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郯”第一讲:郯城方言(三)



【导读】郯城方言作为中原官话郑曹片,不仅具有官话的方言特征,还具有中原官话的方言特征,也就是中古入声字在今方言中的调类分化和其它中原官话的分化是一致的,即中古入声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中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钱曾怡等学者在对山东方言进行长期的研究分析后,根据山东省各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地方言内部的一致和差异等因素,对山东方言进行了细致的分区。



【郯城方言的特点】

郯城方言属于西区的西鲁片。郯城县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隅,其方言不可避免的具有边缘性和过渡性。无论是在全国方言的分区中还是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中,都体现了郯城方言的这个特点。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作为中原官话的郯城方言被标记成了具有北方官话特征的中原官话;在钱曾怡教授的研究成果中,也提及了郯城方言作为山东西区的西鲁片方言的个别性。《山东方言分区》关于东西两区发音的差异是这样叙述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东区一般读上声,西区一般读阴平。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东区一般读去声,西区则分归阴平或去声。根据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今声调,可以把西区划分为西齐和西鲁两片”,“(古入声次浊声母字)西鲁片今读阴平,范县、东平、汶上、宁阳、平邑、郯城六处今多数读阴平,少数字读去声,暂列入西鲁片”。



郯城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现划为兖菏片),可分为4个小片:


1. 郯中片 :分布在中东部郯城(有23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十里、归义、中西部马头、高册5个乡镇街和中部郯城开发区;是郯城县的官方代表方言。

2. 郯西片 :接近兰陵、邳州话,分布在西部偏南的新村、西端偏南的重坊2个乡镇和西部胜利镇大部;

3. 郯南片(22/37/4): 分布在中西部偏南的港上(邵庄村为24/37/4)、东部偏南的高峰头(22/36/4)、南部红花、东南部大尚庄

、中南部归昌、西部偏南的花园、西南部杨集7个乡镇;受江苏新沂、东海影响比较大。

4. 郯北片: 分布在中北部庙山、东北部泉源马陵山、北部沙墩(沙墩村为27/37/4)、最北部李庄、西北部黄山和褚墩7个乡镇和西部胜利镇的部分村落。比较接近临沂、临沭方言。



【语音特点】

1.声母方面

①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在今声母中没有分别,大都读为ts、tsh、s。

《方言调查字表》共收入171个庄组字,在郯城方言中不读声母ts、t市h、s的字有9个,即:“洒、差参差、辎、滓、俟、厕、簪、参、岑”,仅占5.26%。在这9个字中,除了“洒”字属于常用字外,其它字在郯城方言中基本不用。中古知组字共有150个,不读虾、§组的只有“爹”字,和北京话同。中古章组字共有313个,不读t、t、§组的只有“摄”字。山东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的合并表现出了极大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看,山东方言比起北京语音相对来说规律比较整齐”o。郯城方言当然也不例外,其对应规律更为整齐和一致。

像北京话读作平舌音的一些字,如“则、责、择、测、策、册、侧、色、涩、森”等。在郯城方言中都读作翘舌音,和中古声母一致。

另外,在较多韵摄的语音分化上,郯城方言都较北京话更为整齐和有规律可寻。

②中古日母字在今声母中大多读为Z

只有日母开口止摄字读为零声母,包括的字有:儿、尔、二、贰、而、耳、饵。这和北京话的分化规律是一致的。另外有两个臻摄合口三等的日母字(闰、润)读为零声母。只有这两个字的分化和北京话不同。


③分尖团

掀精tsiu23≠纠见tio213

侵满s13≠琴群t5

全从tsua5≠拳群t'ya

④中古泥母字的今读音有分化。与洪音相拼时读为n,与细音相拼读为。这种分化只是实际音值的分化,它们属于同一音位。

那、南、脑、糞、能、农

n:你、年、鸟、娘、宁、女

2.韵母方面

①单元音较北京话多,二合复元音韵母较北京话少。

北京话的复合韵母al、l、ao在郯城方言中基本上相对应的读为单元音3e、e、c。二合复元音韵母在郯城方言中只有一个iu(见郯城方言的分片以及语音系统)。

②鼻化韵母多

北京话的前鼻辅音韵母在郯城方言中全部读成了鼻化韵母,后鼻辅音韵母带有鼻化色彩,在非城镇方言中也读成了鼻化韵母。

③ie、i3两韵母没有合并

在北京话中,中古假摄开口三等麻韵精组字和蟹摄开口二等皆、佳韵见系字的今韵母是合流的。在郯城方言中则不然,来源不同读音也不同,假摄开口三等麻韵精组字今韵母读作i3,蟹摄开口二等皆、佳韵见系字读作ie。这种语音的演变情况与徐州方言是相同的(《徐州方言词典》,苏晓青、吕永卫,1996)。还有,蟹摄开口二等皆、佳见系字的今读音也比北京话更为整齐,基本都读作i,如“矮、挨、崖、涯”等。只有“鞋”读作ie。

3.声调方面

①郯城方言没有入声

郯城方言只有四个舒声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也是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但境内的调值有所不同(见“郯城方言的分片及音系”)。

②郯城方言的阴平调在发音的过程中有振动间歇(郯北片除外)。

阴平发音过程中的振动间歇为郯西、郯中、郯南三片共有。降升的阴平调型在从降到升的过程中并不是连续发出声音,出现了音色上的短暂间隔。可以看作是一个降调和一个升调在通过了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差之后的组合。在这个组合过程中,声带自始至终都处在发音的紧张状态。这也是只能把这种发音看作一个整体的最关键之处。


郯北片阴平的发音尽管也是降升调型,但其是连续的,没有出现音色上的断开。

③两字组连调

郯城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南区(包括郯中、郯南、郯西三片)的声调组合形式在连调前后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有阴平作为前字时才发生变调,这种变调并不增加两字组的组合形式。

郯北片的变调情况较为复杂,只有阳平作为前字时不变调。但变调后声调的组合出现了归并现象,上声作为前字的两字组和阳平作为前字的两字组的发音相同。(参看本文“两字组连调变调”)。

4.“零音节”现象

郯城方言存在着“零音节”现象。这种现象是钱曾怡山等学者在山东省德州地区的方言调查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零音节只有带着声调的音长,而没有元音和辅音。


郯城方言的零音节的表现形式符合上论述,根据郯城方言的零音节现象,我们可以断定,零音节的出现只能在多个音节的中间,不会出现在词语的第一个音节,也不会出现在最后一个音节。只有在音节的过程中,发音时才给“一带而过”提供了可能。零音节就是在发音过程中“一带而过”的音节,是在语流中发生音变后所形成的一种较特殊的语音现象。如:“营生草[5031322s32y”(指为了躲避某项劳动,专门拿着某件事做幌子)中的“生”就是零音节、“九月重阳iu0tsu5ia”的“月”、“头一回”的“一”“正月初一s12203u232313”的“月”等。

零音节在郯城方言中的发音并没有完全固定化,它是由音节间较快的语速形成的,它也会由于语速的放慢而还原了它自身应有的元音和辅音。零音节是一类非常特殊的音节,它是固定化后的省略音节和非省略音节中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如“第天12”(第二天)【ra1】是固定化后的省略音节:“九月九”则具有能够发生连续变化的几种状态,一种是正常的音节发音状态(此处不讨论连读变调情况),读音为tciu2y32122is,一种为中间音节的轻声发音状态,读音为tiu2 docia。另种则是在轻声的基础上又发生变化的零音节发音状态,读音为【viuo0i】。那么这种发音是否还会具有它的凝固后的“九九tiu2ti2y)”的发音状态呢,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了。不过现在“九九”和“九月九”还是不同的。

郯城方言的零音节的发音基本没有凝固化,两可的发音是它目前的状态,如果不发为零音节的话,多发为轻声,就这种趋势来看,凝固后固定下来的发音应该是失去这个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