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吞不掉”西夏?

玩味的历史


西夏这个国家无论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或是经济实力相比同时期的辽国、金国、北宋、南宋都是弹丸小国级别的,为何就是这样一个夹在几大强国之中的弹丸小国,却让周边诸国颇为头疼?尤其是北宋,终北宋一朝一百多年,北宋政府始终是无法彻底消除西夏的威胁,北宋为何无法灭亡西夏?一句话:错失良机、坐视做大。



宋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对西夏的管理上处理得当,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关系:让夏州首领世袭罔替。此阶段是宋夏关系比较平稳的阶段。宋太宗时期:宋太宗在灭亡了北汉同时妄图恢复汉、唐旧疆土,对西夏采取了吞并的政策,他忽略了夏州地方政权统治其地已经二百多年、根深蒂固、民众皈依的实际情况。此时宋夏发生摩擦不断战争频繁。宋仁宗时期:元昊于宋仁宗在位时公然称帝建国,与宋庭分庭抗礼。宋夏之间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后,双方皆损失巨大,签订和议,西夏皇帝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封号“夏国国王”宋神宗-宋徽宗时期: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宋夏再此阶段未有大规模战乱。神宗即位后,曾趁西夏发生变乱而五路大军伐夏,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后勤补给跟不上,只是占领了一些城池,并未灭亡西夏。徽宗年间,宋军攻陷西夏横山地区,使西夏丧失天险,随后北宋被金国灭亡,西夏趁机夺回横山地区,南宋建立后,国土中间为金国阻隔,已经不与西夏接壤。


北宋一朝169年,终究没有灭亡西夏,反而让西夏越做越大,这固然有北宋的重文轻武、文恬武嬉的原因,也有北宋错失良机、缺乏战略眼光的原因,更是因为西夏政权确实顽强。



西夏在与宋辽两国鼎足而立时,采取了“骑墙术”。西夏统治者在清醒的看到自身实力不如辽宋两国时便主动采取了左右摇摆的政策,下下经常参与辽国对宋朝的军事行动,尽管很多时候这并非出自真心实意,但是西夏却不得不为之,因为只有抱紧辽国这条大腿才能保证西夏在被宋朝打击时能留有后路,在辽国灭亡后,西夏随即倒向了新兴的金朝。这实际上是西夏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夏军队的英勇善战也是北宋不能将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党项人全民皆兵,立国前后的百年时间里,党项人经历多无数次战争的锻炼,已经使得他们变得英勇善战了。这样一支队伍对军事力量一直薄弱的北宋来说无一不是一个强敌。


历史课课代表


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

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

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

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

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

西夏的作战策略。

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

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


陵西散人


开始是不想吞,后来西夏成了气候就吞不了了。

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与北边的辽朝(契丹人所建)互称南北朝。在宋辽交恶期间,辽人还鄙夷地称宋朝为“伪宋”。与此同时,活动于西北的党项人不甘寂寞,强行在宋辽之间插一扛子,硬生生把南北朝对峙挤成了三国鼎立。西夏在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战斗力足够强悍,经常把宋、辽打得灰头土脸。辽兴宗耶律宗真伐夏失败,险些被活捉。

西夏的疆域并不大,西以约今甘肃与新疆接壤处为界,北以今内蒙古与外蒙古接壤处为界,南约以祁连山与吐蕃、回纥诸部为界,东约以陕西北部的长城、宁夏南部、黄河北岸与北宋为界。
说到西夏的开疆扩土,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西夏名气最大的皇帝李元昊。李元昊一直被认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的祖父和父亲,才是西夏真正的开国皇帝。这有些类似建立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如果没有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两代三人的和,司马炎早不知道哪凉快去了。
咱们看看李氏祖孙的庙号就略知其情了。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庙号太祖,父亲李德明庙号太宗,而他本人的庙号只是景宗。
事实上,在西夏疆域的定型过程中,夏太宗李德明起到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其子李元昊。李元昊对西夏最大的贡献,是在宋辽两大强国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并加以壮大。而西夏疆域的定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首功之人,这个人无疑应该是李德明。
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生于公元981年。公元1004年,他继承父亲李继迁王位的时候不过24岁(虚岁),但李德明的所作所为,证明了李继迁把王位传给他是正确的。
西夏的前身,是唐朝末年的定难军节度使,有五州之地,辖区约有内蒙古西南部、陕西西北部。公元982年五月,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献土于宋太宗。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却不甘心祖业沦丧,起兵反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李继迁据有宁夏黄河东岸的灵州(灵武),以及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声势大振。但在1004年初,在刚下凉州后,李继迁就被反对他的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用计射死。李德明继位后,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定难军(与后文的“夏国”或“夏人”同一个概念)位于大西北,这里土地相对贫瘠,财赋困难。李继迁实行的是游击战术,农业生产基本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李继迁二十多年来到处用兵,定难军处境非常困难。宋人也看出了这一点,认为夏人处境日益窘迫,内部形势非常不稳。
李德明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向宋称臣,以放缓宋朝对定难军的进攻。否则,以宋朝的国力,如果全力进攻的话,他们未必撑得住。李德明的应对策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向宋请和,向西扩边。”
1004年,北宋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夏国此时没有在外部“拉帮结派”的空间,只能向宋请和。但是夏国的西边却杂乱无序,各部出没,没有一个强大如宋辽的势力。宋真宗赵恒也不想再用兵西北,给李德明,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所以李德明就足够的外部空间向西用兵。
李德明盯上了凉州,在当时的大西北,有两个较强的势力,一个是李德明的夏国,另一个就是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回鹘势力。甘州势力的实力强,有条件以凉州为战略跳板,向东进攻夏国。凉州之于夏国,就相当于潼关之于长安,镇江之于南京,都是门户所在。站在夏国角度,不吃掉甘州势力,大不了夏国地盘小一点。但是,如果不吃掉凉州,甘州势力随时能堵在夏国的大门口,李德明还能睡踏实吗?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九月,李德明率军亲征凉州。要知道,夹在甘州与夏国之间的凉州是夏国的门户,也是甘州的门户。甘州当然不会让唇亡齿寒的事发生,出兵援助凉州,李德明暂时还打不过,只好退兵。
李德明想得到凉州,又一时拿不下来,怎么办?他的办法是“围魏救赵”,直接攻打甘州,只要拿下甘州,凉州就成了无根之水。
甘州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甘州势力控制的地区,水草丰盛,早就被李继迁盯上了。但是现实很快就在李德明的头上浇了一盆冰凉的洗脚水,夏兵三次攻打甘州,都惨遭失败。第三次还是李德明亲征,也被打了回去。
李德明及时调整了战略,还是按地理顺序次第取凉、甘。再说凉州实力弱于甘州,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壮大自己的实力,再与甘州决战。可事与愿违。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十一月,甘州直接吞并凉州,给夏国的西部防线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李德明并没有急于进攻凉州,而是想办法积蓄财力,他知道战争打的其实就是后勤,是钱粮。夏国向宋称臣,用虚名加常见的骆驼、马匹,换了来了北宋赏赐的大量钱财物资。
有了钱,李德明就有了再次用兵的本钱。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李德明进攻甘州。不过,李德明并没有就近进攻凉州,而是绕过凉州,向西拿下了甘州。带兵的是谁呢?正是李德明最器重的长子李元昊。李元昊趁夜色偷袭甘州,一举拿下。
甘州自古就是西北兵家争夺的重镇,史称甘州“东近黄河,南扼青海,西低弱水(今甘肃中部的黑河),北抵居延(今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附近的嘎顺淖尔、苏泊淖尔)”。占据甘州后,夏国等于打开了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向南进入青藏高原,向西进入西域的大门。
甘州以西还有个势力,就是割据瓜州、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曹贤顺识时务,于1030年降夏,反正打不过,不如趁早投降。夏国拿下甘州、瓜沙,把困守凉州的甘州势力围个水泄不通。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一切水到渠成,夏国太子李元昊率兵拿下凉州。夏国势力逐步统一河西地区,羽翼渐丰,已可与宋辽成鼎足之势。夏国拿下河西,最痛苦的莫过于宋朝,因为宋朝就此失去了与西域联系的丝绸之路,只能走海上丝绸之路。

拿下凉州一个月后,52岁的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于1038年称帝建夏,成为北宋的西北劲敌。西夏之所以强势,有一大半的基础是李德明打下的,如同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的基础,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打下的。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我认为这跟宋军的兵种构成、当时宋国主张防御的国策,以及西夏所处微妙位置有关。


宋军因为建国前已经丢了唐朝时的传统养马地,加上辽、金和西夏一起控制对宋的马匹出口,造成宋军没有能力组建,成建制机动性强的精锐骑兵,而把步兵当成主要兵种,宋时的步人甲军团就是宋步兵的巅峰。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为基础发展而来,全身覆盖鳞甲,重20-30公斤。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组成的厚步兵线可以有效的抵抗骑兵的进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机动性,在胜利时无法有效追击敌人,失败时无法及时撤退,以宋金的几场战斗就可以看出。步人甲军团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每次跟辽、金、西夏打都是击溃战,打不过他们就骑马跑了,使三国保存了有生力量。


西夏是游牧党项人建立的,基本上全民皆兵而且是精锐骑兵,西夏对付宋步兵还有个神器---神臂弩,对移动缓慢的宋步兵实行骚扰战术,能硬生生的拖垮宋军,配合西夏骑兵作战,宋军每次都是付出很大代价,但并不能对西夏造成实质性大损失。

当时宋、辽、金、西夏处于一种平衡中,辽金不希望宋国占领西夏获得养马地,组建骑兵军团,只要两方开战,另两个就会借机劫掠,使宋国疲于防守。

想回到能给你们帮助。


没事叨两句


不是无法根除,而是大环境背景和皇帝以及中书省大臣的胡闹中断了这一过程。

根据历史课本的说法,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一直都是西夏压着北宋打,然后以此来抨击北宋军事孱弱。然而这种观念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如果真的去关注宋夏战争,就会发现,如果宋徽宗不胡闹,金国没有崛起,那么只要再有个七八年,北宋将重新占据河套地区,所谓的战马不足这个问题就会彻底解决。



的确,在仁宗时期李元昊造反独立开始,北宋曾一度连吃败仗。一方面是因为宋军战斗力的下滑,以及骑兵不足,机动性不够。另一方面也是李元昊确实很会打仗,善于利用地形发动奇袭宋军。像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就是典型的奇兵致胜。


但是定川寨之战后,西夏的问题就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和大宋一比,西夏的的国力孱弱,物资人口不足,如果和大宋长期打下去,垮台的必然是西夏。

所以庆历和议对于西夏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1064年,西夏最后一次主动对大宋发起进攻,失败之后,西夏转攻为守,大宋的主场开始了。


1081年,宋神宗趁西夏国政大乱,五路出兵意在消灭西夏,虽然最后没有达到终极目的,但是攻占了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西夏的重要军事据点,并且将兰州重新划归到大宋的统治之下。

1092年,宋军击败西夏倾国而来的大军,并且首次击败敌军的中军大帐。西夏精锐损失惨重,宋军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至此,宋军并没有放弃收复整个河套地区的夙愿。但是随后宋徽宗的一波骚操作,却断送了这个机会。

1120年方腊起义,为了镇压方腊,徽宗调动2万西军前去镇压。随后又和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将西军精锐又调动两万混编进伐辽大军。结果失败之后,让金国意识到了大宋的软弱。随后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西夏趁机夺回失地,大宋西路军几十年的成果,也就这样付之一炬了……


火器工坊


北宋被西夏建立政权完全是自作虐不可活!按着当时的情况,只要给狄青足够的支持不罢他的官,狄青完全可以在西夏建立初期政权不稳之时灭掉西夏,但是北宋从皇帝到大臣都防着武将,使得西夏趁机做大做强。

北宋绝对是猪,他们防武将如防贼。在北宋时期武将的领兵不得超过10000人,像北宋明将狄青的部队最多也只有7000人,然后最后还被削减兵力,只有4300人,这是北宋国防的第一个问题所在,那就是没大将。比如,在整个北宋时期就没有一个能够统领超过10000兵力以上规模大会战打大战的将军,真要打大仗只能随便派个太监当监军去指挥作战,而打起仗来也是各自为战。比如北宋被灭国的时候,指挥作战的童贯等人竟连自己多少兵力都不知道。

北宋第二个被称为猪的地方同样是对武将的防备。比如,武将不仅仅被限制领兵不得超过10000人,年限也有限制,他们被强制3年一调防,5年必须换将领。这使得军队将领对自己的士兵不熟悉,布防地也不熟悉,兵民很难协同。这是北宋军事弱的另外一个大原因。


优己


西夏原是宋朝的西北的夏州节度使,但是在1038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后,宋与西夏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因为西夏是独立出去的,土地是宋的固有领土,宋当然不承认了。在北宋时期与西夏发生了大的五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主动进攻,在三川口打败宋将刘平、石元孙二人,宋的西北地区处于防御被动地位。(1041年)康定二年,范仲淹韩琦二人主持西北军务,但因韩琦不听范仲淹之言在好水川之战被李元昊打败,折兵五万余人,二人因此被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欲攻取关中地区(如果这里丢了西夏东可进攻河南,南下可取四川),兵分两路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宋军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这就是第一阶段,这个时期里西夏主要有开挂般的李元昊存在,在战争上没有取得什么便宜,还丢失了不少土地,最后庆历和议,双方罢兵。

第二次战争: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开国皇帝李元昊已经去世)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

第三次战争: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变法后经济与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并且在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形成了对西夏的夹击之势。

治平四年 ( 1067) ,宋将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

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虽然没达到灭夏的目的,但是让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进一步打击了西夏的经济基础。

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但因各部配合和主将原因被击败,折兵二万余。

第四次战争: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大举亲征,沿马岭水(今环江)发动强大攻势,西夏兵约二十万,宋兵五万。这次西夏主要目标是洪德城。宋主帅章楶执行了严密的战役计划,挫败了西夏的目的,也是第一次宋以少胜多的战争。

两次平夏城之战:在多年的战争中,宋发现西夏军的攻城能力很低,所以每占一地就修一城,其中平夏城修筑意为灭夏之城。平夏城已经修到了黄河边上了,过了黄河就是西夏的首都兴庆,因此西夏夜不能寐,结果西夏两次发动攻取平夏城的战争均未收效果,反而损兵折将,有亡国危险,请辽国出面帮助调停,最终形成西夏遣使谢罪,去帝号的结果。

第五次战争;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金国入侵,北宋灭亡,西夏获得生机,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拉普拉塔大力神


北宋一直灭亡不了西夏,不是国力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家体制问题、战略问题和人为因素。

前期主要是和辽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无暇顾及,太祖、太宗忙着打下燕云十六州和澶渊之盟,没有精力去管西夏,两线作战,暂时让其发展壮大。

从宋神宗之后,宋辽之间数百年平安无事,宋国开始处理西夏的问题,但是也遇到困难。主要的困难就是没有骑兵和后勤保障不足,一旦遇到西夏军队坚壁清野,就很难寻找到他们的主力,加上西北地区又多沙漠、多风沙、气候条件复杂,要一劳永逸的消灭西夏主力是很困难的事,占领这些荒漠区又成本很大。再加上西夏是一个高度汉化又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王朝,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独特的官制,在中央有十七万军队,地方军队加起来五十多万,全民皆兵,堪称战斗民族,很难攻克,成吉思汗就在这里碰到了硬钉子。

在历史上宋朝曾经有几次机会攻克西夏,一是李元昊叛宋的时候,他的叔父跑到宋朝,这可是西夏军队和国内情况的活地图,但是宋朝政府将其全部礼送回李元昊那里,导致亲宋派的覆灭;二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北宋本来已经通过稳扎稳打,鲸吞蚕食的方式逐渐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和钳制,但是司马光当政之后又把占到的地盘还给了西夏,给西夏以喘息之机。宋徽宗时期,宋朝再一次确立对西夏的战略优势,但是宋金联合灭辽的战争爆发,接下来又发生了靖康之耻,宋朝永远失去了吞并西夏的机会。


青年史学家


唐之前与唐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两个相当大的区别

第一个是唐之前不说全部吧,大部分都倾向汉化,但唐之后却少数民族主义崛起,胡化汉族,自创文字,保持相当强的独立性

第二个是唐之前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把自己的老家丢了,反而自己老家诞生新的民族。比如鲜卑南下,北方又出现个柔然。而唐以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老家却保持的非常好,无论辽金元清,莫不如此

出现这两个现象,可能跟唐安史之乱后唐对异族政策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似乎并没有引起史学家注意。再谈回西夏吧,李元昊著名的秃发令,却是典型的反汉化政策,时间一久,加上衣冠风俗不同,文字语言不同,便成异族,典型如新加坡。汉征服周边,基本处于野人或者无人地,唐朝征服周边,是汉化非常高的地方政权,而宋朝对付周边,却是民族主义觉醒的独立国家了。比如西夏这块地,汉朝时是大月氏的地盘,他们跑到中亚去了,汉朝靠移民很容易统治;唐朝时是高昌国,国王本是汉人,唐朝征服也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是北宋时期却完全不一样了,加上本身战略与战术并不高超,政治上也没有新政策,因此很容易出现反叛与拉锯,所以说没有后来金兵南下,估计北宋也很难消化西夏,最好的证据就是越南,北宋对民族主义崛起的越南也毫无办法。

西夏却采取了与北魏完全相反的政策

对付这样出现民族主义的地方政权,是不能消灭其精神的,只有消灭掉精神依靠的肉体。蒙古征服西夏是靠完全的灭族才完成的,但汉族政权是没有办法做到。后来西夏迁入大量中亚人,明灭元之际这帮中亚人逃回中亚,原本也没了党项人,明朝才能收回敦煌故土。但对察合台汗国占据的西域,依旧没有办法。


铯媒体


前期没能力,后期没时间,当然灭不了。

北宋前期灭不了西夏有一个重要因素:后勤供应问题,没有之一。

其他方面的劣势或战略性失误都比不上这个致命的因素。

太宗和神宗事情的两次大规模的攻打西夏,无功而返,都是后勤保障不利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古代的后期补给方式和向导方式都非常的落后,这一只是要命的问题,若是碰到特殊地形更是让人绝望。

神宗时期伐西夏

宋军讨伐西夏的路线主要在陕北,要穿越沙漠、戈壁等,极其容易迷路且半路无法进行补给,途中粮食最多带几十天,到达指定地点后,如果不能迅速占领城池,就会马上断粮。而在戈壁、沙漠地区顿兵坚城是十分不利的,极容易遭打灾难行的后果。神宗五路伐夏失败,后勤运量的民夫死的比士兵还多,可见位置大军的后勤远比军事行动本身消耗更大。而西夏那边只要以逸待劳,能宋军过来时,他们收缩兵力,然后坚壁清野、守住重点城池就行。

神宗后期、哲宗、徽宗时期

神宗后期到徽宗前期,北宋的地堡流浅攻战术掐住了西夏的命门,解决了最为重要的后勤补给问题,尤其收复河湟后对西夏已经形成半包围形态。府州折家军、河东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等几路军队从东北、东、南、东南、西南方向包围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兴州、灵州一带(西夏称“兴庆府”及“西平府”),那时形式一片良好。

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扩建筑堡、步步为营,再加上大好的包围形式。再给北宋一、二十年时间,灭掉西夏如瓮中捉鳖。因为西夏对筑堡的骚扰效果甚微,加上西夏国力衰落,经不起持久战。

但历史总是跟汉人过不去,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又出现了海上之盟、靖康之变。陕西精锐被征调勤王,结果还被朝廷的昏招给玩了,然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派张浚主持陕西,又出了一次昏招,富平之战直接把陕西给弄丢了,从此之后宋朝与陕西不再接壤。

如果没有这上面的事件发生,宋徽宗可能就把西夏归到宋朝的版图了。而宋徽宗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会改写,西夏的产马地就属于宋朝的,那真的是大功一件。再修生养息几年时间,宋朝就有大规模的骑兵,把精锐从山西调到河北驻防,在这样的国防力量下,不管是契丹还是女真,都得乖乖在家里没事打孩子玩。

但历史不能假设,宋朝覆灭了。纯正的汉人血统在那个年代已经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