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纳黛玉为妃,黛玉誓死不从,贾家因此被抄家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认为黛玉和宝玉是一对,所以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黛玉一定会想着嫁给宝玉,即使没有嫁给她,她也不会嫁给除了宝玉之外的男人。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除了贾宝玉之外,还有一个男人曾向黛玉提亲。并且因为黛玉的拒绝,导致了贾家的被抄。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开篇就交待了一副有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两句话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只有参透了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才会参透《红楼梦》的结局。 那么,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呢?曹雪芹是在说,在《红楼梦》这部书里,凡是你认为是假的地方,其实都是真的,凡是你认为确凿无疑的地方,其实都是假的。凡是你认为有这种可能的地方,其实反倒没有可能。

就拿黛玉的姻缘来说吧,小编以前一开始读《红楼梦》,就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儿,贾母是支持宝玉娶黛玉的,就连贾府里的下人们,也认为宝黛二人将来必会成亲。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也尤二姐、尤三姐闲聊时曾提说: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但是假作真是真变假,曹雪芹营造这种宝黛必然成亲的氛围,其实是一种假象。小编认为,所有人都认为黛玉必然会嫁给宝玉,那结局肯定是完全相反的,黛玉不会嫁给宝玉。

既然黛玉没有嫁给宝玉,那曹雪芹安排的结局是什么呢?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写的是黛玉在宝钗、宝玉成婚当晚,焚稿而逝,临死前还大喊宝玉的名字。这样的桥段的确富有戏剧性,而且催人泪下,但小编认为,高鹗的设计根本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小编认为,根据“假作真是真亦假”的原理,黛玉没有嫁给宝玉,反倒是贾府之外的一个人,向黛玉提亲,要娶黛玉。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当今的皇帝。曹雪芹在前八十回,至少埋下了一处伏笔,来暗示皇帝与林黛玉会产生某种联系。 第十六回,林黛玉刚从姑苏奔丧回来,宝玉便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这串鹡鸰香串是北静王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与宝玉相见时赠给他的。北静王将宝玉夸赞了一番之后,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猝无敬贺之物,此系圣上所赐鹡鸰香串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件鹡鸰香串是皇上戴过的,后来送给了北静王,而北静王又送给了宝玉,宝玉又转赠黛玉。一个小小的香串,居然要经过四个人之手,曹雪芹这么写,到底用意何在? 小编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香串的名字,为什么叫“鹡鸰”呢?《诗经》中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是鹡鸰,是一种水鸟,脊令落在原野之上,比喻陷入了困境。

这首诗的意思是兄弟之间相互关爱,在困难时相互帮助。曹雪芹将这个香串取名为“鹡鸰”,意思是北静王与宝玉关系很好,如兄弟一般。再联系“兄弟急难”的意思,将来宝玉及他的家族陷入困难之中,北静王来帮助宝玉。 那么,宝玉及贾家陷入了什么困难呢?北静王又是怎样帮他解决困难的呢?这就涉及到鹡鸰香串串起的另外两个人:当今皇帝和林黛玉。小编认为,贾家在朝廷斗争中,得罪了当今皇帝,而北静王府与贾家私交甚好,北静王也受到皇帝的信任。

于是北静王便提出来,要林黛玉嫁给皇帝为妃子,以求得皇帝的原谅,解决贾家的困难。此时家族蒙难,贾母也不得不牺牲黛玉,来换取贾家的平安。但是黛玉深爱宝玉,誓死不从,便一死了之。这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因为当宝玉将鹡鸰香串转赠黛玉时,说的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这是曹雪芹暗示,后来的黛玉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并由此导致了贾家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