3、依靠大众力量: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众,而非公司、企业或是风险投资人。

4、注重创意:发起人必须先将自己的创意(设计图、成品、策划等)达到可展示的程度,才能通过平台的审核,而不单单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点子,要有可操作性。

众筹构成:

发起人: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

支持者:对筹资者的故事和回报感兴趣的,有能力支持的人;

平台:连接发起人和支持者的互联网终端。

众筹规则:

1、筹资项目必须在发起人预设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目标金额才算成功。

2、在设定天数内,达到或者超过目标金额,项目即成功,发起人可获得资金;筹资项目完成后,支持者将得到发起人预先承诺的回报,回报方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如果项目筹资失败,那么已获资金全部退还支持者。

3、众筹不是捐款,支持者的所有支持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

非法集资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非法集资的特征: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三、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聚合思维


非法集资是一种犯罪活动,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从以上定义可知,从形式上来说非法集资与众筹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都是向某一群体集资,都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来完成。两者的界限在于核心的投资标的物或者项目是否切实可靠,是否具体存在或具有可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可能,这是本质区别。

非法集资与众筹发起者的集资目的是两者的根本区别,非法集资者一般是以非法方式将投资者的本金占位己有。众筹则是集资者要通过集资实现自己某种创意,或者项目。

非法集资与众筹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投资者收益的承诺。投资理财有一种说法,就是某一产品有4-5%的收益,那么它基本是可靠的,如果有10%以上的收益,那就就要注意自己的本金了。

非法集资通过虚高不切实际的收益承诺,抓住人们希望获得额外高收益的心理骗取钱财。众筹的收益一般是可计算可评估的,属于公开透明的。

举个例子,A邀请BCD来家里吃饭,说是要给大家做一顿丰盛的饭菜,然后让BCD分别买了一些菜带到自己家里,BCD三人基于对未来一顿饭的收益考量,欣然答应。那么如果A确实做了一顿饭,四个人开开心心地吃完了,这就是众筹。如果A其实并没有做饭的想法,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骗取BCD买来的菜,使BCD受到损失,那么这就是非法集资。

需要注意的是从结果上来看,众筹也可能由于项目失败而造成投资人利益受损,到这种受损与非法集资的受损有本质区别。毕竟A根本就没有做饭的想法和他做饭质量很差,虽然都给BCD造成损失,但是两件事并不能拉等号。




水草123


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非法集资在?《最高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体来说两者的区别由如下几点:

一、本质目的不同,众筹并不以吸收公众存款为目的,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是一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

二、项目发起方与众筹平台运营主体及出资方均能认识到,双反并非存贷款的法律关系。支持者的出资不是以获得利息、固定回报或高额回报为目的,而是一种项目资助、捐款或者对产品的预付款性质。

对于众筹这种新兴事物,关于众筹的法理解释和判断,众筹与非法集资仅一线之差,法律风险仍然是存在的。


清风普法



相比私募、P2P等等,众筹与非法集资关系其实相对更近。因为众筹涉嫌的非法集资的形式更多,不仅仅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还有可能涉嫌擅自发行股票罪。

这是因为,众筹这一集资行为的本身模式,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性,比如,其与私募就非常不同,众筹天生就是涉“众”,陷入非法集资风险的概率比较高。

什么是非法集资犯罪?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般同时具备有四个特点:

一、(非法性)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没有合法主体资格;

二、(利诱性)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三、(社会性)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四、(公开性)以公开方式对外宣传。

如果是以诈骗形式非法集资,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目的,则认为是集资诈骗罪。由此可知,不管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承诺保本付息是其一个关键特点,但是,在非法集资犯罪中,有不少罪名是不要求承诺保本付息的,比如擅自发行股票、债权罪,其打击的重点,就是未经过许可进行公开发行股票、债权的行为,其并不要求集资人承诺保本付息。

众筹从性质划分,大致包括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债权众筹等。

产品众筹,往往没有问题

产品众筹,你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团购,可以说是众筹模式的起源,发起者想开发某个商品或者项目,但缺乏资金,支持者希望使用这种服务,因此预付费用,发起者开发出某个产品后,支持者根据其出资或者相应的产品或者优惠,这种模式里面,既没有股权、也没有债权,也没有直接的现金回报承诺,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开的预售,因此不会涉嫌非法集资问题。

但是,现实中往往比理论更加复杂,比如可能会出现以产品的名义进行保本付息承诺,甚至以虚拟币的模式进行相关发行,就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定性。

股权众筹

但是,如果是股权众筹,也就是项目发起者缺乏资金,支持者出资后获得股东身份,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是公开的众筹,发起者就是典型的面向社会公开宣传,其面临的问题就有两个,第一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寻找股东,第二是股东人数经常会超过200人或50人的限制。这导致这种模式本身就存在违法性,涉嫌的行为就是擅自发行股票,根据擅自发行股票罪的刑事立案标准,擅自发行致使30人以上的不特定的投资者购买了股票,或者向超过200名特定的出资者出售了股票,就会涉嫌以公开方式发行股票,也就是擅自发行股票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向不特定对象或向特定对象累计超过200人发行证券,属于公开发行证券。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

如果发行人没有通过公开方式发行,而是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的对象发行,最终股东人数累计不超过200人的,为非公开发行,如果是非公开发行,就不会构成擅自发行股票罪,非公开发行股票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正常的民事经济活动。

公开发行的方式,包括采用中介、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如果行为人以转让股权为名义,以打电话、发传单的名义向不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超过200人转让股票的,就会被认定为一种变相的公开发行行为。

另外,如果行为人表面上是发行股票,但是又承诺支持者的股票、股权有保底收益,或者由保本性质的回购承诺,这种模式,因为众筹本身就是涉众发行,加之以受保护的股权方式承诺保本付息,涉嫌的罪名就不是擅自发行股票罪,而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天道财富李国林


非法集资,指:未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并承诺以现金,红利,股权,物品或其他方式返利给投资者。

众筹:也是面向社会募集资金,领域可以是任何领域,影视,产品,公益,出版,游戏,都可以作为众筹对象。

从原理来说,都是公开募集资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从运营方式等其他方面来看,还是有些不同的。

非法集资和“众筹”官方的说法就是:是否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从非法集资和“众筹”的特点来看,也有一些不同。

但存从非法集资来说,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中途基本不会出现返还现象,哪怕项目未成功,也补存在返还。

众筹:如果项目失败,或者融资没有达到众筹的最低金额,那么所获得的资金会返还给投资者。众筹成功的话,投资者有优先享有的福利,这些福利可以是优先享有产品,或者可以享受某些特定的服务。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众筹平台,基本都是一些大平台在运营,这些平台在信誉,安全性来说,不会和非法集资一样乱象严重。


财经攻城狮


众筹与非法集资不同,非法集资通常都以承诺一定期限还本付息为标准,且承诺的利息往往远高于银行利息。而股权众筹没有承诺固定的回报,投资者享受股东权利也承担股东风险。

非法集资罪产生的背景是工业时代,在我国则打上了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在计划经济时代,金融秩序是绝对国家垄断的不容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染指的领域,后来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这套思维观念还根深蒂固,非法集资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罪名,其中一些罪名的设置是为了维护现行金融秩序安排的。

众筹则是产生在网络等新经济成长繁荣的后工业时代,创业者通过微信、微博、互联网等网络工具、或者专门的众筹网站发起自己的众筹项目,快速的聚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的资金、智慧和资源,实现快速的崛起,这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小额资金的融资模式。

众筹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在于:

1、是否承诺约定的回报。非法集资通常都以承诺一定期限还本付息为标准,且承诺的利息往往远高于银行利息;而股权众筹没有承诺固定的回报,投资者享受股东权利也承担股东风险。

2、非法集资侵害的客体是金融机构的管理秩序。我国刑法学权威学者认为“只有当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用于货币资本的经营时(如发放贷款),才能认定扰乱金融秩序,才能以本罪论”;股权众筹募集的资金往往是投向一个实体的项目,并非资本经营,这就是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中公法考



债权众筹往往会被扣上非法集资的帽子,比如说众筹时项目约定到时返还本金,并付一定的收益,这与非法集资有点类似。那么,具体来说,债权众筹容易触碰非法集资红线的地方在哪里呢?找法网小编接下来为您分析。

  (1)当前相当普遍的理财-资金池模式,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此类模式下,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2)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未尽到借款人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借款人的名义发布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又称借款标),向不特定多数人募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有的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高利贷出赚取利差,这些借款人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3)典型的庞氏骗局。即个别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发布虚假的高利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庞氏骗局模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后用于自己生产经营,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此类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债券众筹目前已经明确规定为银监会监管,目前主要的监管解释为:“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建立平台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平台不直接经手归集客户资金,也无权擅自动用在第三方托管的资金,让债权众筹回归撮合的中介本质。”这意味着债权众筹应当尽到一定程度的审核义务,并向借贷双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对于出借人而言,其不应过分追求高利率的借贷回报,应当综合考虑利息收入和资金风险,作出理性的投资选择。实践中很多借款人利用高息诱饵吸收大量资金后,明知利率太高难以偿还,直接卷款潜逃“玩失踪”;还有一些借款人募集资金的初衷是为了经营业务,并寄希望于业务盈利后归还借款,但是畸高的利息成本迫使他们投资高风险、高回报行业,一旦投资失败资金链断链,就会导致出借人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债权众筹容易触碰法律红线表现在众筹平台设立资金池、借款人不合法等方面。对于提供众筹项目的平台来说,要避免掉入非法集资雷池,有第三方托管资金是必要的。另外,对于众筹项目的审查也要严格,保证投资人利益,不触碰法律红线。


光与思维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股权众筹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股权众筹。另一种解释就是“股权众筹是私募股权互联网化”

请注意股权众筹一定是通过第三方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进行,例如东之贝股权众筹。不通过第三方而进行的众筹从含义上就不是股权众筹。自众筹是通过社交工具或口口相传,没有通过股权众筹平台,是不能算作股权众筹的。

2、实质性区别

股权众筹资与非法集资回报上存在实质性差别两者判断实质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诺规定的回报。

非法集资通常都是以承诺一定期限还本付息为标准,且承诺的利息往往远高于银行的利息;股权众筹是召集一批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朋友一起投资创业,它没有承诺固定的回报,而是享受股东权利也承担股东风险。因而从本质回报方式来看,两者有非常大的差别。

对经融秩序的影响上,非法集资是干扰金融机构的秩序,而股权众筹进行的资本的经营,一定程度上市扩张了资本市场,并非扰乱。只有当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用于货币资本的经营(如放贷时),才能认定扰乱金融秩序,而股权众筹是投向一个实体项目,不是进行资本的经营,这与非法集资有很大差别。

3、发行方式的区别

非法集资采用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发行方式,股权众筹利用互联网最阳光、正能量的一面。

4、风控和法律保护区别

非法集资与股权投资另外的重要差别是投资的风险控制程度不一样。

非法集资往往是由个人发起,聚集大量钱财,投向几个不为借款方所知的项目,并承诺收益,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众筹网站把每个项目的信息公开,投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消除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异,公开、透明、阳光,信息做的随时可查,创业者做到随时保持沟通联系,大大降低了其中风险。

在法律保护方面股权众筹最终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去投项目,受到法律保护。非法集资筹资之后不成立合伙公司,投资人不能成为股东。东之贝股权众筹是负责项目审核尽调,出具报告,对投资人负责,双方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去投资项目,信息了解透彻、风险各种承担、收益分配清晰,完全是公开、透明的行为,这与非法集资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完全不同。

以上资料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众筹与非法集资的界限是什么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编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众筹是公开、透明的行为,众筹得来的资金,参与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分配。而非法集资所筹来的资金,是被个人占为己有,私自挪用,是通过诈骗手法而得来的。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了众筹,也一定要做仔细的了解,避免落入非法集资的圈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