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论为学功夫

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①’,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①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系辞下》

这一部分是讲修习心性的方法和次序。

修习心性大致有两段功夫,前一段是收束心猿意马,触摸到心体;后一段是良知主宰于心的省察克治之功,也就是事上磨。两段功夫不可偏废,只静坐收束心猿意马,不入世践行难免沦入枯禅。没触摸到心体,不知天理落在何处,只用逻辑和控制做事上磨的功夫,无异于水中捞月,终是一场空欢喜。

常人的心如荒原放马,一瞬间不知道会萌发多少个念头,什么时候萌发,指向什么地方,是完全无法控制的。

妄念如海浪,心体如水下礁石,波涛汹涌,自然无法看到礁石在何处。只有让浪先尽可能的平静下来,才能看到礁石的情况。

心学的入门功夫就是“静坐息心”,让私心杂念逐渐平复下来,只有如此,心体才能显露出来。

打坐的方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心学的入静功夫,要求不是很高,初始的时候,只要可以收束心猿意马,让心体显现出来就可以。“静坐”求的是本体的“知”要明。

入静的关键在一个“静”字,“静”的状态就是阳明先生前面讲的心如镜,物来能照。一汪湖水在风平浪静,湖面平整如镜的情况下,碧空蓝天以及湖边万条垂柳,在水面清晰可见,无一毫扭曲。一旦有石子投进湖中,产生涟漪,湖中的影像就会被扭曲变形。收束心猿意马的求静,正是求此心如平镜湖水,求物来能照的功用。

“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人如果搞得和木头差不多了,就基本废了,更谈不上入世践行了。入静功夫可以一直做,但要注意不能沦入枯禅,打坐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干掉七情六欲。阳明心学并不主张完全禁欲,而是主张把欲望克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不可以被欲望牵引左右。是人役物,不可物役人。比如玩游戏,是人玩游戏,不是被游戏玩,这是最根本的不同。

“久之”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静坐息虑”功夫是阳明心学入门必经之路,无可回避,必须重视。二是说“静坐”功夫漫长艰辛,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的宁静,只是心学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有更多艰辛。

“省察克治”是把本然的“知”变为个人主体的“知”。“省察”就是之前讲的内观觉照,无论动静之间不间断的观照内心,触摸到心体,感受七情发动和气机流行。具体的方法,后面会详细说到。

“克治”是指如何克治私欲,一旦有私欲涌起,马上就能提起正念,让私欲之气归到中正之气。这个中正之气就是之前我们讲“未发而中”的“中”。

“无时而可间”,意思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不可间断,好比剿匪,必须有个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的决心。无事的时候,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的根源统统搜寻出来,连根拔起,使它永不复发。就像看守粮囤的猫逮鼠,眼睛盯着,耳朵听着。一旦有老鼠的动静,马上就把它灭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囤里没有老鼠的存在。一旦有暂且留个方便的想法,最后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修心性亦是如此,稍有一念私欲萌动,马上克治下去,斩钉截铁,不能姑息包容,不能窝藏,不能姑息养奸,这才是真实地用功。

“端拱”是指垂衣而治天下的意思。对于我们的整个意识世界,心就是这个君王。

“何思何虑”出自《易经系传》,意思是说作为人类,所思所虑都不可能超出天理的范围。但作为初学者,是不可能做到所有思虑处处吻合天理的,所以说“何思何虑”不是初学时的事情。

“思诚”的意思是念念所发出来的都是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修心学要想到“上达”的境界,就必须坚守一个“诚”字。

初学者只要老老实实的“省察克治”,只思一个天理,“思”的过程,本身就是“省察克治”,也就是“天理纯全”了。这个时候,自然就会切中天理。

关于修心性,绝不是朝夕之功。我们都知道,开车的动作很简单,无非转转方向盘,脚底下踩踩油门的事情,能把车开走,非常容易。但真的把车开好,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练习,不断应对各种情况,最后才能达到非常精通的程度,修心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