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去打工,40歲不當老闆回農村,還帶700多姐妹致富,“潮大姐”火了

她18歲走出農村,到工廠打工

歷盡艱難創業成功,成了“邱老闆”

為了避免孩子疏於陪伴陷入“網癮”

她和丈夫毅然放下生意返鄉

從零開始,她靠自學搞起農村電商

2002年就成為最早一批網店“達人”

再一次用努力換來成功

將貨品銷往全球


做直播,不說話,一個月粉絲超過20萬

在她的幫助下,700多名農婦增收、再就業

她是“潮大姐”,更是鄉親口中的好人


今天,跟隨CCTV-17《遍地英雄》

帶你走近河北吳橋一位手工創業者

邱景霞的“潮流”人生


邱景霞


1962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吳橋縣溝店鋪鄉徐莊村人,吳橋縣婦聯執委,2011年成立手工編織公司,帶動了吳橋全縣700餘名婦女走上了增收致富路。2019年11月登上“中國好人榜”。


父親言傳身教 莫忘互幫互助

邱景霞是土生土長的吳橋人

吳橋曾經是個窮地方

有大片的鹽鹼地

很難長出好莊稼



小時候

邱景霞家裡生活非常困難

一家人生活在土泥巴房裡

遇到下雨

屋裡的被子都會被雨水澆透

兄妹4人只能到灶臺邊的

塑料佈下躲雨

連睡個安穩覺都困難



即便生活貧困

邱景霞的父親

也總是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一年春節

家裡蒸了只有過年

才能吃上的窩頭

父親卻拿去送給了鄰居家的孩子


年夜飯時

餐桌上依然是平時吃的地瓜

邱景霞的父親說

鄰居孩子可能是餓得生病了

“大家都來幫他,

孩子可能就能渡過難關。”


“你幫了別人,他們不會忘記你”


她覺得父親很偉大

也一直牢記著

父親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而家裡的貧困現狀

讓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

無法保證自己的生活

那時起邱景霞就決定

長大後一定要多賺錢

改變自己的家庭狀況



第一個闖出村子的姑娘


18歲時,邱景霞成功應聘到

縣裡的外貿廠工作

在通訊和交通都不發達的年代

她成為了村裡第一個

敢於闖出去的姑娘



8點上班

邱景霞6點就起來

一心只想多賺錢補貼家用

下班之後

她蒙在被子裡繼續幹活


不小心被工友們發現

“哇,你真的晚上幹活!”

那個月邱景霞靠加班

拿到了廠裡最高的工資

60多元錢

這在八十年代初

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邱景霞說那時的自己

是一個能幹、要強的普通女孩



後來外貿廠解散

邱景霞想靠賣東西賺錢

她決定去石家莊批發鞋回來賣


那時交通很不方便

要去石家莊的話

得先從家裡坐車到縣城

趕上晚上12點的火車

第二天凌晨4點到批發市場

最初都是邱景霞揹著鞋子進貨

後來有好心的攤主幫她寄存貨物

就這樣持續了兩年



鞋子越賣越多

眼看日子慢慢好了起來

邱景霞的父親卻在這時忽然去世

她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

將近半年都沒有再工作



緊接著

她的公公也因病住院

三四個月的時間

邱景霞則留在家帶孩子


當時邱景霞的老家

還沒有農村合作醫療

住院費用不能報銷

公公的病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

他們還欠下4000多元的外債

這在當年是一筆“鉅款”

邱景霞自己都懷疑起來

“這些錢,能還上嗎?”


小農人說——“農村合作醫療”

農村合作醫療,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其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0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失去至親、外債難償

邱景霞陷入了人生低谷

欠債還錢的壓力

讓她不得不重拾起賣鞋的生意


省城裡一位相熟的老闆

十分同情她的遭遇

鼓勵她來省城做批發生意

“你過來,我免費讓給你半個攤位”

她覺得自己一個農村孩子

不敢想象在省城的批發市場買東西

老闆又給她打氣

“你賣貨多,肯定能行!”



邱景霞決定試試看

她把丈夫和兩個孩子都接到了省城

開始做鞋子批發生意


第一年

她還清4000多元外債

之後,她花12000元

在村裡買了一塊宅基地

再後來,她買了“大哥大”

成為村民眼裡的“邱老闆”



她說那個時候的自己

“有錢、生活好、心情也好”


“不小心”成了農村電商先行者


省城的生意越做越好

邱景霞卻意外發現

正在上學的兒子

趁他們兩口子外出訂貨

放學後偷偷跑去遊戲廳


邱景霞當即跟丈夫提出

離城返鄉的想法

她覺得十四五歲的男孩子

一旦有網癮就有可能不走正道

這都是家長的責任



丈夫欣然同意

他說孩子要從小教育

問到選擇回鄉後不後悔時

他說,“不後悔”


“農村遍地是錢

你不去拿不去掙

是因為捨不得受累”


2002年9月

邱景霞放棄了省城的生意

離城返鄉


圖/邱景霞兒子


對於返鄉

兒子心裡並不願意

父母平日對姐弟倆疏於照顧

也讓兒子心懷怨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兒子看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也慢慢理解了他們



回鄉之後

邱景霞一邊照顧孩子

一邊琢磨做點什麼

她看到商場裡的手工小老虎鞋

銷售走俏,價格也不便宜

不禁眼前一亮

“這些我也會織,沒什麼難度

不比商場賣的差”



邱景霞決定回家試試

兒子看到後

跟她說可以試著在網上賣

她雖然不懂怎麼在電腦裡賣東西

卻默默記在了心裡


後來碰巧聽到電視上講

電子商務很有前景

她認真考慮起開網店的事情



她買了一臺電腦

又跑去省城的移動公司

花了1500元安裝電話

給電腦接好網線


只有初中文化的邱景霞

在兒子女兒的幫助下

學習打字

跟著電視裡的節目

學習電腦基礎

還花了800元

買了一部智能手機給產品拍照


2002年10月

邱景霞的網店上線

她成了吳橋縣農村電商的先行者



網店生意“火了” 帶姐妹們一起致富


很快,邱景霞接到了第一個訂單

有人買了3個定價12元的帽子

3個帽子一共36元


帽子做好後

她發現吳橋沒有快遞

客服告訴她

山東德州有快遞

她得從吳橋去德州


她從村裡出發

走上3公里去坐車

到縣城後再換車去德州

下車後還要坐三輪

最終到了順豐

運費花去了46元


算上自己往返的車費

邱景霞這一單虧了十幾塊

但網店開張

她依然很高興



生意逐漸紅火起來

訂單不斷上漲

她一個人很快就做不過來了

邱景霞找到附近的村支書們

希望可以發動村裡的婦女一起幹

她免費教,還給她們開工資



村支書們非常支持

村裡大喇叭一喊

當晚婦女們就把邱景霞家的院子

圍得水洩不通

邱景霞下定決心:好好教!


鉤針毛線不夠

就分批教


邱景霞白天干活

晚上上網談訂單

為了不耽誤手上幹活

她生病輸液都要求紮在腳上



醫生著急,問她

“你是要命還是要錢?”

邱景霞回答說

“不是錢的事兒,

這是我的是責任。”



一人有難多人幫 掙的是信任和感情


電商回款慢

邱景霞的資金週轉出現了問題

300多個工人的工資

購買毛線等原材料都拿不出錢


丈夫拼拼湊湊借到了10萬元

線廠老闆也痛快答應先送貨後收錢

工人的工資不能拖欠

她決定召集工人一起商量

看他們是否願意入股或者借錢



鄉親梁景霞率先站了出來

她願意先自掏腰包

承擔她負責的工人的工資

對她們來講

“掙的是信任和感情”

理應一起渡過難關


圖/梁景霞


梁景霞說

“她是好人,不能讓她倒下”

“有能力我就幫襯”

在邱景霞的背後是這幾百名

農村婦女們的支持和希望



在工友們和廠家的信任與支持下

邱景霞渡過了這次難關

更加體會到父親傳遞給她的精神

“做人要互幫互助”



直播“潮大姐” 10分鐘接下“30萬大單”


2013年

女兒為邱景霞介紹了一個

來自澳大利亞的訂單

客戶需要4000雙手工編織的鞋子



邱景霞帶著工人們加班加點

按時完成了訂單

客戶收到後十分滿意

評價打了滿分

這批鞋子平均13美元一雙

這一單就為她們帶來了

36萬元的收入



但好景不長

2015年,國際運費上漲近一倍

不少客戶撤單

六七十萬元的貨被壓在了倉庫



這時兒子又來出謀劃策

他建議母親做直播賣貨

邱景霞連直播是什麼都不知道

兒子幫他下載軟件之後

她又自學起直播


一週之後,邱景霞支上了手機

開始她不敢說話

只是低頭幹活

一邊鉤一邊看

慢慢地一個人回覆

兩個人回覆


一個月的時間她直播間

就有了超過20萬的關注粉絲

庫存也不知不覺間慢慢減少


一天直播時

有客戶來諮詢

他需要30萬個紅酒瓶(蓋)套

僅用10分鐘

她就談下了這個“大單”


圖/邱景霞手工紅酒瓶套


圖/邱景霞手工紅酒瓶套


圖/邱景霞手工紅酒瓶套


疫情期間

宅在家裡的她

忙得不亦樂乎

一邊忙著直播免費培訓編織課程

一邊熱情回覆來自全國各地“學員”的問題



免費培訓 帶動鄉親增收致富


2005年開始

每年冬天

邱景霞都會開辦免費培訓班

帶動周邊村的貧困戶、殘疾人再就業


圖/梅小霞


梅小霞是個有聽力障礙的女孩

從小佩戴助聽器



3年前,經邱景霞介紹

她進入了當地的服裝廠工作

現在,她成了一名車間主任

圖/崔豔芳


崔豔芳曾經是一個

給兒女帶孩子的普通農婦

覺得在家待著無聊

便希望跟著邱景霞學習手工


剛看到編織工具時

她覺得

“亂七八糟淨是線頭,我不學了”

邱景霞手把手

用了兩天教會了崔豔芳

現在她自稱“邱老闆的一個小員工”

圖/李書蘭


李書蘭是邱景霞孃家的老鄉

看她又照顧老人

又帶年輕人十分辛苦

便主動提出幫忙

貼貼標籤、提提建議

力所能及幫她做些零活


從2002年返鄉創業

到成立公司

邱景霞的手工坊累計為國內外市場

生產針織手工藝品20多萬件

為工人們增收800多萬元

解決了700多名婦女的再就業問題



感謝她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付出的努力



談起以後的打算

邱景霞說

先幫她們(農村婦女們)做得更好更大

然後把吳橋的手工藝


打造成吳橋的第二張名片



一根小小的鉤針

編織出了

屬於中國農村婦女的奮鬥之路



素材來源丨CCTV-17《遍地英雄》 周播版

央視三農出品(ID:yangshisannong),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