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英勇就义,后人扶贫战“疫″

去年暑假,受文友之邀,我在涡阳县文化馆参加了一场“抗日革命烈士李庆一事迹座谈会”。主席台上,一位似乎小时候就熟悉的老太太热泪盈眶地介绍李庆一的英雄事迹。而这位老太太就是李庆一的小妹——李庆新女士……

李庆一是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人。他的父亲李汉三是当地开明士绅,曾救助过地下党多人。抗战时期何柱国率东北军行至义门,战马陷进涡河淤泥中难以脱身。李汉三得知何部是抗日军队,便立即组织乡亲们把战马救出,并招回在亳州上高中的爱子李庆一,让他跟随何柱国将军抗日杀敌。由于李庆一有文化,会骑马,英勇善战,机智多谋,杀敌袭寇,屡立战功,18岁便成为骑兵连代理连长,第二年升为骑兵连连长……

22岁那年,李庆一参加了朱集战役。战役中日军以数倍兵力向李庆一连队发起进攻,李庆一率领全连战士奋勇杀敌,血战至最后一人。他提着机枪冲上土圩,对着潮水般涌来的日寇沉着射击,杀死鬼子一百多人。子弹打光了他摔断机枪,拔出短枪英勇就义……


座谈会上领导号召大家为李庆一写诗词散文,还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可是谁来搜集整理稿件呢?我当仁不让自告奋勇,甘愿无偿为英雄略尽绵薄之力。抗日英烈李庆一的妹妹李庆新女士非常高兴,和我交流一段时间后与我拉起了家常。这一拉家常不当紧,怪不得我们彼此都感觉熟悉。愿来她曾在教育局工作,而我外公当年是教育局会计。我小时候经常和表弟表妹去教育局,早就认识这位和蔼可亲的李阿姨。李阿姨对我表妹尤其记忆深刻,说我表妹“圆圆的小脸像红苹果一样……”这下好了,“熟人好办事”,李阿姨带我去县政协开会。会上张建伟主任将收集整理稿件的任务郑重交给我,我则坚决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于是我回到家里封上门打开电脑,将文稿从微信群里一一复制、粘粘到电脑上汇总,再分类组合,排版校对,美化加工,设定字号、字体、字距……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知不觉孤灯渐暗,窗外欲晓……那段时间里,我饮食无序,晨昏颠倒,以疯狂变态的高效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自下至上所有人的惊叹和赞赏。

当然,我不能光搜集整理稿件,我自己也得写诗文。我先后写了两首长诗并发表在“今日头条”上,此外我还得帮助李庆新阿姨写文章。她口述,我笔录,之后码字成电子文稿,还得打印出来让她细推敲。由于我家没有打印机,我干脆挎着电脑包,骑着电动车,载着李庆新阿姨到一位热心文友杨静公司里,开她的空调、喝她的茶水,用她的打印机……天天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倒也充实开心!



周末晚上李庆新阿姨请我们吃饭,说她二儿子从乡村扶贫回来了,正好大家聚一聚。我问在哪个乡村扶贫,李阿姨说就在你们高公镇姚楼村。我不禁大吃一惊,因为我早就听说过姚楼村有位包点扶贫干部,是从毫州市里下来的一位处长,没想到这位处长竟是李阿姨的二儿子。真是世界太小,我们即将和抗日英烈李庆一的亲外甥聚在一起……

抗日英烈李庆一的这位外甥叫龚朝昊,目前是亳州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涡阳县高公镇姚楼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我们习惯称他龚处长。他在手机里说他正步行而来,离饭店已不远。我听了就骑着电动车去接他,心想这位处长够抠门的,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哪有处长还步行的啊……

不一会儿我就遇到迎面而来的一位年约五旬的中年人,身材挺拔、相貌英俊,但是白头发很多,与其年龄极不相称。我载着他到了大道边的小餐馆里,大家高高兴兴地聊天、喝酒,吃地窝鸡。龚处长三句话不离本行,不知不觉就转到扶贫上了。柜台边的服务员听了,就过来询问,并叙说了她娘家的贫困情况。龚处长细细询问其中缘由,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我们打道回府,谁也不清楚他有没有吃饱。走时他看着服务员记下他的手机号,郑重地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打电话问我……”奇怪的是邻桌有个人不理解,小声嘀咕道这又不是他的包点扶贫范围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而我们却从这件极其普通,极其寻常的小事上,感觉出他从骨子里逸散出来的善良美好……

从此后,我与龚处长的接触便多了起来。原因有三:一、我们都要扶贫。我是教师,扶贫三户人家。他是扶贫队长,他扶贫一个村;二、我们都喜欢读书,都喜欢写作;三、我们都在基层工作。

说到基层工作,我倒无所谓。因为我生在农村,住在农村,工作自然也在农村。而龚处长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本来可以一直在城市工作的,他却离开繁华的都市,离开温暖的家庭,主动下农村扶贫,一干就是成百上千日日夜夜,真的很不容易。我常想,他离家百里,孤身一人,在乡村吃,在乡村宿,在乡村扶贫……没有亲友,没有朋友,习惯不习惯?能不能受得了?但龚处长的面容总是那么平静,温和,没有“受苦受难”的模样,也看不出他是一位从市里下来的大领导。他言谈亲切,待人和蔼。如同一位大哥哥,与你畅谈乡村的美景与未来……

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五天四夜”,意思是每个星期,他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要工作五个白天,住上四个夜晚,星期五下了班摸黑回家,到下个星期一天不亮再往回赶。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时光一天天一夜夜默默流逝,工作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如同准确不息的钟表,如同上满发条的机器,就那么扎根到底,毋须引人注意……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如同一块石头投入水缸里,打破了新年的平静……

当时龚处长和别人一样,正在家里度年假。还是家里舒服啊!在封闭良好的小区楼房里开着空调,管他外面天寒地冻。想读书就读书,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早起就早起,想晚睡就晚睡。泡杯好茶,喝点小酒,劳累了一年正好抓紧时间休息。否则宝贵的年假一过,又得整整一年才有短暂休息……

可是就在这美好时光里,新型冠状肺炎不期而至。疫情汹涌,尔将何去何从?……

思想决定行为,本质反映光辉。“仁者必有勇”,大爱益恒强!一个本性善良、内心美好的领头羊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可能第一反映便是自然而然地冲在前、挡在先了!就像你看到孩子被狗咬了,你会立刻去踢狗;看到孩子落水了,你会马上去救人。善良和大爱会给人以无形的勇气和力量,克服恐惧迎战前方……

然而,一个人冲锋陷阵、迎击白刃自己可能觉得无所畏,深深担忧的却是亲人……原本龚处长是可以呆在家里其乐融融,享受完年假再去那个偏远的村庄“上工”。可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种伟大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使他像着魔似的无法安坐于家,不得不立即赴难前行。家人百般阻拦不得,只能狠狠丢下一句话:“去了就不要回来了!”他像没听见一样,毅然而然直奔那危险之地。

到了地方不禁目瞪口呆,虽然村干部已展开疫情防控!但和城里家家关门,处处闭户的情景犹如天壤之别。村民们聚的聚、耍的耍,好些人连口罩都没戴……对此城里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农村人来说毫不为奇!过年了,大家都从外面回来了,一个村的老少爷们儿难得聚在一起,总要打声招呼,敬支好烟,拉拉家常,谈谈今年在外面挣了多少钱吧……抽抽烟,喝喝酒,吹吹牛,打一架……这都是“历史传统”了!岂能一日而截断?……不让走亲戚也就算了,一个村的还不让窜窜门,这这这……岂不是要憋死人?!还有一条大家可能不知道,年前年后这段时间,正是年轻人打麻将,推牌九的黄金时节。平常天南地北连人影都见不着,这几天若不彻底爆发,简直比上吊还难……

具体细节就不必说了,说了恐怕眼泪淌干都说不完。总之龚处长下车后,当即立断,雷厉风行地组织人马扭转了这一切。什么顶风冒雨、日夜值班,亲抓实干,冲锋在前……总之到现在,村里没一例患者,也没有人发烧,这不就好了吗?待到天气转暖疫魔退去,才算阿弥托福万事大吉……

率众战疫的这些日日夜夜里,龚处长嗓音嘶哑,腿脚酸软。白天没空坐,夜深却辗转难眠。他忧虑疫情不知何时方能结束,忧虑国外敌对势力趁火打劫给中国制造麻烦……吃苦受累不怕,令人难受的是某些村民对防控工作的不支持,不理解,总是想出去找个人说说话,转一转……如何让更多的人猛醒?如何让更多的人呆在家里不添乱?必须用更重的语气,必须通过更有效的方式在媒体上大声疾呼!忧心如焚的龚朝昊灵感突发,连夜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住手!不要自杀和杀人》……我读后万分震撼,迅速将这首诗推送到“今日头条”上,并在此作的基础上扩容续写了一首,征求他的意见后再次推送到“今日头条”上……很快一些媒体和领导劝阻大家时也说不戴口罩随意外出就是自杀和谋杀了……接下来形势有所好转,龚朝昊又写了首诗:《吹起冲锋号,进行抗疫决战!》,同样发表在《今日头条》上……而今开始复工了,他又担负起新阶段任务了……

不知不觉多少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过去了,从他踏入村子的那刻起他再也没有回家了。他也曾报怨基层工作实在太难了,但越难越得有人干……我问他,如果当初他不义无反顾地提前奔赴战场防控疫情会怎么样。他不假思索地说:“后果不堪设想……”

我还想问他有没有考虑过自身安危,如果“光荣”了家人会怎样?……但这样的话怎么能说出口呢?我不禁想起当年李汉三亲送爱子李庆一去抗日,李庆一血战到底射杀一百多个鬼子……俗话说“凡事必有渊源”,亲历亲为,忘我无畏的外甥龚朝昊是不是天赋异禀,冥冥之中就拥有了舅舅李庆一的传承呢……

哦!这就是中华民族强韧的脊梁,这就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动力。中华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但使此身能报国,天涯何处不苏杭?”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