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天下第一家


孔府,坐落在山东曲阜城里一条叫阙里街上。这条街足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为什么叫阙里街呢?两千五百年来,孔子的嫡系后代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孔子后裔又称为“阙里世家”,这条街自然称阙里街了。


(孔庙俯瞰)

这座宫殿式府第,坐北朝南。三启六扇的镶红边的黑漆大门,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竖匾。它的两侧是一副金字对联:上联曰“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大门的门板上镶着狮子头形的大铜门环,门前蹲着一对精雕的大石狮子。大门内便是宽大的粉白照壁。这就是孔子后世嫡孙长支、历代衍圣公的府第,世人俗称“公府”。


(孔府大成门)

到目前为止,孔子的嫡系后代共传七十九代。孔子一生很穷。相传,孔子当年只有三间小屋可以居住,后来改建成殿。民国时期,那里供奉着一辆车,据说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所乘坐的,那里还有他用过的琴和书。孔子死后二百多年,汉武帝刘徽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孔子学说才受到重视。从此,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各种谥封号: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祠君”,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关内侯”,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代开始称孔子为“圣人”,唐玄宗又将三十五代孙孔燧之提升为“文宣公”,后加封为“文宣王”;宋仁宗为使圣裔繁衍,世袭不断,将“文宜公”改为“衍圣公”;元代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以后又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还特准许衍圣公在皇宫御道上和皇帝并行,在紫禁城骑马,还陪同皇帝“临雍”(视察学务),衍圣公每次来京,诸贤后裔,五经博士,四配十二哲百十多人也都随同前来;清王朝更进一步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即:启圣王、昌圣王、贻圣王、裕圣王、肇圣王。


(孔府大殿一角)

随着对孔子谥封号的增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封赐。所以,孔家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还要尊贵。因为皇帝只是一朝一代的,而孔家是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

宋朝以前,孔子后裔在阙里的宅第称为“袭封宅”,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始建“衍圣公府”,以后历代均有所扩建。孔府占地二百多亩,有厅、堂、楼、殿四百六十多间,还有一些门坊、花园等。孔府雕梁画栋,飞簷彩拱,奇花异石,凉亭曲桥,堪称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

整个孔府的布局是前衙后宅式,分为中、东、西三路,这与北京故宫的布局颇为相似。孔府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花园;西路是衍圣公接待贵客、学礼、读书的地方;东路是家庙、祠堂,和家人的住所。孔府二门里有座“重光门”,是在院中孤零零地盖起一座双层飞簷的门坊,斗拱建筑的屋顶,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门下有石鼓夹抱,左右无墙,平时关闭,从两侧通过,只有在皇帝出巡或祭孔时才能在十声礼炮声中打开。这是一般官宦人家所没有的,只有列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据史书记载,历代帝王中曾出巡到孔庙的有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周太祖、宋仁宗、清圣祖、清高宗十一个皇帝、共十九次出巡来过这里。这是历史上所有的贵族之家都没有得到过的皇帝“宠幸”。民国以后,蒋介石、孙科、冯玉祥孔祥熙等国民党要人也都来过。

孔府的西侧,一墙之隔,便是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孔庙。孔庙更大,有三百多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碣如林,厅、堂、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围着曲曲折折的汉白玉栏杆。双层飞簷下有十根龙柱,每根都雕镌着石龙,以及明珠、云头,镂空雕刻。这些龙柱只见云龙飞舞而不见石柱,连北京故宫龙柱也无法媲美。据说每当皇帝来此出巡,十根龙柱都要用黄绸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讳。


(孔庙龙柱)

孔庙里还有我国的十大名楼之一的藏书楼奎文阁。奎文阁高耸入云,光彩夺目。


(奎文阁)

此外,还有孔子讲学的地方——杏坛、孔子教给儿子习礼的地方——诗礼堂、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寝殿、孔子手植桧树、十三碑亭,以及自鲁以来汉、魏、宋、元、明、清的大量珍贵石碑、门坊和其他古迹。

孔府的北面,穿过大概三里多长的神道,就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孔林内老柏古桧,青翠苍郁,四周林墙长达十五华里,占地三千多亩,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这里有六十多座楼、亭、殿、堂,还有难以计数的古代碑碣和丰富的地下文物。

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为“三孔”。“三孔”古迹驰名中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书法演变等,都有珍贵的价值。因此,孔府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

此外,明代皇帝还在北京钦赐宅第,设立孔府在京的官邸。初赐宅在东安门外,后又改在正阳门里,明英宗时又在西单太仆寺街赐宅,也称做“圣公府”。


(孔府长春坊)

孔府的管理机构设在中路前部大堂前东西两侧,分为六厅。这六厅分别是典落厅、司乐厅、掌书厅、知印厅、管勾厅、百户厅。典落厅、司乐厅,掌管祭祀的典章和音乐;掌书厅、知印厅掌管文书和大印;管勾厅掌管祀田收租;百户厅掌管林庙、守卫。六厅的官员有知印官、书写官、掌书官、司乐官、典籍官、管勾官、百户官等,一般都是四品官员。此外,还有孔府总管、管家、麵爷、帐房、祭祀官员等等。

六厅正中的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二堂正中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代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纠纷和府内仆役问题的地方。

内宅日常府务主要是由设在三堂院内东西配房的司房和册房来处理。司房是管理财物的帐房,册房是管文书、档案的书房。大门里的西边还有赍奏厅,又叫外西房,专跑京差还兼传达。古时,赍奏厅的赍奏官是六品,平时相当于七品的知县有事来到孔府,只能在此等候,由资奏官向内禀报,未经允许,知县不许进入二门。

古时,皇帝们赏赐孔府的土地很多,在清朝大约百万亩,有数十万户佃户,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个省的数十县。管勾厅掌管收租,佃户交了租,帐房就在户册上打个勾,所以叫“管勾”。因为地亩多,孔府管勾厅在外地还设有管勾衙门(主要在巨野县),下面还有屯官、总甲、小甲等,小甲就是各庄的庄户头,直接向农民收租子的。

孔府在鲁西南的两千大顷地是按五屯、六厂、十八官庄管理的。五屯是郓城、巨野、平阳、东阿、独山;六厂是巨野、平阳、郓城、及独山三屯;十八官庄,在曲阜有十二个,泗水有四个,邹县有两个。

较远的土地和外省的土地管理很混乱,因为孔府的土地是皇帝赐给的“祀田”,是把地租收入用来祭孔的,孔府无权买卖;佃户可以转让,同时每逢改朝换代,祀田数字也有增减。


(孔庙)

除大量祀田外,衍圣公个人还有近百顷私田。这些私田可以变卖,叫“汤沐地”。由于孔子的原故,曲阜县有免粮地数百顷、轻粮地四千多顷。在赐祀田的同时也赐佃户,叫“欲拨佃户”,也有自己租种祀田的,叫“寄生佃户”。另外,还有皇帝拨的“庙户”,是洒扫林庙的。这些佃户和庙户统称为“户人”,属于孔府的“户籍”,不编入地方保甲,也减免对朝廷的徭役,但负担着孔府派给的各种劳役。“户人”中有各种不同的分工,有“屠户”“猪户”“羊户”“牛户”“笤帚户”“挑祭户”“鸭蛋户”“菱角户”“香米户”“择豆芽户”等等。这些“户”世世代代为孔府从事屠宰、养猪、养羊、养牛、绑笤帚、挑祭品、供应鸭蛋、菱角、香米、择豆芽等单一的劳动。还有“花炮户”“吹奏户”,专在孔府年节、祭祀、喜庆寿筵时来放花炮、吹奏乐器。“司茶户”“烧水户”,专来给客人斟茶、烧水。“冰差”“林差”,专为孔府运冰、打柴。另外,还有“哭丧户”,专在孔府死了人时来跪棚哭灵。孔府“户人”的分工可谓是详尽至极了。

在这些“户人”如有民事纠纷打官司,要找衍圣公府而不能找当地官府。有的事如果需要找当地官府,也必须先通过衍圣公府。孔府有“信票”,相当于“逮捕证”或“拘留证”,可以拘押任何小宗户及佃户、庙户,可以开堂审讯并且制刑。孔府有皇帝赐给的雁翅镋、金头玉棍、虎尾棍,用皇帝赐给的这些凶器打死人不用偿命。在孔府还有东房(刑房),又名“四路常催”,即管催租、抓人、监押人及送远信。当年,这里摆着红棍、笞板、甘广棍、牛尾鞭、锅板枷等各种刑具。孔府内一份档案记载,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东房人役达二百四十四名之多。

孔府这么多的土地,每年收入多少地租。在清朝时大概每年有五万两到十万两银收入。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商品粮食在市场出售,以及“户人”交的大量实物。而且,皇宫每年还有俸禄和赏赐。明朝以后,孔府还设有卖官制度,封建朝廷给孔府一些官员名额,可以出卖,每年有几十万两收入。

封建社会里,孔府仆人的待遇是不同的。“八房”当差的待遇较高,其地位和职员相似。“八房”是:内宅、门房、司房、书房、慕恩堂、西学、跟班房、外西房。其余厅堂庭院、车栏、马号、花匠。


(孔林)

水夫、茶炉、剃头等勤杂人员,都属于低一等。一个水夫每年口粮一千余斤谷子,大堂的小当差的(侍候大当差的),一年口粮六百五十余斤,喜庆寿筵,年节应酬,平日来客都要给赏钱,赏钱交帐房,统一分配,这是仆人们的一项主要收入。孔府卖粮食时,仆人要分“斗差钱”。还有的仆人在庄子上“入股”,帮助做点事或出些资金,每年也能多少分些钱。这些庄子叫“茶水庄子”。

孔府由于是世袭贵族,还可以养兵。“百户厅”相当于封建王朝的兵部,又称“林庙守卫司百户”,下设“百户衙门”,统辖“户人”中的大量健丁组成孔府所属武装力量。民国建立以后,改由北洋军阀给孔府派警卫,叫“奉卫队”,有三百多人,常驻在孔府的有一百五十多人。奉卫队的服装、装备都和当时的军队相同,由孔府来领导。

孔府因为是圣人之家,自然是有一套祭孔的组织。封建社会的时候,孔府有礼生约八十名,乐舞生一百二十名。他们主要在祭孔时来,平时减免徭役。此外,孔府还开有钱庄,就像今天的地方银行。清朝乾隆年间是孔府兴盛时期。那时,孔府开有钱庄——“顺兴店”,自己出钞票,流行山东几个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