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马三立大弟子,比师父大一岁,马三爷让马志明跟他学

马三立大师不仅台上技艺精湛,在同行中口碑也是数一数二;同时由于怹是相声门中的寿字辈,所以他的徒弟位列宝字辈,但在相声圈内都保持着低调,没有用“宝”字,反而单列一支。

马三爷的大弟子阎笑儒回忆说,1938年他拜马三立为师,并不是在天津举行的仪式。

阎笑儒说,他本名阎鸿斌,拜师时他二十五岁,马三立二十四岁,比自己还小一岁。


那么阎笑儒为什么拜他为师呢?这还得从过去相声界习惯势力说起。

过去说相声的没有师父是不许干的,阎笑儒虽然在十五岁拜宋玉清为师,因为宋玉清本人是唱时调的,不是说相声的门户,同行都不承认。

李寿增就提议让我拜个说相声的老师。阎笑儒就想,自己从过去就非常佩服马三立的艺术,“他是门里出身,他父亲马德禄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威望,他从小跟他父亲学了很多节目都非常磁实,每次演出都一字不错;后来又拜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同行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因此那一年阎笑儒和马三立大师在秦皇岛跑码头,就提出来拜他为师,他当时感到收阎笑儒不合适,说:“那哪行,我收你当师弟还差不多!”可是那个时候随便拉进一个师弟来,有时原来的师兄弟就不满意,阎笑儒又有心向人家学艺,怎么能不磕头认师父呢?

于是阎笑儒坚决要求认师。就这样他给马三立磕了头。

从那时起,阎笑儒拜了马三立为师。但是马三爷倒很谦虚,总叫阎笑儒管他爱人叫嫂子,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种师徒关系。

过去拜师有规矩:必须得有引师、保师、代师三种人。引师就是引荐人,保师是保证人,代师是代教学的意思。这三种人中还必须得有一个唱八角鼓(即单弦)的,一个变戏法(或唱莲花落)的,一个说相声的。当时在秦皇岛找不到,就由李寿增为引师,杨文华为保师,李洁尘为代师。还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与阎笑儒同时拜师的还有张玉书、张克勤、金伯云、李玉凤。在这些人中金伯云说过相声,李玉凤是李洁尘的爱人,也说过相声,其余都是拉京剧清唱的弦师。他们多是串巷子演出。

马三立给每个人把名字中间那个字,都改成“笑”字——阎笑儒就是这么来的,他就成为马三立的第一个徒弟,金伯云改名叫金笑天,张玉书改名叫张笑非,张克勤改名叫张笑勤。

马三立以后收的徒弟就沿用这个“笑”字。阎笑儒是大师哥,后来又收了连笑昆、高笑林、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等。

阎笑儒最出名的事,是在1948年曾每个月能赚1亿!不过是法币,不值钱……

50年代,和平区相声队成立,冯宝华、班德贵任队长,阎笑儒尹寿山进了和平相声队,成为该团第一主演。后来阎笑儒转业到工艺针织厂,直至退休。

80年代,阎笑儒身体不好,他和马三立师徒二人一起出来参加活动,马三立常常搀扶着阎笑儒走路。马三立还曾与阎笑儒同时收徒,马三立收的是常连安最小的儿子常宝丰;阎笑儒收的是侯长喜。

马志明曾问父亲《卖布头》怎么使,马三立说:“你问阎笑儒吧,他使得好!”后来马志明的《卖布头》确实是阎笑儒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