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从心理学角度说说学区房的重要性

我一个同事在南京上班,为了孩子上学,硬是买了无锡的学区房,举家迁到无锡来。夫妻俩全部辞掉了南京的工作,在无锡重新开始。他现在手头的这套学区房很偏僻,每天上班都要开车一小时,遇到堵车的时候,每天要耗三四个小时在路上,而房子的房价几乎跟市中心的房价差不多。

对于学区房,要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价格更是高得不得了。根据网上的房源信息,上海、北京的二手学区房价格高达10万/平,面积30平米,售价高达320万,实际的房子却是这样的。

上海10万/平的学区房

学区房到底是否值得买,大家众多纷纭。从心理学的角度,kenji认为非常值得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家庭教育,更多的还有学校的教育,学校是帮助孩子社会化非常重要且唯一的场所。

很多家长买学区房是冲着学校好,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好的学校具体好在哪?是硬件设施?是教学水平?是教育资源?是文化底蕴?在心理学看来,一个好的学校里有好的同伴,同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伴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一般是年纪相仿,在学校里,同学是孩子的同伴,同伴之间可以学习交流、宣泄情绪等,为孩子学习社会规则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同伴还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同伴之间的互动会强化或者削弱某种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喜欢骂人,那同伴就会不理他,这样他感受到别人的疏远,就会收敛自己骂人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乐于助人,那周围的同伴都很喜欢他,也会强化孩子乐于助人的行为。

孩子之间也会互相学习和模仿,孩子看到同伴因为某件事情被表扬,就会模仿同伴的行为;如果看到同伴因为某件事情被惩罚,那孩子也知道自己不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当然同伴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如果孩子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增加自我效能感。我们发现很多人非常优秀,优秀是他们的刚需,是他们的习惯,这些都跟小时候培养的竞争意识有关。

孩子很早就对同伴发生兴趣。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同伴微笑,并发出声音。1岁的时候,同伴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行为,如打手势、模仿等等。在2岁左右,孩子就可以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同伴。再大一点的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方式就是游戏了,随着孩子的成长,依次出现的游戏类型:旁观他人游戏、各自独立玩游戏、一起玩游戏。

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同伴之间的互动增加,互动程度已经超越与父母的互动,因而买一个小学的学区房是非常必要的。整个小学孩子的成长非常迅速,与同伴的交流日渐增多,在某些方面,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父母的影响,如衣服、音乐、朋友等等。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下降。

同伴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也受到家庭情况的影响。比较民主的父母,孩子比较愿意跟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受父母影响较大;而父母对孩子缺乏明确要求的家庭,孩子与父母交流较少,因而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是成长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伴是良好的榜样,则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如果在不良团体中,青少年可能习得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根据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受欢迎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

被拒绝的孩子

——大家都不喜欢他

矛盾的孩子——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两极分化

被忽视的孩子——存在感很低,大家没有太深印象

一般的孩子——特征不明显,约有三分之一

在以上五种孩子中,最好的是受欢迎的孩子,一般的特征是:长得好看、积极开朗、愿意分享、主动合作、有领导才能、缺乏攻击性。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不太会有心理上的困扰,更容易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最糟糕的一类是被拒绝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破坏行为、喜欢争论、极度活跃、不喜欢合作,成绩往往较差,青少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和犯罪倾向比例较高。

买学区房非常必要,特别是小学阶段,买的不仅仅是师资力量,买的也是孩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