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打脸了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标签。 提到哈尔滨,我的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东北无处不土,哈尔滨也不会例外。 真正的哈尔滨,绝不是瞅谁一眼就有生命危险的粗犷。 内秀,才是哈尔滨的真面目。

哈尔滨,一座粗犷且细腻的冰城。

01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标签。

提到哈尔滨,我的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东北无处不土,哈尔滨也不会例外。

如果闭上眼睛想象,哈尔滨的大街上应该都是一言不合就干架的纹身大哥,穿貂炫富的扒蒜老妹,和留着锅盖头、穿着豆豆鞋的精神小伙。

但当我第一次踏入哈尔滨才发现,土味只是极少部分人的谋生手段。

真正的哈尔滨,绝不是瞅谁一眼就有生命危险的粗犷。

内秀,才是哈尔滨的真面目。


02

大锅炖里的小细腻

哈尔滨冬季严寒而漫长,零下二三十度都是常态,因此被称为「冰城」。

当外头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时候,冰城人民在里头乐乐呵呵地享受滚烫的炖菜。

这道号称东北菜之王的硬菜,在哈尔滨的饭桌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就像火锅可以涮天下,哈尔滨的铁锅能炖下整个人间。

得莫利炖鱼、铁锅靠大鹅、鱼羊一锅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

只有你想不到的美妙,没有铁锅炖不出来的味道。

当人们躲开西伯利亚的狂风,坐在温热的炕上,身前的灶台里坐着铁锅,幸福便触手可及。

大多数南方人对北方美食的印象,就是简单、随便。

但一道美味的铁锅炖鱼,绝不能随意炖煮。从选材到火候,必须步步细致到位。

鱼必须鲜活,隔夜的、冰冻的,通通不配下锅。所以,鱼由客人亲自挑,确认鱼的活泼状态。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时间和火候也非常重要。所以,服务员必须盯紧时钟,时不时瞄两眼灶台里的柴禾。

把加工好的鱼扔进锅里炖煮,玉米面团揉搓成圆,双手合十压扁,随意地在锅边贴上一圈。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大块的豆腐、白菜、粉条直接扔进去,盖上木盖。

二十分钟,就能让这条鱼在烈火中涅槃重生。

服务员掀开锅盖那刻,就是品尝美味之时。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外地人一般会急于下筷子,而地道的吃法,应该先喝一碗鱼汤。

这时候的鱼汤最鲜美,咸淡也正好,要是等汤烧得快干了,就只能用来拌饭。

长时间的焖、炖,让汤汁彻底融入鱼身上的每个细胞,绝无寡淡。

鱼肉紧致弹滑,每一口都能尝出松花江的味道。


图片来源 | 《舌尖上的中国》

公元1682年,康熙抗击沙俄侵犯东北,曾率军抵达黑龙江。当地百姓现场垒灶烧锅,炖煮新鲜的江鱼,康熙吃完连连叫好。

连吃遍山珍海味的皇帝都说好吃,它得有多好吃啊!

此时,边上的玉米饼子也烤得焦酥,摘下一块蘸点鱼汤,鱼的鲜、玉米的甜、火的酥脆,全有了。

豆腐、白菜、粉条也不落下,一样赛一样地美味。

可以看出,冰城人民对待大铁锅是随意而虔诚的。

食材虽大,却加工到位;柴禾烧火,必须精准掌控;佐料搭配,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真要是随便乱炖,绝对炖不出这么鲜美的菜。

粗材精制,才是冰城人民真正的智慧。


03

大列巴里的小温柔

来哈尔滨之前,对哈尔滨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就是粗糙。

但实际上,冰城比我想象中温柔得多。

哈尔滨人看似咋呼、彪悍,但骨子里却很细腻,懂得关心别人,也懂得求同存异。

因为温柔,所以海纳百川。

无论是关内的文化,还是外国的风气,都能被它接受。

冰城有一种著名的特产面包,叫大列巴,最早就是从俄罗斯传入哈尔滨的。

在司机的极力推荐下,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冰城人民去秋林食品商场见识它的真面目。

相传散文作家秦牧曾打趣说,哈尔滨的“面包像锅盖”。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锅盖大列巴时,也忍不住感叹:真不愧是东北!

首先,外表非常的糙。

我很想夸它精美,可良心不允许。

其次,体积非常的大。

一个面包就有两公斤重,比以前还少了一斤半的份量。

我一边双手托举啃着面包,一边怀疑北方人是不是都这么能吃,连面包也要做得这么大。

抬头却发现,路人们正在用看傻子的眼光看我。「 一位好心的大爷告诉我,大列巴是要切着吃的 」

大列巴虽然其貌不扬,但它在冰城人民的心目中不可替代。

跟普通的面包不一样,大列巴中有特制的液体啤酒花酵母,经过三次发酵后,再用大兴安岭上油脂少的果木作为燃料进行烘烤。


图片来源 | 《了不起的村落》

一口咬下去,先尝外皮的酥脆,再尝内里的绵软。

吃惯了甜面包的人或许吃不惯大列巴的味道,有点咸,有点酸。

但细细品尝就能感受到面香、酒香、盐香、果木香、乳酸香,多层次味道仿佛在口腔中奏起交响乐。

也可以抹上奶油、果酱,中和咸酸的口感,又是另一番滋味。

大列巴在哈尔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早就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哈尔滨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而冰城的魅力就像这大列巴,初见时以为平平无奇,一旦接触便越陷越深。


它的温柔、它的包容,也让这座冰城人才辈出。

“徜徉其间,你就会发现哈尔滨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很绅士,很淑女,很文化,很自信,很健康,也很阳光……”

晨练的大爷写得一手好字,公园里到处是手风琴的伴奏和歌声,街边的冰灯精致而灵动。

“颜王”孙红雷、“被唱歌耽误的段子手”李健、“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也都是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


而最像大列巴的,是哈尔滨的男人。

就像大列巴那并不讨人喜欢的外表,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们凶悍暴躁,横行天下。

实际上,他们外强内柔,对女性彬彬有礼,对媳妇儿惟命是从。

谁要是让老婆辛苦,没有几个人会看得起他;

谁要是敢跟女人动手,一定会遭到全市人民的鄙视。

04

大酒杯里的小确幸

在大多数地方,啤酒是夏夜的陪伴,是消暑的凉风。

但在冰城,喝啤酒不分四季。

即便是数九寒冬,冰城人民也要喝上一口。

走进饭店,十张饭桌上有九张摆着啤酒,剩下一张还没来得及点单。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啤酒,哈尔滨的啤酒少了一点苦味,多了一点麦香味。

本地人尤其推崇小麦王,没有冲鼻、刺激的味道,清醇且清甜。



一口入喉,解腻又爽快,饭都能多吃两大碗。

这个时候,话匣子也就开启了。

从家长里短,讲到国家大事;从中华上下五千年,讲到国际风云变幻;吐尽心中苦水,畅聊生平快事。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冰城上演。

作为中国第一座啤酒厂的诞生地,哈尔滨已经把啤酒融进了血液中。



别人或许是为了办事而喝酒,但冰城人民很单纯,今朝有酒今朝醉。

因为生长在哈尔滨的人们,天然地要与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对抗。

再加上近代中国的此起彼伏战火,更是让这座城市饱受摧残,一度陷入绝境。

很少有人知道,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其遗址就在哈尔滨。



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又经历过如此多的苦难,哈尔滨却没有被摧毁,冰城人民反而更加乐观,更加热爱生活。

“人们大都鄙视困难,鄙视纠结,唾弃丑陋,远离恶俗。他们希望阳光的,有活力的,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诗意和美的生活。”

也因为乐观,他们身上有了一种自来熟的魅力。

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尤其看重友情,友情就是他们的亲情。

碰过杯,就是自家的兄弟姐妹。

他们会热情地带着你去了解这座城市,毫无保留地把哈尔滨最好的一面带给你。

冰城人民始终相信,充分享受今天的人,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1、《美丽中国乡村行》:雪中寻趣

2、网易博客:《哈尔滨美食地图》

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4、《秋林公司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作者:高虹

5、《秋林大列巴:哈尔滨最有个性的特产》 来源:东北网

6、《城市1对1》:中国·哈尔滨——俄罗斯·雅库茨克

7、《哈尔滨的忧伤》 作者:胡泓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哈尔滨啤酒历史沿革》 作者:季树太 赵彤