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七)


37.行 xíng

字源解说:甲骨文

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

造字本义: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失去路口形象。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

说文原文: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释文 :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采用“彳、亍”会义。所有与行相关的字,都采用“行”作边旁。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需要了解的内容:許云“人之步趋”,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故许意谓“行”是人快慢行走之总称。考甲骨文像十字形街路,本义实为道路。因道路供人行走,故引申为行走义。《说文》篆文讹得面目全非。许慎据其讹变形体,释为本义为人之步趋,又以从彳从亍的会意字为解,不确。凡是从行的字,本义与街路或行走有关。

38.齒 chǐ


说文原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从齒。

(从小徐也。大徐本誤)古文齒字。[古文獨體象形。不加聲旁。]昌里切 。

例如: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

需要了解的内容: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同本义: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chèn,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注:“齿为骨余。”

39.牙 yá


字源解说:牙,金文

像上下交错的臼齿。籀文

以“臼”状的

明确表示牙为臼齿。

造字本义:上下交错的臼齿,位于哺乳动物齿弓的最后端,上下共四颗,俗称“大牙”。篆文

在金文

字形的基础上略有变形。楷书

失去上下臼齿交错的形象。古人称口腔前部上下相对的两排咬嚼器官为“齿”,称口腔后部上下交错的咬嚼器官为“牙”;后人将“牙”、“齿”混用——齿弓最后端的根齿叫“臼齿”,俗称“大牙”;齿弓最前端的一排面齿叫“门齿”,俗称“门牙”或“板牙”;正面门齿与后端臼齿之间的侧齿叫“犬齿”,俗称“犬牙”或“虎牙”。

说文原文: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凡牙之屬皆从牙。

古文牙。

释文

:牙,公象的长牙。字形像牙齿上下交错之形。所有与牙相关的字,都采用“牙”作边旁。

例如: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需要了解的内容:《段注》本改“牡齒”為“壯齒”,注云:“壯,各本說作牡,今本《篇》、《韵》皆訛。惟石刻、《九經字樣》不誤。……士部日:壯,大也。壯齒者,齒之大者也。今考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三十五卷四頁“牙”下引《說文》正作“壯齒也”,可證段注甚確。

40.足 zú


字源解说:甲骨文中“正”(征)与“足”本是同一个字,后被转注成两个字。足,甲骨文

=

(囗,村邑或部落)+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

造字本义:出征得胜,凯旋归邑。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因为“疋”(脚,名词)篆文的字形

与“足”(凯旋归邑,动词)的篆文

字形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脚板

构成的脚部。古人称得胜凯旋为“足”,称征而无获为“乏”。

说文原文: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

释文:足,人的下肢,在人体的下部。字形采用“止、口”会义。所有与足相关的字,都采用“足”作边旁。

例如: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41.疋 shū


字源解说:疋,甲骨文的字形,是由大腿小腿及脚板三部分绘成的行走器官;小腿位置加一小圈指事符号,表示发达凸起的腿肌,就像甲骨文的“肱”在手臂下方加一半圆表示发达的臂肌一样。有的甲骨文将腿形简化。有的甲骨文将大腿与小腿的形象简化成一圈和一竖。

造字本义:腿、趾组成的脚。金文则将甲骨文的写成开口的“勾”。由于“疋”篆文的字形与“足”的篆文字形相似,后人习惯性误将“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

说文原文: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 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

释文:人的脚。上部像小腿肚,下部采用“止”的字形。《弟子职》上记述说:“问足放在何处。”古文中把“疋”用作《诗经 • 大雅》的 “雅”字。也把“疋”用作“足”字。另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胥吏”的“胥”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记”的意思,所有与疋相关的字,都采用“疋”作边旁。

需要了解的内容:汉字,有三个读音:shū,yǎ,pǐ。疋pǐ,同“匹”。其它字义,疋yǎ,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其它字义,疋shū脚。

42.品 pǐn


字源解说:品,甲骨文

=

(口,嘴巴)+

(口,嘴巴)(口,嘴巴),三个“口”,表示吃好几口,非一大口吞下。

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啜吃,慢慢地辨别滋味,享受食物。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颠倒金文的上下结构顺序。

说文原文:品,眾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屬皆从品。

释文:品,众庶万民。字形采用三个“口”会义。所有与品相关的字都采用“品”作边旁。

例如: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周礼 • 膳夫》

需要了解的内容:本部共二字,一為“喦”,从品相连,訓多言;一為“喿”从品在木上,訓鳥群嗚。本義都跟聚口發聲有关。

资料来源:《说文解字》、《说文部首形义通释》、象形字典网、汉典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