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怦然心动,都是爱情来了

一、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是一位离婚后回娘家的少妇,范柳原是位钻石王老五。他俩结成夫妻,让白家上上下下对白流苏,由白眼相待到另眼相看。当然,这里有很多不服气的心态在里面。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婚姻,放在今天,也会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

大家都知道,范柳原是个把女人看作是脚底下泥的花花公子。他与各色小姐周旋腻了,碰到白流苏这个有姿色的离婚少妇,想来个不一样的口味。压根就没想过要天长地久。


白流苏在娘家待不下去了,决心赌一把,把后半生都压在了范柳原身上。

白流苏明白,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她也只是范柳原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为什么一座城市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呢?

二、

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是没落家族的小姐,一个是商人。他们都是普通人物,对战争、炮弹从来只是听说而从未经历。他俩恐怕从没想过,会跟炮弹亲密接触,就像重病永远都是别人家的事情一样。

一旦事情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担心、恐惧、紧张、害怕通通袭来。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感觉世界抛弃了自己。


白流苏身边有了范柳原,仿佛有了依靠,有了支撑,有了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的牵挂。虽然之前两人各有各的想法,但现在被战争打得只剩生死。

如果一个人的脑中只会有生死的想法时,可见他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此时他是紧张的。如果身边有一个陪伴他、关心他的人,他就会对这个人产生依赖,并认为这是爱情。

白流苏此刻就是这样的想法。范柳原当然也害怕紧张,他自认为对白流苏有种末日恋人的感觉。

三、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曾对18~35岁的男性,进行一项问卷调查。

他把参加实验的男性分为两组,一组走高悬在山谷上的吊桥,且摇摇晃晃,非常危险。一组走架在小溪上的木桥,高度很低,很稳固。

心理学家安排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桥中央,负责对过桥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图片编一个小故事。


问卷调查结束后,姑娘对参加实验的男性说:想知道调查结果,过几天给我打电话。然后她留下了电话号码。结果是打电话给这位姑娘的男性中,过吊桥的人远多于过木桥的人,且他们在桥上编的小故事带有更多的情爱色彩。

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吊桥上的男性对自己心跳和呼吸表现异常,可以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桥上的漂亮姑娘有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脏砰砰乱跳。这两种解释都很合理,但是真正的原因却难以确认。

根据“情绪的三因素理论”之说,影响情绪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唤醒、对生理唤醒的归因、对环境刺激的认知。

在这样模糊的情况下,吊桥上的那些男性,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本来是危险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桥上漂亮女郎的魅力所致。这就是“吊桥效应”。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性,与其他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漂亮女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四、

白流苏和范柳原从枪林弹雨中捡回了命。他们从浅水湾饭店回到巴比顿屋子里,过起了末日夫妻相依为命的生活。说白了,就是搭伙过日子,互帮互助,齐心协力让自己活下去。

两个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犹如跟死神打了胜仗。还好死的不是自己,这种侥幸逃生的喜悦和战胜死神的一丝窃喜还是有的。当然这种心情白流苏和范柳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只是感慨余生不长,生命脆弱,趁早珍惜。


这场战争,白流苏是心想事成,变化最大的是范柳原,他那颗飘摇不定的花花心收敛了,决心走进围城,建个安稳的家。如果不小心被子弹打伤打残,好歹身边有人照顾,如果被打死,会有人替自己收尸,至少不会成为孤魂野鬼。

五、

作家晏凌羊的一篇文章里,写了一位叫安然的女士和她的前夫岳松的故事。

安然跟前夫岳松是高中时认识的。安然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是被父母捧在手掌心的明珠。而岳松的家庭贫穷。

按说家庭贫富差距如此大的两个人,是没有任何交集的。骄傲的公主,永远是昂头从穷小子身边走过的,穷小子从不敢有任何奢望。

可是当两个人的交集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


学校组织同学到偏远山区做公益活动,安然和岳松被安排在一组。安然觉得按照学校规定的路线走,会太无趣了。趁老师不注意,安然拉着岳松另寻路线冒险去了。两人偏离了主线路,离老师和同学们越来越远,然后迷路了。

那时学生们都没有手机,无法跟老师联系,天越来越黑,两人越来越害怕。岳松里也害怕,但在安然面前表现出勇敢,他拉着安然的手在山里穿行。安然不小心又扭了脚,他背着安然走了好几条山路,才遇上了来搜寻他们的老师和同学。

这次冒险,两人不仅收获了学校的通报批评,还收获了爱情。高中毕业以后,两人考上了不同的大学,谈了风风雨雨的异地恋。大学毕业以后,两人排除万难,迈入婚姻的殿堂。婚后随着安然怀孕,婆婆的到来,让这个小家倾覆了。


晏凌羊说:孩子没了,婚姻没了,这个结局在开头就写好了,只是两人并没有发现而已。

六、

回到让安然和岳松产生情绪的那次冒险。两人在大山里掉队迷路,天色越来越暗,心脏越跳越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黑暗中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在世界只剩下他们俩的时段里,岳松和安然战战兢兢前行。他俩手心出汗、心跳加快。根据“吊桥效应”,岳松和安然是把在深山老林的恐惧理解为爱情来了。


回来后,学校的通报批评,把他们俩再次推到了一起。此时的他们,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紧张感又来了,安然觉得岳松是自己人,是此生陪伴自己的人。

走进婚姻,安然只知道岳松变了,却不知道当初不是月老老眼昏花牵错了线,而是自己背着月老,偷偷把线硬塞给了对方。


安然和岳松的故事,就是中国小说里是经常上演的“英雄救美、喜结良缘”的故事。可是,他们谁也不会承认这是一种误解,一种错觉,谁也不承认当初他们美好的爱情里,竟然参杂着其他的因素。

七、

“吊桥效应”,可以为那些苦苦追求女生的男生们,提供一个完美的方法。那就是邀请心爱的女孩,一起去玩有点危险刺激的活动,比如郊外探险、过山车……,这些情境会让让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两人的情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