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我在回忆里和新年告别

我在回忆里和新年告别


窗外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朋友圈里各种关于元宵节和疫情的祝福,这个年、这个元宵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过得比较简朴、比较艰难、更是难忘,相信若干年后,全民国人都会记得2020这样一个有爱的新年。

新年大家过得慌忙又缓慢,第一个14天的等待期终于熬过去了,我们还有第二个14天要奋战,恰巧今时是传统元宵节,所有的仪式感简简单单的过去了,一碗白净香甜的汤圆告别的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今天我随父亲一起回乡下一趟,按习俗送祖先回到自己的地方,家里各路神仙简单烧烧香,放了贡品,又匆忙整理好东西回来,一路上,不断浮现出儿时过新年、过元宵的热闹景象......

儿时的我们,一切还没有现在发展这么好,没有网络、没有抖音、没有快手、没有微博、没有疫情......年,就从腊月十七八号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八才结束。

那时家里的房屋是土房,腊月十七八乡里各家各户开始“扫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扫卫生。只不过我们的“扫舍”是大型的打扫卫生,家里的角角落落里都要扫一遍,房梁的灰尘、阁楼里的灰尘、房檐墙角的蜘蛛网、房间炕眼里的烟灰、厨房灶台里的烟灰、猪圈里的猪粪、羊圈里的羊粪......都要一一打扫干净。接着房子外墙要重新刷一遍,选择阳光明媚的一天,大清早起来,用白石灰和上清水,搅拌至浑浊,长竹竿上绑好扫把,蘸上石灰水,从上至下,由左向右,一遍一遍的刷,虽及不上匠人的工艺,等到墙壁干了以后,看起来也着实让人舒心。外墙舒心了,内墙自然也不会放过,家人们不知道哪里要来的报纸,早早的收起来,这个时候就大有用处了。新年自然要有新面貌,清早起床,炕上的被褥收拾干净,空留一张蒲编的席,撕下去年的旧报纸,端来一小盆和好的浆糊放在炕头,还有一把椅子,放在炕上,拿来新报纸,孩子在炕头一张一张的刷上浆糊,大人站在椅子上,从最高处往下贴。刷的时候偶尔还看看报纸上估计早已过时的新闻,边刷边读给大人听,一个晌午的时间,房间的旧报纸换上新报纸,这时也是满手、满脸的浆糊,干了的浆糊硬邦邦的,却有点不舍得洗掉,这其中快乐的滋味只有自己懂得。也有的家里,孩子学习好,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班级前三名”“优秀班长”“竞赛第一名”各种奖状贴满了墙,这样墙壁自然是几年都不会去换,这是这个孩子的荣誉、是一家人的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到了腊月二十初,妈妈们开始赶集,几人结伴,一路欢声笑语,就到了集市。热闹的集市,各个村组的人接踵而至的来到乡里的集市里,给自家孩子挑选颜色鲜艳的衣服,哪家商铺里都是满满的顾客。集市街道两旁各种字体的对联,各路神仙的画像,十二生肖的画像,各种颜色艳丽的挂历和画张,蜡烛、熏香。自然还有儿时常吃不厌的麻糖、油糕、甑糕、饸烙、醋粉、擀面皮、粉皮......麻糖上洒满芝麻、油糕里裹着红糖,放至大油锅里炸至金黄再出锅,一边摆放一边叫卖着;甑糕是用大米做的,里面有葡萄干、红枣,大致三层,放在蒸锅上冒着热气,吃起来甜而不腻,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饸烙、醋粉颜色为棕褐色,擀面皮为乳白色、粉皮洁白透亮,都是面食的一种,浇上汤汁,美味不可挡。集市菜场各种蔬菜都是成捆成捆的被卖掉,尽管商人的手被冻得生疮裂口子,他也不在意。集市尽头,各种新蒸笼、席盖(蒸馒头时盖在馒头上面,锅盖底下,防止蒸汽漏掉),锅盖、碗筷、桌椅套装、家具。整个集市琳琅满目,顾客们各自筹备着年货,赶集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好的,一直到腊月二十七八都还是热热闹闹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年满12岁的孩子家人要办宴席,为孩子还愿。多数孩子是小时候不乖巧,父母就会帮孩子许一个愿,到了孩子12岁时要还愿。这一天还愿的孩子家里是最热闹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会来参加,还愿的孩子穿着新衣裳,脖子上戴着自己许愿时的钱,身上披着颜色鲜亮的红色被面,要为来参加宴席的人们敬酒,感谢大家的到来,宴席到下午一两点陆续结束了。傍晚的时候,各家忙着祭祀灶王爷,俗称“送灶爷”。到了晚上,把去年除夕贴的旧灶爷取下来,点着送到天上去。在去灶爷之前,要给灶爷上贡品,一般是灶糖和灶干粮,灶干粮是有讲究的,用面粉做成空心圆。可以戴在手腕或者脚腕,也有的家里特意做的大一些,可以给孩子戴在脖子或腰上。圆四周用剪刀或者牙签做各种花型,里面放有十三种大料粉,花椒叶等,在锅里烙至四周金黄。贡奉给灶爷,等到灶爷上天后,贡品第二天自家的孩子就可以吃了,孩子们左手右手带着,吃的倒少,更多时候是拿出来玩。

腊月二十四五或者后面几天,开始蒸馍馍,各家时间不一样,大都在这个时段。蒸馍的前天晚上就开始发面,面盆放在炕头最热乎的地方,这样热乎一个晚上,第二天面才能发的更旺,蒸出来的馍馍才是白白胖胖的,才能在家里请客吃饭的那天得到亲戚的好评。蒸馍这一天也有讲究,最好家里不要来人,无论是近亲的还是村里人,都不要来家里,不然蒸出来的馍馍不好看,所以蒸馍这一天家里的大门最好是关上。孩子负责烧火、男人们负责砍柴送柴火到厨房,女人们负责揉面、包包子、卷花卷,第一锅和第二锅一般是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如果白白胖胖的,就可以放心的蒸后面的包子、花卷了,包子馅多半是素馅和油面馅,白萝卜、红萝卜、蒜苗、粉条、大白菜......各家也不一样,油面是面粉和上菜籽油、撒上葱花或者蒜苗、放入香料、盐巴,均匀搅拌至全部金黄,各家的包子出来也是不一样,有包的很好看,有包的丑的。花卷里卷着油、芝麻、盐,各式各样的花卷就出来了,这时候就看谁家的媳妇手巧了。有时候蒸完馍馍的锅正好用来卤肉,卤肉时放入大料,锅眼里大火好好烧着,等着大料入味,捞出来,家里每人卤一碗肉,撒上葱花,里面放些麻糖,就着新出锅的锅盔,这大概是盼望许久后的第一顿美味了。吃好饭,开始做臊子,臊子是臊子面的精华,面好不好吃,就在于臊子了。臊子是猪肉做的,最好是五花肉,平时不怎么吃肉的家人们,会在年底买个十斤左右的五花肉,等着做臊子。锅里放油、姜片五花肉翻炒至肉出油,依次放入料酒、八角、桂皮、香叶、干的红辣椒、大葱,翻炒均匀后,倒入适量酱油,中火慢炖,这时自家酿的陈醋派上用场,最后倒入陈醋,醋基本要盖过肉,过个十几分钟待到锅里的汤汁快干时,搅拌均匀后关火,最后装盘盛出来。孩子们守在锅边就为等待第二顿的美味,啃骨头,吃馒头蘸的臊子汤汁,酸酸的,香香的,满嘴满手的油,手上用嘴巴舔了一遍又一遍,只见那汤汁快要流进袖口了......

腊月三十在人们的期盼中来到了,年三十下午各家厨房里剁着饺子馅,擀着饺子皮,包着各式各样的饺子,准备着年夜饭;院子外面扫的干干净净,先贴一家之主灶爷,再从门口土地爷开始一路贴一路磕头烧香,直到最后一个仓神爷,每位神仙神位处,点一支蜡烛,烧一炷香。门神是最后要等到将祖先从墓地里请回来后,才可以贴上去的,大红的铁门,贴上神武的门神,红底黄色字迹或黑色字迹的对联贴两侧,挂上鲜红的大灯笼,天刚一黑下来,各家灯火亮了起来,年就真正的开始了。

带着做好的年夜饭,去自家长辈家拜年,吃年夜饭,领取自己的压岁钱,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长辈们道说一年的琐碎事情,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聊着自己的工作,孩子们这个时候眼中只有年夜饭和压岁钱,他们才不会理会大人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新年带来的喜悦和欢快。守夜看春晚,说好一直守到第二天新年第一天的到来,最后还是睡着了,新年第一天在凌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到来了,心里道一声“新年好”,立刻起身穿好早已放在炕头柜的新衣裳。

年初一小孩子互相串门夸耀自己的新衣裳,学生们早约好同伴不知道去哪里游玩了,大人们安顿好家人后,陆陆续续去村里的庙里拜佛烧香,望新一年里,家人一切安好。或是去谁家串门聊天,坐在热炕上,嗑着瓜子,含着糖果,看着未完的春晚,大家各自互补打扰,各自安好。新年伊始,一切安好,心中欢喜。

初二至初十轮流走亲戚,这家走了去那家,那家去了再到另一家,相聚相离,热热闹闹互相拜年。这些天,每天晚上孩子们邀约自己的小伙伴挑灯笼,灯笼是舅舅们送的,有莲花灯笼、白菜灯笼、玉兔灯笼、大红灯笼......多以大红灯笼为主,全是折纸做的,简单却很美好,很多时候到晚上十点多都不回家休息,蜡烛没有了,回家再去点一支新蜡烛继续挑。像走亲戚一样,一家去了再去另一家,或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说悄悄话,从来不会觉得夜里害怕,许是因为心中欢喜。

直到正月十三各家又开始蒸馍馍,年前蒸的馍馍走亲戚的时候吃的所剩无几,正月十三蒸的馍馍除了馒头、包子、花卷外,要多一个花样,就是“老鼠馍”。老鼠馍的花样也是各家不一样,老鼠馍是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祭祀给灶王爷做贡品,感谢灶王爷对一家人的照顾。正月十五各家要把祖先们送回自己的地方,送回去的时候要带一个红灯笼的,给祖先照亮回去的路,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元宵节晚上,孩子们挑的灯笼全部都要烧掉,到了晚上,一声声鞭炮声中,孩子们就开始“打灯笼”了,看不清是谁,不知道是谁用石子打的,一不小心就着火了,也不问是谁,也不生气,大家一起围过来看着灯笼慢慢的灰烬,再回去拿一个灯笼,继续挑着,一条街一个晚上都是亮亮堂堂的,孩子们的脸也被烤的通红,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灯笼打完了,才一个个不舍的回家了。年味也在那一刻慢慢的淡去了,陆陆续续又开始农忙......

2020年,我们少了些许年味,少了集市的热闹、少了年夜饭的团圆、少了鞭炮声,少了相聚,少了灯笼,夜里少了光亮,但我们心中对家人的爱未曾减少,对新年的祝福未曾减少,对朋友的思念未曾减少,所有的一切都始终如初,从未远离。无论在哪里,心都在一起,爱不曾改变,不曾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