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跳槽3步走,助你越跳越值錢

我有1個百人職場分享群,原本在群裡有每日問答,放假就暫停了。

昨天剛提出一個新問題,就炸出一群想跳槽的小夥伴,看到一片哀嚎:

還沒復工,老闆在微信群號召大家自願降薪,想跳槽!復工了,去年下半年剛漲到月薪過萬,現在公司只給我兩千塊,想跳槽!公司昨天宣佈延遲發放工資,年終獎取消,想跳槽!沒有防護用品,格子間人擠人,老闆讓我們躲著上面檢查的人,想跳槽!

看來疫情影響後,跳槽成了很多職場人的剛需。


隨著失敗經驗的積累,我的近兩次跳槽都有不錯的薪酬漲幅,也有過接諮詢幫別人跳槽薪資翻幾倍的經歷。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分享一點關於跳槽的思考。

一、先搭好框架再跳槽,才能越跳越好

1、框架式思維讓你跳槽更有方向感

很多人跳槽的時候,其實都沒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跳槽,只是盲目地去找一個薪酬更高,自己可以輕鬆勝任的工作。或者像這次的疫情影響一樣,突發性被動地想跳槽。心裡總是憧憬著下一份工作能錢多、事少、離家近,領導還能完美一點兒。

有人跳槽的時候只是找一個比現在公司規模和品牌更大一點的公司。有人跳槽的時候是因為自己身邊朋友的介紹,或者前領導的邀請。

跳槽的原因千奇百怪。跳完之後發現還不如上一家公司,或者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又想再跳。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不順心。

其實我們跳槽的時候跟我們要去買一樣新東西的時候一樣。要挑選這個東西,需要去看市場,它的品牌、口碑、性價比等等,還得考慮它的可持續實用性。

如果這個東西很貴,會讓你覺得“像在割肉”,那可能還會慎重些,去做一個框架式清單。比如買房子,你要去看房子的開發商,地理位置,還要去看周邊的配套設施,還要關心未來周邊的規劃……

我們做一個框架式清單才能下定購買的決心,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去做判斷,方向更清晰,希望自己的房子住著能舒適,未來還有升值的空間。

我們跳槽的第一步,就是給自己搭這樣的框架。越早學會搭框架,越不容易踩坑。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在講的:為什麼別人畢業三年的成就,能秒殺你畢業十年的。因為有的人是用三年的經驗工作了十年而已。第十年被裁了,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早點搭框架。

框架至少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自我認知方面,第二職業認知方面,第三職業目標定位。

自我認知方面包含對自己性格的分析以及自己職業價值觀的分析。性格分析可以藉助九型人格、DISC等測評工具,但不能過度迷信某些網站上直接建議的職位,那些建議就像星座推測一樣,更具娛樂性。你的職業發展成就,還是取決於自己。再好的建議,都僅供參考。

職業認知包含對自己家庭環境的分析、學校環境的分析、社會環境的分析,還需要做自己目標職業所需要的素質分析。

在職業目標定位以及實施方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SWOT

S (strengths)優勢、W (weaknesses)劣勢,O (opportunities)機會、T (threats)威脅

把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和目標職位能力進行對比後,再做目標路徑分析,詳細規劃,短期、中期、長期實踐。

2、越跳越差是因為搭了個假的框架

有人工作3-5年的時候,發現跳槽特別容易,到了第十年,突然發現無處可跳或越跳越差。把原因歸咎於年齡、行業、市場環境等因素。

其實根本原因是框架沒搭好,沒有長遠規劃的矇眼瞎跳,早早地斷送了發展。

《哈佛商業評論》說,從統計看,跳槽最佳的時間點是10年。

大意是講,如果你大學畢業後,平均1-2年就跳槽,工資的漲幅很可能是一兩千,這樣持續跳到第10年,如果畢業時拿的是3千塊,到第十年,大約是1萬塊左右。

有人居然覺得聽上去還不錯?很多人確實也是這樣做的……

在小城市生活,月薪過萬或許還不錯,有車有房,小滋小潤。

大城市要背上房貸、車貸、上有老下有小,日子可能捉襟見肘,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堪憂。


如果十年都在一個安穩上進的環境內潛心鑽研,能成為領導層。這時會有獵頭來挖人,挖角的工資幾乎會翻倍增長或更多,遠遠高於1萬塊。

我並不認為跳槽最佳的時間點要到十年那麼久。因為目前國內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壽命還沒熬過十年。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最好在同一家公司做到有“升職加薪”的經歷。這是獵頭們最喜愛的候選人特質之一。

上面講跳槽前要梳理大的框架包含三個方面,其實在目標定位那一項最容易出現跑偏。

我們都知道要把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的可實現的目標,比如找到一家公司,升職加薪以後再跳槽。雖然定了大小目標,看起來也可行,在實踐過程中,卻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干擾。

這就要求我們實踐的時候,要做適時的調整,調整中還帶有預案。

比如,這一次的疫情讓很多職場人在家有了失業感。一邊焦慮一邊思考: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辦法能創造收入。

說個例子,最近來找我諮詢的小夥伴中,有一位顧先生,他是傳統零售實業公司的策劃經理,工作7年以來,從未換過公司。一路從實習生上升到策劃專員、主管、經理,確實有不少獵頭推薦機會給他。但他沒跳,①是因為獵頭給的那些公司讓他覺得還不如現在公司品牌做得好;②是因為薪酬不如自己預想那麼高。

我問了他2個問題:①繼續呆在現在的環境裡,還有升職機會嗎?②目前每年薪酬漲幅有多少。

這下可說到他的痛處,發來一大篇吐槽,總結大意是①現在公司品牌做得不錯,但上面領導不辭職,他就沒機會再上升,而且他對那位領導的評價並不高;②薪酬漲幅隨著公司業績而變化,近幾年受電商衝擊,一年薪資漲500都算公司中上水平。

他想跳一個品牌實力至少和現在平等的公司,薪酬漲幅希望翻倍,還補充一句說:現在公司很少加班,自由時間比較多,去了新公司肯定要適應,得加班……

大家發現了嗎?他的目標定位其實看上去是清晰的。我跟他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也有框架意識,人很聰明,但為什麼還有困擾呢。

這就是在搭框架的時候,沒搭好,就急著往上了。搭了個假的框架。

他所在的公司偏傳統,之前的升職大部分原因是靠熬年限,他算是比較早從事管理,中斷了專業技能的學習進步和積累,現在更像是一個項目協調人員。去小公司呢,無法接地氣親自撰寫文案,去大公司,又會被挑剔領導力不夠。這就能理解為什麼獵頭推的公司都沒有給他高職位和高薪了。

對了,他在現在公司的自由時間比較多,業餘會和女票做做代購,收入有時讓人驚喜。他還把這部分加到了下一份薪資期望裡。

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周圍有很多人都這樣。


小結:對於跳槽,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越跳越好的人都在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紮實地搭建框架。每次跳槽之前,就應該想到這家公司我可能呆幾年,下一站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為了薪資高一點、離家近一點、領導好一點就跳了……

二、讓你的面試成為複利式投資

1、讓一次面試帶來更多收穫

不要等到真的想跳槽的時候才去面試,這樣是被動的。為了尋求一份工作的面試,也許還不能收穫一份工作,那時候有壓力,焦慮,面試結果也更容易受到影響。

你能想到的面試的好處有哪些?

如果不想做井底之蛙,失去對市場的認識,想提升自己的眼界格局,那就去面試吧。因為你去面試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比你級別更高的崗位,他們和你探討的問題一定更犀利。

面試是鍛鍊你的心態和表達能力絕佳的舞臺,像上考場一樣,對自己的一次檢驗。

當你關注到對方公司的組織架構、服務案例和資源時,也能看到自己現在的侷限和差距。清楚自己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是需要補足和修煉的。這本身是比任何形式的付費學習,都更划算的。


2、以質量為複利的面試

面試官有時候遇見高質量的求職者會感覺棋逢對手,意猶未盡,酣暢淋漓。

而求職者懷著一次比一次面試發揮更好的目標,一定也會熟能生巧,成長更快。

每一次面試前的準備也很有意義,如何拿到比自己現在公司更好的面試機會?是有挑戰的。

高質量的面試讓你有機會了解同行最新動態,時刻清醒地把握市場需求。

面試中如果有聊得很投緣的面試官,還能存下來當優質人脈。

獵頭圈說,有很多公司長時間放在招聘網站上的崗位,安排的面試其實有一部分都是在探聽對手信息。公司確實一開始沒想招人,但是遇見一個真心喜歡,覺得看上去特有希望帶來價值的人,就特殊開設一個崗位。我就遇見過不下三次這樣的情況。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但無心插柳柳成蔭不是更讓人驚喜嗎?


小結:俗話說得好,一回生二回熟!像銷售一樣,學習面談技巧,多去爭取機會,感受面試吧~ 這絕對是種複利式投資。

三、助你寫出5秒就想被約見的簡歷(結構化、清單式、覆盤式)

傳說很多面試官篩選簡歷的時間是5秒一份,如果在5秒內簡歷讓TA感到反感,就會失去面試的機會。

遇到崗位投遞簡歷特別多的時候,確實存在這個現象。怎麼寫出看了就想被約見的簡歷,通過這個生死5秒呢?給大家提供3個思路:

1、結構化

結構化表達有很多可借用的工具,我們可以根據崗位內容描述,選擇合適的使用。

先看一個反面案例▼

某車聯網銷售經理,在自己的簡歷“工作職責”裡這樣寫:

1、挖掘目標關鍵人物與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達成銷售任務。

2、參與投標競標和發掘客戶資源線索機會,打通售前後,團隊設計解決方案,支撐簽單。

3、瞭解某某領域最新技術,並能宣講溝通方案。

4、靈活調整談判策略與方案,達成合同簽約,以及後續定發貨,回款。

這樣寫,看似有條理,分類有1234,其實沒有結構化。面試官看完了,感覺你像在某搜索網站上覆制黏貼來的,毫無說服力。

以SCRTV表達公式為例看看修改後:

上圖僅是舉例使用,實際還可以改得更好,也可以使用其他公式,比如在客戶關係介紹時,補充說明自己曾做過哪些成功的客戶關係積累案例,讓人相信,你到了新公司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大腦認知的邏輯習慣是情境、衝突、原因、策略、價值,也就是認識問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問題。如果你能成功引起面試官的注意,激發他看簡歷的興趣和慾望,就已經成功一半,跟著再介紹自己的行動和價值就會讓人驚喜。何愁不被約見?

2、清單式

很多面試官都有強迫症,因為看過了太多優秀的簡歷。如果你的簡歷出現低級錯誤,那會很減分。

分享一份簡歷自檢清單:

格式:控制在1-2頁紙、字體一致、行列對齊、重點內容加粗或使用下劃線;框架:主次分明,可使用一級標題,二級標題;內容:避免或減少無實證的介紹,可使用情境、任務、行動、結果的描述,或其他結構化公式表達。如:這部分工作我是什麼時候做的,為什麼要做它,用了什麼方法,完成用了多少時間,給公司帶來了什麼價值,老闆和同事都給了什麼評價;細節:無錯別字、語句通順、標點符號正確等。

3、覆盤式

別等到要面試前才去改簡歷,寫簡歷本身就是個覆盤工作經歷的過程。

每次面試完都應該覆盤,再修改簡歷。從面試官的反饋、對方公司的需求,我們都能感受到產品(簡歷)哪些地方需要迭代。

平時工作遇到很有代表性、成就感的案例,也應記錄下來,精簡後顯示在簡歷的項目介紹一欄。有了更好的項目之後,再進行替換。

面試不同的行業和崗位也要修改簡歷,改完簡歷還要問自己1個辛辣的問題:

假設自己是面試官, 你理解到這家公司這個職位要招到的高配版人才是什麼樣的?(可以使用KANO模型)

基本(必備)需求

期望(意願)需求

興奮(魅力)需求

無差異型需求

反向(逆向)需求

這些需求必須基於我們對市場和對方公司詳細的調研,不能憑空想象,脫離實際。

比如,我們得先拆解招聘廣告上的要求,然後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和人脈圈去拿到儘可能多的信息,再做匹配分析。


小結:千萬別再用某些網站上千篇一律、花裡胡哨的模板了。簡歷就像我們的衣服,量身定製,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總結

面試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想跳槽薪資呈翻倍或更高的增長,絕不亞於買房子做決策時的前期準備,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本文說的3步走,其實就是做好職業規劃、不斷迭代、認真寫簡歷。

每一步裡,都有很多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的細節。

有的人說,30歲以後,不必通過簡歷去找工作。那是因為,你的簡歷已經刻在別人的印象裡,你擁有了一份無形卻有效的簡歷。

記得有個大學老師曾說過,篩選人才的最佳辦法就是建群佈置一次作業,提3個要求,一次比一次增加作業的繁瑣操作性。能滿足1個的很多,能滿足2個的少一些,能滿足3個的很少。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想對你說: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O茱莉亞·蔡爾德。在50歲之前,她一直從事廣告、媒體和秘密情報工作,直到1961年寫了她的第一本食譜,並開創了自己的事業,成為了一個名廚。

O王薇薇。作為前花樣滑冰運動員和記者,她在40歲的時候進入時尚界。如今,她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婚紗女設計師之一。

O貝哈爾。現在身兼喜劇演員和脫口秀主持人雙重身份的貝哈爾一直能說會道,但她早前並沒有真正的接觸喜劇。直到她30歲的時候,經歷了宮外孕,瀕臨死亡的她辭掉老師的工作,開始追求她的喜劇夢想。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收入達到金字塔的頂端,越向上爬,越要堅持,別怕麻煩,別找藉口。

備註:本文書寫靈感來源於書籍《寫作7堂課》,秋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