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礼记第三讲曲礼上第三节: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礼记·曲礼上第三节: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注】侍食:伺候奉陪年长的人吃饭。:给夹菜的意思。

【译】在陪着长者吃饭时,主人亲自夹菜劝吃,就要拜谢,然后进食;主人不亲自夹菜劝吃,就不必拜谢,自行进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chuò),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zuō )炙。

【注】共食:与"共饭"同意,一起进食的意思。泽手:两手互搓的意思。:与"辍"同音,喝的意思。咤食:嫌弃主人做的饭菜不好吃,小声嘀咕。扬饭:用筷子搅动饭食,让它快速变凉。:不咀嚼菜的意思,当吃汤中的菜时,不能连汤一起喝下。絮羹:指的是自己重新调制主人做好的汤,是一种不尊重主人的行为。歠醢: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的意思。:因为贫穷而没有礼物相送,此指备办的食物不够。

【译】大伙共同吃饭,不可只顾自己吃饱。若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顾到手的清洁。不要拿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饭器,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碗盘,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只吃一种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蒸黍的饭宜用手不要用箸。吃汤中的菜时,不可以连汤一起喝下,也不可当着主人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亦不要喝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掰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来嚼。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齐:指酱类食物。相者:主人分配让给客人进食物,伺候客人吃饭的人。

【译】吃食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碟子交给一旁伺候的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别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侍饭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jiào),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注】尊所:尊者所在的席位。诸侯宴请时,尊所设在东楹之西;大夫宴请时,尊所设在东房门和室门之间。

:指的是喝完杯中的酒。少者:是指晚辈。贱者:是指地位低下的人,通常是指仆人一类的。怀:包起来的意思。

【译】陪伴长者喝酒,看见长者将要递酒过来时,就急忙起立,走到尊者所在的地方拜而后接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席位上喝酒;若长者还没有举杯喝干,少者不可以先喝。长者有东西赐予后辈或仆人们,他们只管接受,无须客气。若是国君赐食水果,不要在他前面吐果核,应把核包藏起来。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注】御:赐予食物的意思。:盛食物的器皿。:可以洗涤的器皿。:把食物从一个器皿倒到另一个器皿中。

【译】侍候国君吃食,国君赐予剩余的食物,要看那盛器是否可以洗涤。若是可以洗涤的,就原器取食;如果是不可以洗涤的,则须把食物倒在另外的器皿内。

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

【注】馂:吃剩的饭菜。

:吃饭之前的祭祀礼节。:指吃饭用的餐具。:当给自己盛上双份食物时,出于礼节也不能推辞。偶坐:除自己之外还有其他的宾客,特别是有比自己年长的宾客。:用筷子夹。

【译】吃剩余的食物不用行"祭食"之礼。另外,如父亲吃儿子剩余的食物,丈夫吃妻子剩余的食物时,亦不用礼。陪同长者一同参加宴会,若主人厚待长者亦同样厚待少者时,少者不用说客气话。虽然和长者坐在一起,但坐中自有长宾,亦无须少者说客气话。汤里面如有菜,就得用筷子来夹;若没有,就用汤匙。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hé)之。

【注】副之:把瓜切成四瓣,然后再横着切开。:与"吃"同音,细麻布之意。华之:只是横着切开。:粗麻布。累之:累与"裸"通假,只是把瓜横着切开,外面不用麻布包裹。疐之:疐与"蒂"通假,把瓜蒂削掉。庶人:在官府中任职的普通人,没有官职。龁之:龁与"和"同音,去掉瓜蒂就直接吃。

【译】为天子削瓜去皮后要切成四瓣,用细麻巾盖好;为国君削瓜去皮后要横切成两瓣,用粗麻巾盖好;为大夫削瓜去皮后就整个放置;士人只切瓜蒂,庶人就带皮吃。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注】栉:整齐,有秩序。:讲究穿着打扮。:闲聊的话。:摆弄之意。:与"沈"同音,大笑时能露出的牙龈部位。

【译】父母有病的时候,人们心中忧虑,头发忘了梳理整齐,走路不像平日那样讲究穿着打扮,闲话亦不说了,乐器亦不摆弄了,食肉只稍尝那味道,饮酒亦不喝到脸红,既没有开心地笑,亦没有恶声恶气地怒骂。这情形直到父母病愈才恢复正常。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注】有忧者:指的是家中有病人,或是自己心中有烦恼的事情。侧席:正席旁边的席位。专席:单独的席位,不和大家坐在一起。

【译】有忧患的人要坐在正席旁边的席位,有丧事的人要坐在单独的席位。

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未;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

【注】佛其首:将鸟的头用竹篮之类的东西罩住。策绥:指马鞭和马车上的绳子。古人在敬献车马时,只将马鞭和绳子拿到堂上,意思就自然明了了。

右契:古人契券一般分为左右两部分,右契是尊者所持的,所以敬献时执右契。量鼓:古代称量谷、米类的器具。书致:书面的契约,有田产契、房屋契等。

【译】雨水多的季节不应用鱼鳖献人;凡献野鸟须罩住其首以防啄人,如果献驯养的家禽则不必如此;献车马,只要把马鞭和引手绳递上;献铠甲,只要递上兜鍪;献杖与人,自己应持着末端;献俘虏,要抓紧他的右手;献人以粟,只要拿出可以兑取的契券;献米,则用斗斛;献熟食的,要送上酱类和腌渍的小菜;以田宅献人,则拿田契、屋契进献。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驰弓尚角;右手执箫,左手承弣(fǔ);尊卑垂帨(shuì)。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拊(fǔ),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繜,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

【注】尚角:弓背上有角嵌在上面。:与"府"同音,弓箭的中间部分。:戴在胸前的佩巾,鞠躬或是行礼时就会垂下来。主人拜:古代,当宾客馈赠礼物时,主人在接受礼物之前要向客人行礼,称为拜受礼。:指的是主人和客人并排向南站立。:与"尊"同音,指的是戈柄下面可以插在地里的金属套。:与"堆"同音,矛戟柄上的金属套。

【译】凡是赠弓给人,如果是上紧弓弦的弓,应以弓弦朝上,如果是弓弦松懈的弓,则以弓背朝上;同时用右手拿着弓头的斜体(亦称为"弭头"),左手就托住弓背的中部;授予者和接纳者双方都要彼此鞠躬。若主人要行拜受礼,则客人就要转身让开,避免主人的拜。如果是主人亲自接受那弓,就要由客人的左手接弓之另一弭头,然后用另一只手托着弓拊,双方并朝着同一方向而移交。递剑与人应以剑柄向左。递戈与人应以戈柄向前,戈刃向后。递矛或戟,应让平底的末端向前。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sì)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注】缋:带有花纹的彩带,用来装饰羔雁。:扔、扬的意思。苞苴、箪笥:苞,包裹鱼肉等物的草苞。苴,垫器物的草。箪,竹制圆形的器物。笥,竹制方形的器物。:馈赠的意思。

使:派遣的使者。

【译】送人倚几或手杖,要拭抹干净。牵马或羊送人可用右手,但牵犬则用左手。捉鸟给人,应以鸟首向左。送人以小羊或鸭子,要饰以彩带。受珠或玉,应捧着手掌来承。受弓或剑,要合着袖口来接。用玉杯饮酒,不要挥扬,以防失手跌破。凡是被家长遣去递送弓剑、苞苴、箪笥的人,要拿着那些东西,听家长的吩咐,就像使者奉派出使时的仪态。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注】受命:接收到命令。朝服:古人在庄重严肃的场合穿的服装。头戴黑红色的帽子,上身穿黑色的衣服,下身穿白色的裙子,彩色的腰带,白色的护膝。

【译】凡是作为国君使者的人,已经接受国君的使命,就不要再在家里停留。在国君的使命传到时,主人要出门迎接拜谢传达使命的使者;在传令使者回去时,主人必须拜送到门外。如果要派人前往国君的处所时,必须穿着朝服进行派遣,在使者返回时,必须下堂来迎接君命。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注】怠:懈怠的样子。:把……全都耗尽。

【译】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并且不怠懈,称得上是君子。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

【注】君子抱孙不抱子:古人在祭祀祖先时,充当尸的要求是孙子,如果孙子的年纪过小,则由要人抱着孙子充当尸。:式礼。指人的身体向前倾,表示尊敬的礼节。

【译】旧礼书有言:"君子抱孙不抱子。"这是说孙子可以充任祭祖时的尸,而儿子却不能。凡是大夫、士人遇见为君尸的人,就需下车致敬。如果国君知道某人将为尸,亦要下车为礼;而为尸者对于敬礼的人都得凭轼答谢。尸登车时,要拿几来垫足。

齐者不乐不吊。

【注】齐:指斋戒之人。

【译】举行斋戒的人要专一心思,不可听音乐,也不要前往丧家慰问,使哀者分了心。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注】阼阶:前面讲过,是主人出入厅堂时所走的台阶。由于丧期思父,所以不走阼阶。门隧:指门正中的路。:与"痒"通假。:到达极点。:指的是在屋内。由于人到七十岁,精力和体力都不是很好了,遇到丧事的时候,就不必在庭院里搭棚而居了。

【译】居丧之礼:虽因哀伤而消瘦,但不可至于形销骨立,并且视力、听力亦可保持正常,这样才能应付丧事。唯在家里,上下不走家长常走的台阶,进出不经过当中的甬道,就像家长还活着的时候。居丧之礼:若头上发疮,可以洗砂;身上发痒,亦如之。若害病,仍可以食肉饮酒,但到了病愈,就得恢复居丧之礼。如果承当不了丧事的哀痛而病倒了,那就是不慈不孝。年纪到了五十岁,可不必哀伤致毁;六十岁,可不因哀伤而消瘦;七十岁的人服丧,只要披麻戴孝,无须损及体力,照常饮酒食肉,而且住在屋里。

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注】生与来日: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吊丧期是从死后第二天开始算起。死与往日:死者的殓殡期是从死亡当天算起。

【译】办丧事之礼,一些是为生者而制定的,如成服、哭者进行的秩序。前者是从死者之死的第二日算起;后者如三日而殡三日而葬等,则从死之当日算起。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注】吊:指的是吊唁之词。:指的是伤感之词。知生而不知死:认识死者的亲属而不认识死者。

【译】平素只和死者的家属有交情的,就慰问之;直接与死者有交情的,就哀悼之。所以知生而不知死者,只要慰问而不用伤悼之词;反之,则须伤悼而不止于慰问了。

吊丧弗能赙(fù),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注】赙:给予钱财上的帮助。:钱财上的花费。

:馈赠之意。:提供住处之意。其所欲:要不要这个东西。

【译】慰问丧家,若没有钱财资助他们,就不要问他们需要多少钱。探视病人,若拿不出东西馈赠,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接见来人,如果不能提供住处,就不要问他住在什么旅馆。拿东西给人,可不要叫人来取;将给人东西,不要问他要不要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